曹欣
摘 要 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黨和國家歷來重視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是事關“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隨著我國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重新高標準定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其中,大學生綜合素質分類培養模式作為新形勢下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創新性探索,對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 綜合素質 分類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09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major and urgent strategic task that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It is a fundamental issue that concerns the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person to cultivate” and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society and employers set a new high standard for talents 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prominent issue. Among them,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n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lassified culture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形塑與提升。當前,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綜合素質顯得更加緊迫。由此,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訓練的分類引導,強化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精細化的指導,提高教師對學生素質發展以及學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的實效性。
1大學生綜合素質分類培養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努力促進人綜合能力的提高,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要內容。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各國綜合國力之間的較量,實質上是科學技術和國民素質的競爭,這一競爭的結果更是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第二,推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分類培養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與領悟。2016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當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第三,推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分類培養是高校課堂教學實效性提升的題中之義。當前,部分高校理工類學生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存在嚴重沖突,廣大學生面對豐富多樣的活動,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長期被“拉壯丁”似的參加一些并不感興趣的活動,而一些真正感興趣的活動,卻因為名額有限而沒辦法參加,最終導致大部分校園文化活動成為了極少部分學生表演的舞臺,大部分學生被動成為了觀眾,自己卻沒有得到有效的鍛煉和培養。而分類培養或可以緩解這兩者的矛盾,幫助學生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合理分流大量學生到不同的學生活動中去,讓同學們在自己興趣所在的活動中真正得到鍛煉,進而在有限的時間內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穩步提升。
2 大學生綜合素質分類培養擬解決的實踐問題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高等學校改變了過去相對狹窄的專業教育模式,強調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通、專結合的教育模式。其中,大學開展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強調寬專業口徑和綜合性人才的培養;教育的途徑拓展為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與素質拓展訓練多管齊下的模式。
各大高校在這一輪改革發展中,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改革,一是對專業和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增大了通識教育課程的比重,合并有共同基礎的狹窄專業,打通基礎課程,并把原來專業中的專業主干課程調整為一組專業方向課程,為拓寬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提供了保障,也使學生能在完成基礎課程之后,可以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和調整,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二是,開展素質拓展訓練,即利用第一課堂之外的時間(又被稱為第二課堂),開展各類學生活動,引導學生參加各類訓練小組,讓每個學生充分參與其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展學生的素質。素質拓展訓練將零散的校園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素質培養為主線進行了有效的整合,明確了各類活動的教育目的,有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例如我國依托高校建設了93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通過這些基地系統組織各項素質教育的校園活動,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華中科技大學以人文講座為開端建立起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等等。在我國專業教育占主導的模式下,通過素質拓展訓練活動開展素質教育已然成為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但是在具體實踐中也面臨一定的問題,這正是本研究提出大學生綜合素質分類培養模式擬要解決的問題。endprint
本課題以某地方性師范院校中理工類院系為例,對其多年開展素質拓展訓練過程進行綜合審視,發現其在取得諸多成績的同時,仍存在相應不足。一是理工類學院學生專業課程任務繁重,學生的課余時間相對較少,但各類素質訓練活動的內容名目繁多,一味地要求所有活動參與的人數多可能會忽略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使活動參與停留于“蜻蜓點水”,實際參與的數量和質量都達不到預期效果。二是教師參與素質拓展訓練活動指導的力度不夠,指導難以深入、精細。由于對學生素質培養主要有課堂教學和素質拓展訓練兩大途徑,專業教師傾向于將自己工作的內容局限于課堂教學,而目前參與素質拓展訓練指導的教師主要是來自學生工作戰線,這部分思政系列的教師人數相對較少,以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為例,1800多名本科生僅有7位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員,且專業各不相同,能力素質參差不齊,平時的素質拓展訓練活動雖然也有專業教師的參與,但通常指導是臨時性的、面向多數學生的,缺乏持續、深入、個性化的素質發展指導。三是現有的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校園文化活動雖然都有對學生學業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或訓練,但各個發展方向的活動類型、活動內容缺乏統一規劃,難以在學生各個發展階段的關鍵節點上給予學生有效指導。上述問題的客觀存在,導致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校園文化活動雖然多,但是具體到大多數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指導上卻顯得無力。
3 大學生綜合素質分類培養的實踐探索
為響應國家關于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號召,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學生人才隊伍,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通過著力構建學生綜合素質分類培養課程教學體系、導師團隊支持體系、客觀公正考核評價體系、大數據分析體系等幾方面的實踐探索,希望對推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所幫助。
第一,著力構建課程教學體系,整合優化教學資源。首先,學院圍繞立德樹人教育教學主線,構建“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教肓、身心健康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素質教肓”四大模塊教育內容,根據不同模塊,靈活設置N項教肓實踐活動。以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能力拓展和素質深化相結合,形成各具專業特色的綜合素質培養方案。其次,根據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各專業特點,合理設計學生基本技能培訓與考核形式,強化實操技能訓練和實踐性、情景性教學,鼓勵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證書取證培訓和各級職業技能和學科競賽。最后,根據學生興趣特點和社會需求,構建必修課、選修課、素質拓展三個維度的課程體系,以四個模塊為框架,從基本素質培養課程和職業素質培養兩個層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并通過彈性化、多樣化的選修課程為分類培養奠定基礎。
第二,建立大學生綜合素質培訓中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訓分類引導工程的工作進行統籌。具體而言,由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作為整個培訓中心的核心機構,設立社會工作培訓中心、文體藝術培訓中心、學習考研培養中心、創新創業培訓中心、教師教育培養中心等五個中心,結合專業特點制定和規劃綜合素質培訓分類引導方案,系統、全面推進第二課堂的綜合素質培訓活動。
第二,構建導師團隊支持體系,提升素質教育水平。為確保五個分類指導中心的運行,尤其是提高教師指導的質量和精細化程度,真正促進學生在素質訓練活動中的成長與發展,學院成立了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黨委副書記、主管教學副院長及學生工作辦公室成員組成的綜合素質教育領導小組。首先,考慮到工作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主要面向學院學生工作戰線的教師進行選拔培養中心的主任,指導教師則面向全院教師進行動員,通過教工黨支部推薦、班導師工作考核等方式,結合教師的特長,選聘了五個中心的指導教師,并積極鼓勵其他教師參與到中心的具體活動指導中。其次,加強指導教師的培養力度,這是提高活動質量、實現精細化指導的關鍵環節。最后,培養學生管理隊伍。各中心的學生管理隊伍面向全院學生進行選拔,并充分考慮學生的素質發展方向及特長。
第三,構建綜合素質考評體系,確保評價客觀公正。為確保考評科學規范、客觀公正,學院制定《四川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與評價實施細則》等文件,建立多元化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和評價體系,成立學院、年級、班級三級考評領導小組,對參與情況進行客觀的記錄與評價。建立學生素質考評監督機制,輔導員對學生的考評結果接受全班公示,同時接受教學質量監督機構的監督。
第四,構建大數據分析體系,確保培養的科學性。采用自編的方式,定期發布“大學生素質教育調查問卷”,分別調查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政治素質、科學素質、創新素質等情況以及素質教育的需求,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為學院科學實施分類培養模式提供大數據支持。
經過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多年的探索實踐,學院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基本實現了從粗放式的綜合素質培養走向精細化及個性化的素質發展分類指導轉變,取得了顯著成效。分類培養模式有效解決了理科學生參與素質拓展訓練時間緊張的問題,學生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學生參與某類素質拓展訓練活動的持續性更強,參與的深度亦逐步加深,參與的質量顯著提高;將輔導員、專業教師、外聘專家納入指導教師的范疇,拓展了開展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工作的教師隊伍,解決了學生素質拓展訓練缺乏教師指導的難題;突破年級、班級以及專業的劃分,依托素質培養中心,結合第二課堂的學生活動,系統地對全院的素質拓展訓練活動進行了整合和規劃,目標更清晰,活動質量顯著提升。
基金支持:2015年四川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大學生素質拓展分類引導的實證研究”(2015ZR0185);2014年四川師范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項目“大學生綜合素質分類培養研究”(14szcx01)
參考文獻
[1] 吳長增,許志紅,鞠志宇.本科人才分類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6).
[2] 李小麗,石瑾,劉金玲.基于分類培養模式的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研究[J].現代教育,20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