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誠+游婷婷
摘 要 高校大學生缺勤不僅影響高校的教學質量,而且不利于大學生個體的發展。本研究運用歸因理論模型,以問卷的形式對杭城三所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缺勤原因主要有外在穩定因素(學校課程設置、教師授課質量、學校考勤制度等)和內在穩定因素(學生個人的專業興趣、生活態度)兩個方面。由此,本研究從學校、教師及學生個體三個方面來尋求改善大學生缺勤現狀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大學生 缺勤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80
Abstract Abs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but also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attribution theory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undergraduates in three cities of Hangzhou with the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absence of the undergraduates mainly include external stability factors (school curriculum,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school attendance system, etc.) and stability factors (student's personal professional interest, attitude) two aspects. Therefore, this study seeks to find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bsent from three aspects: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absence; measures
大學時段是一個人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形成的黃金時段,作為高校培養本科生最主要的方式,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主要途徑。然而,大學生缺勤在現今的高校教育中仍是一種普遍現象。有資料顯示,中國大學生中偶然缺勤的大學生占71%,經常缺勤的大學生占11%,從不缺勤的大學生僅占18%(廖滿媛,2013)。國內關于大學生缺勤現象的研究,雖處于起步階段,但此問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楊崇園(2006)對在校大學生出勤率的問題現狀、原因與對策做了詳細的論述;黃萍(2000)將造成學生逃課的原因歸結為學生自身和客觀兩大類因素,共8個具體的因素;吳魯平(2003)則從“歸因理論”出發,將學生逃課歸納為四種類型,從而制定相對措施。本研究從問卷調查入手,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以杭城3所高校的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對大學生缺勤原因進行分析。結合吳魯平的歸因理論,深入挖掘學生缺勤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與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考勤的積極性。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56份,有效問卷150份,其中女生82份,男生68份,大一40份,大二35份,大三36份,大四39份。
1 大學生缺勤原因
大學生缺勤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外在—穩定”型歸因模式和“內在—穩定”型歸因模式是大學生缺勤的主要模式。
1.1 “外在—穩定”型歸因模式
“外在—穩定”型歸因模式主要是指在一定階段和范圍內,客觀環境中影響大學生缺勤狀況的相對穩定的因素。本調查發現,影響大學生缺勤狀況的“外在—穩定”因素主要有課程設置、教師授課質量以及考勤制度。學院課程的設置不合理。經過調查,有35.3%的人認為自己學院的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線上線上聯動教學,同時難易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有77%的學生缺勤公選課, 2%的同學缺勤專業必修課,問及原因,有同學表示公選課與其專業相比相去甚遠,課程設計缺乏人性化,公選課選擇余地少,為了學分而選公選課也占據較大概率。教師的授課質量與學生期望不符。61.3%的同學表示最不愿意接受的授課方式是照念書本,9.3%的同學表示老師課堂沒有師生互動。備課不充分,缺乏教學經驗,教學內容陳舊、落后,上課氣氛不活躍,照本宣科,缺乏學術底蘊等也會是導致學生上課缺勤的重要原因??记谥贫炔唤∪D壳案咝5目记谥贫戎饕谋O管方式就是教師課堂的點名制度,因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同,點名制度的實施情況也有較大的差異。盡管《學生手冊》中多少會有所提及缺勤多少課時就取消考試資格、勒令退學等,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執行不力、教師不作為、學生舞弊等原因為學生缺勤提供了便利。
1.2 “內在—穩定”型歸因模式
“內在—穩定”型歸因模式指大學生自身的相對穩定的,包括行為模式、思維習慣、價值觀、生活態度等長時期內相對穩定的因素,它與大學生個人的知識構成、生活環境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調查發現,影響大學生缺勤現象的“內在—穩定”因素主要有所學專業與個人興趣匹配程度以及生活態度。對所學專業缺乏興趣。根據調查,有35.5%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興趣不大,45%的學生表示選課前不能充分了解課程,盲目選擇后發現對課程本身缺乏興趣,認為所學課程吸引力不大,枯燥無味,因此缺勤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學生個人的生活態度。學生上課遲到現象與其所持態度相關,20%的同學很反對遲到,認為遲到的行為不尊重老師與同學,而68%的人則認為最好不要遲到,有9.3%的人對遲到的態度是無所謂,認為大學的環境是一個相對比較寬松自由的環境,因此缺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endprint
1.3 “外在—不穩定”型歸因模式
“外在—不穩定”型歸因模式主要指存在于環境當中的能夠引發作用和影響的不穩定的情況和事件。影響大學生缺勤現象的外在—不穩定的因素主要是受周圍同學不去上課的影響,43.3%的人認為周圍同學缺勤會對其自身有較大影響,14%的學生認為周圍同學缺勤對自己非常有影響。
1.4 “內在—不穩定”型歸因模式
“內在—不穩定”型歸因模式是指存在于自身內部的,跟自身相關的一些不穩定的情況,它包括暫時的生理原因和暫時的心理變化。影響大學生缺勤現象的“內在—不穩定”因素有包括:身體不適,心情不好等方面的原因。據調查結果顯示,在缺勤同學中,身體不適概率占了28%。
2 改善大學生缺勤對策
大學生缺勤的現象目前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改善缺勤現狀,應從學校、教師、學生個體三個層面出發。
(1)合理安排課程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全面的高素質的通才學生,如果學生對所設課程不感興趣,認為課程設計沒有意義與價值,高校教育的目的很難實現。學院在安排教學課程之前,應該考慮到當前學生對知識的可接受程度,提供課程咨詢,讓學生充分了解課程信息;給予學生自主權,讓學生參與到自己學習的規劃當中去,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課程的設置上,要注意課程之間的聯系性,并且注重開發學術的第二課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是必要環節,教師是影響學生是否缺勤的關鍵性因素。目前部分學校的“重科研,輕教學”的教學任務與質量也是造成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投入不足的因素。因此,學校不僅要合理安排課程與教學,同時也應該專注教師群體,引導教師從教書匠向教育家轉變,更新教書手段,引入新鮮思維,加強文化底蘊,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2)加強學風建設,樹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對學習的態度以及對生活的態度看似各自不同,實則無法脫離整個校園的文化以及大學這個小社會的背景。大學生缺勤本質上就是學風問題,高校的學風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影響著學生對缺勤、遲到的態度。公選課缺勤率高,專業必修課缺勤率低就明顯反映出學生對待不同學科的態度決定了他們是否缺勤。為此,高校要加強校風建設,樹立嚴謹、嚴格的教風、考風;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格,改變“空洞”教學模式的同時,樹立學生對課程正確認識的意識。從整個校園文化的營造上,學風的建設上,引導學生重視上課紀律,最大程度上消除缺勤現象。
(3)嚴格學校的考勤制度,引入“互聯網+”思維。學校的考勤制度目前來講,最主要的是教師課堂當堂點名,這樣的做法約束力并不強。因此,高校應該加大制度的執行力度,形同虛設的制度只能成為學生缺勤的溫床。因此,課堂考勤首先應該“以嚴為主”,以教師課堂考勤為主,學生組織或學校學風建設團體考勤為輔。同時,鑒于代簽、代答等考勤中出現的現象,本研究認為應該引入“互聯網+”思維,WIFI考勤模式(王芳,2016)。當利用WIFI考勤時,只要學生到達考勤地點,通過連接無線路由器發射的WIFI信號即可簽到。不僅解決的老師上課考勤浪費時間,大班教學學生代簽等問題,還方便了學生,也方便了教師事后查看出勤情況。
(4)注重學生思政教育,端正學生態度。學生個體原因,學習態度對學生的曠課行為起著決定作用。并非所有在校大學生都喜愛自己的專業,但這不能成為大學生缺勤的理由,學習的興趣要慢慢培養。因此,注重學生思政教育,端正學生態度是思政輔導員的當務之急?!吧賶巡慌?,老大徒傷悲?!贝髮W時段是學生性格、人生態度形成的關鍵時期和黃金時段。因此,思政輔導員需要認真了解學生缺勤背后的心理和生理原因,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觀。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大學生應該確立人生的志向,立長志,確立人生奮斗的目標,認清自我,找準自己的人生方向,規劃自身的職業,并為之付出努力不畏艱難。尋求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和意義,而不是碌碌無為荒廢寶貴的青春年華。
3 結語
大學生缺勤現象從表面上來看側面反映是學生的出勤情況,而實際的原因不僅涉及個體生理上的以及心理方面的人格、情緒、心境、動機、需求等,也包含客觀環境中的環境條件、情境特征和他人影響,其中,大學生個人的認識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是最根本的原因。因此,面對大學生缺勤,應該從學校學風營造、思政輔導員重視、學生自我改善三方面入手,客觀全面地對待問題,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而學生營造良好的大學生活和教學環境,使得學生能夠愉快學習。
參考文獻
[1] 楊崇園.關于在校大學生上課出勤率問題的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6.
[2] 黃萍.高校學生逃課現象剖析及解決對策[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0(1):59-61.
[3] 吳魯平.中國當代大學生問題報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4] 王益民.大學生逃課現象的成因與對策[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1(3):56-58+64.
[5] 廖滿媛.大學生缺勤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3(19):216-217.
[6] 王芳.基于信息化的大學生考勤管理方法[J].科技視界,2016(26):181+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