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儀+張學義
摘 要:“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合理地利用“互聯網+”是合作社要思考的問題。針對目前合作社存在的信任危機及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問題,提出了“互聯網+”視頻支持、產品檢測、下游產業鏈合作等措施,為“互聯網+”下的合作社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合作社;產業鏈
一、前言
在2015年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互聯網+”,是移動通信網絡+大數據收集、挖掘、分析、整合+智能感應能力形成的新的業務體系和新的商業模式,而不是簡單地把一些互聯網的營銷、互聯網的業務和傳統行業結合。如果還停留在只是把傳統行業加上一點互聯網就叫“互聯網+”,技術和業務模式還是停留在過去,那么它不是引領行業發展,而是會被淘汰。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4年關注農業,合作社發展進入新的機遇期。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3000字,共分6個部分33條,其中15次提到農民合作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組織。
目前已經有大量文獻研究“互聯網+”,也有大量文獻研究農民合作社,但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研究的不多,且大多處于基礎研究階段。徐世艷(2015)把互聯網+下農民合作社營銷模式歸結為(1)農民合作社+第三方信息中介平臺;(2)農民合作社+垂直電商;(3)農民合作社+第三方電商平臺;(4)農民合作社+公共服務平臺+第三方電商平臺等。葛磊(2016)提出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業技術服務平臺;發揮政府職能,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機制等措施。未見涉及“互聯網+”下經營思想轉變的研究。
二、現狀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我國發展迅速,2016年10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有174.9萬家,雖然大部分處于未運行狀態,但運作良好的合作社數量也依然可觀。部分合作社的產品在電商平臺銷售,部分通過微信、QQ銷售。2011年-2015年農產品電商平臺的銷售額從178.224億元增長到698.335億元。
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勢頭良好,但也潛在一定風險。
1.信任風險
幾乎所有的合作社農產品都貫有“綠色、有機”稱號,但農藥、添加劑、催熟劑等的濫用已不是秘密,電視中報導的“自己做的饅頭自己不吃”、“自己種的姜自己不吃”、“自己種的葡萄自己不吃”等典型事件嚴重地傷害了消費者,也使消費者對農產品產生了空前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也延伸到農民合作社農產品上,個別農民合作社對“綠色、有機”的概念都不清楚,就在農產品標簽上打上“綠色、有機”的標識,是對消費者權利的嚴重侵犯,如果不在這方面加強管理,合作社農產品的信譽將受到嚴重打擊,會面臨“說了也不信,不說更不信”尷尬境地。
2.同質化競爭激烈
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同質化競爭嚴重。新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地域跨度極小,活動半徑狹窄,多以村為基礎。合作社在發展中還呈現出另外三個基本特征:一是部分村莊合作社的數量達到或超過2個,“一村多社”的現象并不少見;二是單個合作社的社員數量有限,社員人數占村莊總人數的比例較低,覆蓋面小,帶動作用不強;三是合作社的平均壽命較短,不足2.5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在未經過優勝劣汰的解散、合并、重組前同質化競爭嚴重,經營利潤有限。
三、對策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做大做強合作社。
1.解決信任危機
解決信任危機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利用互聯網技術中的視頻支持,在生產場地設置全方位高清視頻攝像頭,將合作社農產品的生產中的主要過程同步傳遞到服務器,任何需要的人都可以在相應網站上查詢相關記錄,消費者可以隨時查驗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與合作社生產方的生產過程說明相印證,以便查看、推斷生產過程是否有違規使用農藥、添加劑的情況,如果印證相符,說明合作社所宣傳的綠色、有機是真實的,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從而重塑消費者信心。二是設置農產品隨機抽檢制度。合作社可以與消費者互動,依據成本與利潤情況,由消費者與合作社共同隨機選擇農產品送國家質量檢測機構檢測,檢測結果在網站公示。國家支持合作社發展的力度很大,給合作社的優惠政策也比較多,合作社可以申請國家每年固定次數的免費農產品檢測政策支持,同時,也可動員消費者部分出資參與農產品的抽檢,只要費用比例合理,消費者就會接受此辦法?;蛘咴谵r產品銷售價格中設置檢測基金,用以合作社農產品的檢測費用。
采取以上辦法,就可以重塑消費者信心,解決農產品的信任危機。
2.下游產業鏈合作模式
合作社的構成基礎是農民間的合作,在同質化競爭嚴重的環境下,可以采取下游產業鏈合作的模式增加利潤。合作社下游產業鏈包括:普通消費者、餐飲業、批發、零售業消費者等,互聯網+的精髓一是通過創建渠道從而消滅中間商,二是實現網絡結點的價值。從消滅中間商的角度出發,合作社下游產業鏈的最終消費者是個體消費者,利用互聯網+技術的最終效果是直接面對個體消費者,但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合作社發展目前的思路是與下游產業鏈中的結點合作,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具體的做法是:成立農產品精加工部門,將農產品清洗、加工、包裝為可以直接下鍋的半成品食品,經網上訂購速遞直接送到最終消費者手中,成品則需要與餐飲業合作,通過網上訂購快速將農產品加工后的食品成品送到最終消費者手中。擁有資源就有話語權,只要合作社的農產品讓消費者足夠認可,以上措施就不難實現。
解決信任危機是合作社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合作社發展的基礎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合作社才有發展的機會。合作社的構成基礎是合作,下游產業鏈合作模式是合作基礎的進一步延伸,也是合作社是否能夠進一步發展助推器。
參考文獻:
[1]李克強.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EB/OL].(2015-03-05)[2015 -03-20].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3-05/content_2826438 .htm.
[2]劉金婷.“互聯網+”內涵淺議[J].中國科技術語,2015(3):61-61.
[3]張利.中國合作社生態分析與對策[J].今日養豬業,2017(5):61-61.
[4]徐世艷,趙澤民,耿方梅,童少娟,鄭丹.“互聯網+”背景下農民合作社營銷模式研究[J].基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2-3.
[5]葛磊,李想,吳祖葵,楊敬華.“互聯網+”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與發展探究[J].農業經濟展望,2016(5).
[6]解新華.“互聯網+”環境下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8):84.
[7]趙曉峰,王藝璇.階層分化、派系競爭與村域合作社發展--基于河南省先鋒村新型農民合作社發展實踐的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13(3):72-72.
[8]趙泉民,李怡.關系網絡與中國鄉村社會的合作經濟-基于社會資本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07(8):40-41.
作者簡介:付冰儀(1996.11- ),女,漢族,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會計專業本科在校大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