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穎
摘要:在生態文明理念下,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校園生態環境建設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高職院校在校園建設中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強校園生態環境建設,為師生員工提供一個優美、舒適、和諧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為創建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生態文明理念;高職院校;生態環境建設
一、生態文明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精神與制度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二、校園生態環境
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曰:“天行有常,開源節流,謹其時禁,王法賦政”,表達了他的一種樸素的生態哲學思想。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聯合國環境署主任、聯合國副秘書長里克?索爾海姆解讀中國十九大時說到:“世界看到了的一種可操作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中國正在建設的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經濟,這是在‘生態文明旗幟下的中國轉型”。對于“生態文明”概念,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見解。把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發展理念的觀點認為,生態文明與“野蠻”相對,指的是在工業文明已經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用更文明的態度對待自然,拒絕對大自然進行野蠻與粗暴的掠奪,積極建設和認真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與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在此生態文明理念下的校園生態環境必然是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寧靜、和諧、美麗的生態校園;是深入貫徹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觀念,集學習、工作、生活、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系統;是園林型校園環境、智能型建筑設施、節約型能源利用、友好型人際關系、學術型文化氛圍的生態工程。校園生態環境是校園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高職院校校園生態環境建設
習總書記形象地把生態環境與生產力的關系比作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作為高職院校,生態校園、美麗校園的建設同樣需要從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去打造。
(一)要明確校園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意義
校園生態環境建設是高職院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實現學??沙掷m發展,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它既能直觀反映學校的精神價值取向,能體現學校的校風校貌和校園管理水平,具有強大的育人引導功能。加強校園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夯實教育的物質基礎,增強師生審美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與道德素養;有利于豐富校園生活,培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環境,增強學校文化底蘊,提高學校文明程度;有利于發揮環境育人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要建立健全校園生態環境建設制度
制度和法治帶有根本性、長遠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校園生態環境領域存在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體制機制問題。制度就是指揮棒,如果指揮棒沒有調整過來,沒有具體地體現,那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很難落地。因此,要建立健全校園生態環境建設制度,用制度指導建設,以制度約束建設。
(三)要合理規化校園生態環境建設
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而作為高職院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重要使用,更應該走在時代和社會的前列。從某種意義上說,辦大學就是辦環境。高職院校的環境,無論硬件還是軟件,無論空間布局、環境改造還是設施配置設計、活動組織,都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以人為本,體現培養職業人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統一,最終形成高職教育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引領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校園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要考慮可持續發展,強調設計與生態相結合,保持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開發與生態相結合,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使用與生態相結合,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四)要加強校園生態環境建設的宣傳引領
茂密的森林、清澈浩瀚的海洋、巍峨的高山、奔騰不息的河流、飛流直下的瀑布,美麗的地球是人類的理想家園。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書聲瑯瑯、朝氣蓬勃,美麗的校園是學習的精神家園。要加強全校師生生態文明宣傳教育,讓師生正確認識校園生態文明環境建設的重大意義,在全校形成人人參與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的濃厚氛圍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營造一種和諧、自然、寬松的工作和學習環境。繼而影響和帶動周圍群眾和社會公眾積極了解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歷史背景、發展階段、建設要求等,使他們深刻認識和理解生態文明在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以及與自身學習、工作、生活休戚與共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全社會發自內心地主動將校園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五)要切實做好校園生態環境建設
校園生態環境建設涉及方方面面,但校園生態環境建設必須以實現學校的育人功能,滿足師生在學習、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為目的,依據生態學原理,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校園,將環境與人的活動有機協調和聯系起來。校園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有以下內容:一是校園布局結構及道路交通的規劃;二是校園園林景觀設計;三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復育及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四是生態建筑單體或生態建筑群的構建;五是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六是傳統能源的節省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七是室內外空氣質量的調節控制;八是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及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九是噪音的控制與削減;⑩生態教育的推崇和宣傳。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堅持不懈地抓好高職院校校園生態環境建設,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書寫美麗中國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洪偉.生態學視角的大學校園環境建設研究[J].市場周刊.2017.
[2]張建平.基于生態理念的校園規劃建設實踐與研究[J].西北大學.2013.
[3]宋海濤.高校生態校園建設理論和措施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09.
[4]李煜,張玉鈞.論生態校園的建設模式[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