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時期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高要求,高素質人才不僅需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還應具備較高思想政治素質。因此,高校為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高要求,各高校應對思政課程教育予以足夠關注,實現高效思政教育。所以,本文對新時期思政課程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如何改進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校 思政教育 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058-02
大學生作為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新生力量,同時又對我國增強綜合國力起到關鍵作用,其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尤為重要。因此,國內各高校應重視思政課程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有效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可通過豐富思政教學內容,如在思政教學活動中結合多媒體技術等教學形式,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程興趣同時提高思政課程教學效率,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一、新時期思政課程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陳舊
因為思政課程教學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成果且思政課程并不作為各大高校必修課程,所以目前國內各大高校教育內容普遍以提升學生專業素質為主,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思政課程教育重要性。這種教育模式造成思政教材老舊落后,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嚴重。同時思政教材中教學案例過時,使學生對思政課程興趣缺乏,導致學生素質教育難以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各高校應合理匹配思政教材并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
2.教育模式落后
現階段國內各高校教育模式普遍以理論為主且教學內容枯燥,同時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占據主體地位,部分學生甚至會出現遲到早退或曠課現象,對高校思政課程教育順利開展帶來一定難度。其次,各高校對思政課程教育認知深刻性不足,造成思政課程教育模式單一,缺乏對學生課程教育實踐活動規劃。再次,教師在思政課程教育活動中,教師理論說教部分占據較多課程時長且與學生課堂互動性不足,造成部分學生教學內容理解不透徹。最后,教師教學模式忽略學生個體差異,造成教師思政教育缺乏針對性,不僅導致教師思政教育教學成績難以提升,同時也無法從本質上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3.教師綜合素質不足
由于教師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時間較長,傳統教育模式已對教育方式產生一定禁錮作用。同時教育素質改革腳步不斷加快,導致思政教師在轉變教育模式時急于求成,教師綜合素質難以滿足新型教育模式對教師提出的實際要求。因此,國內各高校應將強化師資力量建設作為學校主要建設內容。國內各高校也可通過邀請優秀教師定期到學校開展講座等方式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強化高校師資力量,也可提升思政教師教學成績。
二、加強新時期高校思政教學的策略
1.豐富思政課程教學內容
為提高學生思政課程學習水平,國內各高校應豐富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提高思政課程對學生吸引力,并以此強化學生整體素質。思政課程教材中所規劃的教學內容應融入當前社會形勢,并在教學內容中增加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此方式既可有效提升思政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也可提高教師思政課程教育質量。其次,思政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教材案例進行思考,并通過讓學生上臺發言等方式強化其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及自我表現能力。通過此方式不僅可增強教師與學生間互動,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提升。除此之外,教師在思政課程教學活動中還應注意學生個體差異,并盡可能對其進行針對性教育,提升學生思想政治高度,使其足以適應當今社會形勢對學生所提出的實際要求。與此同時,教師在對思政教學內容進行傳授時應以學生為教育主體,也可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或相關教學活動等方式激發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同時也可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化自身價值并增強學生自信。
2.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
傳統思政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結果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但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由于思政課程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實時性較強,且傳統教學模式所具有的單一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例如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課程知識的過程中,應基于馬克思主義起點,根據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并站在人的雙重性視角。同時以人的思想及社會、心理、生理為出發點,采取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自人精神層面入手,對人格尊重、對人性尊重、對人關懷、理解,將“理”與“情”相結合,開展思政教育。思政教師應站在升華及實現人生價值角度,重視被教育者自身綜合素質提升,也不可忽視家庭、社會作用,為實現被教育者人生價值提供條件。
3.改進思政課程教育模式
思政教師可通過在教學活動中加入互動式教學法,增強思政課程課堂教育趣味性、動態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政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還可激發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互動式教學法既可充分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又可將思政課程理論通過師生間互動滲入學生思想意識并提升學生思想政治高度。除此之外,互動式教學還可將學生日常生活與教師思政教學活動相融合,將學生對思政課程產生的厭煩心理逐漸轉變為被吸引,從而促使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向互動型教學模式進行轉變。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應適當引入多媒體教學技術,教師可通過制作課件、為學生播放相關思政教育影片、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共同討論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等方式增加學生對思政課程關注度,同時也可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其次,思政教師還可通過與學生家長進行配合,保證教師可對學生思想狀態進行全面了解,以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
4.思政教育需與現代化接軌
現代化關鍵在于人的現代化,思政教育作為培育人精神的工作,應當做到率先現代化,實現內容現代化、手段現代化。為培養先進思想的高素質未來接班人,應當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教育內容與現實生活接軌。其次,需強化思政教育基礎設施,做到軟件及硬件相結合,使設備實現現代化。教師也可利用現代化信息處理手段,如傳媒工具等,了解現代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確保思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例如,在學習《政治與傳播》課程相關內容時,教師可立足實際,掌握先進政治經濟文化素材并通過組建“班級討論微信群”等同時組織學生對政治最新動態進行了解。通過此方式既可更好開展課程教學,也可為思政教育奠定扎實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而教學內容陳舊、教育模式落后、教師綜合素質不足是新時期思政課程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可對學生整體素質良好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其不僅可提高思政教師教學成績,也可直接影響學生思想政治高度。國內各高校可通過豐富課程教學內容、改進課程教育模式、樹立正確教育理念等方式促進我國高校思政課程教育良好發展,以滿足我國社會發展對人才所提出的實際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卓.探究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1):229.
[2]歐芳.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科技風,2017(12):19-20.
作者簡介:
周禧(1989.2.6-),女,江西彭澤人,助教,本科學歷,碩士學位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