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林
摘 要:市場經濟中,企業經常通過并購來壯大規模、加速發展。不過并購就意味著企業數量由多變少,有可能引起市場秩序波動,競爭氛圍更加激烈。本文主要結合當前我國企業并購的實際情況,深入探討企業并購中的反壟斷法規制制度,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再在借鑒國外成熟且效果明顯的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改進我國企業并購反壟斷法律機制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企業并購;反壟斷法;改進措施
1 企業并購概述
企業并購涵蓋法律、投資、稅收、會計、金融等方面,是一種綜合性商業行為[1]。“并購”分為“兼并”和“收購”兩部分。概括來說,企業并購就是國家進行適當干預,然后并購方通過合法手段獲得目標企業的一定比例或所有股份和資產,由此具備支配目標企業經濟和法律的一定比例或全部權利。同時進行兼并和收購,就是并購,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經濟行為與現象[2]。
限于篇幅和字數,本文重點分析企業并購中的反壟斷規制,包括目前存在的不合理之處以及改進建議。
2 目前壟斷規制的不合理之處
2.1 申報制度存在的問題
1)利用模糊的雙方銷售額作為集中申報標準
雖然要了解經營者的情況,看其市場銷售額即可,但市場并非一成不變的,固定的標準顯然無法有效滿足經濟變化的需要。反壟斷規制的關鍵環節就是確定申報標準,太高或太低都會帶來消極結果。
2)申報標準有待完善
《反壟斷法》中只明確規定了并購的審查機構是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而關于申報標準卻未給出詳細說法。同時,也未規定企業并購申報的具體流程。
如果都是先申報才能再進行并購,短時間內受理部門的工作量會陡增,企業也會倍感壓力。所以要明確標準,符合條件的企業才有資格作為申報義務人,才能進行預先申報,如此一來,不僅能使受理部門的工作更加條理化,而且可有效管理企業壟斷。
2.2 審查制度存在的問題
1)審查標準與相關規定難以對應起來
《反壟斷法》中明確指出,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有權審批,禁止存在限制和沒有競爭性的經營者,或可能帶來一定影響的現象。同時,若相關經營者能夠給出有效信息,表明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就能免于禁止。壟斷審查標準是判斷反壟斷的硬性標準,我國國務院的審查標準,主要是排除、限制競爭,盡管相關規定有說明兩種特殊情況,卻未詳細體現在《反壟斷法》中。
2)界定相關市場和市場份額不夠靈活
《反壟斷法》第12條第2款有關于相關市場的規定,不過卻沒有說明具體的界定方法,所以操作性不強。 《反壟斷法》第19條指出,壟斷指標的判斷可參考“市場份額”,確定企業能不能進行市場支配,可參考市場集中程度測量理論。然而,實際工作中,反壟斷執法機關并非每次都能給出完全正確的市場份額,如果企業對此計算有異議,提供有力的舉證,就能否定執法機關的判斷。
執行過程中,在確定企業能不能進行市場支配時,司法會采用不同的標準,所以不能僅考慮一方面。從借鑒了其他國家反壟斷法經驗的《反壟斷法》中可知,擁有大量企業的市場,“安全港”標準是10%,不過《反壟斷法》卻并未明確規定相關市場具體該怎么操作。但很多企業都不在“安全港”標準之下,此時可借鑒美國基于需求理論,采取措施測定市場份額,然后得到赫芬達爾指數(HHI指數 ),再獲得精確值的方法。
2.3 豁免制度存在的問題
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反壟斷執行機構擁有的自由裁量權不合理。《反壟斷法》中有關于豁免的規定,但相對來說有些理想化,真正實施起來并不容易。
1)相關描述不夠明確,缺乏公正客觀
未能準確表達“有利影響明顯大于不利影響”和“符合社會公益”,主觀色彩明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方式,所以理解結果千差萬別,由此支配的實施行為也會偏離規定,從而出現執法權濫用現象。
2)豁免規定內容不夠全面,豁免門檻較高
國際上規定了6種豁免形式,我國《反壟斷法》中僅有兩種。 其中關于并購企業間絕對關系豁免申報的規定,不夠全面。因為現在我國有很多經營者都處于相對控制狀態,雖然與絕對控制存在細微差別,但實際上大股東還是絕對控制著企業,所以建議也允許這樣的經營者擁有豁免申報權利。
3 企業并購中反壟斷法規制完善的策略
3.1 完善申報制度的策略
在完善現有的反壟斷法規制時,建議明確申報標準時,可同時融合參考營業額和資產額,打破固定的、僵化的處理方式,并且還要根據經濟和市場的改變,完善相關標準。
3.2 建立健全企業并購審查報告制度
1)審查標準的完善。
在實施企業并購審查時,我們要將審查標準細化,流程、規定應符合實際操作要求,從而使執法機構的自由裁量權變得合理。特殊行業的審查標準,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需求來確定。
2)保證審查工作公正公開。
與審查工作有關的群體都有權利知曉具體情況,當然,審查工作透明度應根據不同群體與此的關系的差異而不同。
一是面向更多相關群體開放,包括涉及的消費者、競爭者、協會等。根據要求,面向不同群體開放的程度應有所區別。 二是制定反壟斷聽證制度,保證相關人員能夠參與其中,并掌握一定情況,同時讓聽證筆錄切實發揮法律作用。
3.3 不斷調整豁免制度
一是完善“有利因素明顯不大于不利因素”的標準。美國及歐盟的經驗表明,如果企業進行并購的動機中,有能促進競爭、提高效率的好處,可允許并購。我國豁免制度應適當借鑒。同時,《反壟斷法》應有所選擇地同意企業的并購活動,確定破產企業符合標準,再賦予其并購的權利。
二是明確“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標準。借鑒德國的經驗,我國應明確定義公共利益。若企業并購行為與公共利益相關,但不損害公共利益,那么應給予其豁免權。
1)適當給予中小企業更多并購豁免權利。
在我國,中小企業占據著絕大多數,而一般中小企業的規模都很有限,幾乎無法成為上市企業,因此也就很難通過上市來融資。 同時,我國的企業債券要求較高,所以中小企業也不能利用發行企業債券來融資。而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在進行銀行貸款時,銀行方也會顧慮中小企業的實力,而往往不愿意貸款給中小企業。所以,《反壟斷法》應適當給中小企業增加更多的豁免權利,只有這樣,中小企業才有可能獲得更多融資渠道,而市場秩序也不會輕易被擾亂,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也就不容易受到影響。
2)允許相對控股關系的企業進行并購。
我國《公司法》明確指出,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并購交易為關聯交易[3]。如果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之間進行關聯交易,通常來講,企業內部或雙方都是知根知底的,所以能充分整合資源,完善產業結構,實現加速發展。允許相對控股企業進行并購,能夠使市場更加繁榮,經濟發展也將更快。
3.4 劃分出負責反壟斷執法的部門
日本專家強調,根據程序法,各國的法律和文化都應將反壟斷法作為其中一部分。應始終圍繞國情來設立反壟斷執法機構。現在關于設置執法機構,一般來說主要存在以下三種說法:一種是,正運行的執法機構的職責必須清晰,內部也要劃分出對應的部門。這種說法忽視了執法機構應的權威性、獨立性;另一種是,不建議設立專門機關,而是要明晰正運行的行政機關的工作和責任。這種說法忽視了執法機構實施《反壟斷法》的作用;還有一種是,綜合現在的執法權利,然后有針對性地設立執法機構。這種說法兼顧了前兩種說法的優勢,所以建議采用。另外,我國應總結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設立直屬于國務院的反壟斷執法委員會。而根據相關實例我們可知,所有企業都應有對應的并購執法機關。
4 總結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經常并購現象。本文主要結合當前我國企業并購的實際情況,深入探討企業并購中的反壟斷法規制制度,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企業并購中反壟斷法規制完善的策略,希望可以有效的指導相關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妍紫.淺析企業并購的法律規制[EB/OL].論文天下論文網,2016,9.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80568.1/.
[2]梁露.我國企業并購稅收法律制度的完善分析[J].現代商業,2017:178-179.
[3]肖光.中國企業反向收購方式美國上市法律問題初探[D]濟南:山東大學,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