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勃鑄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環境問題形勢嚴峻,各個國家積極尋找整治污染法律依據。此時,環境權這一理論就應運而生。環境權發展到現在始終是法學界的探究熱點,許多國家已經普遍接受了這一理論,并在憲法里規定了公民環境權,但我國一直沒有把環境權通過憲法確定下來。根據公民環境權的人權屬性和我國目前的環境狀況,實現公民環境權刻不容緩。筆者將從國家、社會、公民以及國際四個層面分析,對公民環境權的實現機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公民環境權;基本人權;生態文明;實現機制
在二十世紀70年代,環境問題是人類發展史上遇到最具挑戰的難題:臭氧層被毀壞,酸雨,淡水資源匱乏,土地沙化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讓生態機制失衡。單方面謀求經濟的高速發展,恣意開采能源而不加以保護,人們的這些盲目行為使整個生物圈的布局和功能居于失衡紊亂的狀態,人類自食其果,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報復后開始反省,人們逐步意識到自身生存環境的重要性,并逐步轉換了陳舊的環境倫理觀念。
1 實現公民環境權的必要性
1.1 時代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惡化
自1978年以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我國的經濟水平完成了質的飛躍,人們的生活水準和質量也普遍得到提升。但經濟超高速發展的代價就是破壞了生態平衡,這些不是用金錢和經濟衡量的,有些破壞根本無法彌補。如今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比如全國各地的嚴重霧霾天氣,已經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存環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環境問題已經上升為一項民生問題,關系到全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危,這也要求我國要將公民環境權在憲法中確定下來,并制定有效具體的措施和制度,維護公民的環境利益,實現公民環境權。
1.2 人權屬性
公民環境權屬于一項人權,同時也可以看作人權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環境宣言》中提出公民環境權是人權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人權學說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不只是對其他人權的一個重要的補充,豐富了人權,還促進了環境權在理論方面的進步。相較于人格權說和財產權說,人權說的分析結合了環境法律關系的特殊性和客觀性,而人格權說和財產權說都只是某一個角度論述的,不夠宏觀和完整,有一定的片面性,環境權益受到侵害時的主要表現特征是財產損失,就可以直接按民事侵權解決。因為公民環境權的人權屬性,進一步完善了人權的研究內容,加深了對其他人權的理解。因此更應該在憲法中規定公民環境權,使公民環境權從一種應然狀態權利轉變成一種人們實際享有的權利。
2 實現公民環境權的可行性
2.1 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想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就需要通過憲法加以肯定公民環境權,因為憲法是體現國家最高意志的根本大法。生態文明建設最本質的特點就是要在環境和經濟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居于一種片面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病態階段,從而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破壞了生態的平衡機制,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大打折扣,我們因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我國想要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一個美麗中國,就需要借助法律的手段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是文明的衍生物,法律又可以反作用于文明,因此,應該在法律上確立公民環境權用法治推進從而達成一種社會共識。
2.2 環境意識的逐步提高
在這種法治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公民自身的環境意識逐步提高,公民已經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比如2007年廈門“緩建海滄PX項目事件”,因為這一項目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廈門海滄區人民游行抗議,給政府施加壓力,最終導致項目被擱置。但令人遺憾的是該項目又被政府強制遷至漳州,項目建成不久,就發生了爆炸,致使當地環境受到污染和生態破壞。通過案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公民環境保護的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維護自身環境權益的意識也取得長足進步,但在維護自身權益時依然具有明顯的軟弱性。
3 實現公民環境權的方式
公民環境權的實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單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的,它需要循序漸進,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下將從國家、社會、公民、國際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提一些具體的建議。
3.1 國家層面
1)在憲法中規定公民環境權。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所有基本法律和規章制度的基礎和指導思想,是公民權利的保證,在一個國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民環境權是一項基本權利,是人權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并沒有在憲法中規定公民環境權,因此在憲法中予以確立,讓公民環境權從一項固有權利變成實際享有權利尤為重要。對于如何在憲法中確定,正如呂忠梅教授所言,可以將憲法第二章“公民權利”中增加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在良好健康的環境中生活的權利,同時擁有保護環境的義務,環境權的內容和行使由法律規定”。
2)保障公民環境知情權和參與權。保障公民環境知情權和參與權是實現公民環境權的一個重要樞紐。完善廣大群眾參與制度,保證公民的環境參與權和知情權的實現。就保護環境來說,公民參與不只是一種權利,更是一項任務,是公民環境權的一個重要內容。完善公眾參與制度,首先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做到環境信息公開化,讓公眾對自身所處的環境有所了解,只有這樣,公眾才能知道自身的正當權益是否受到損害,才能促使公民及時的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其次,環境行政主管部門要相隔一段時間對相關政務公開,比如行政程序、收費項目、環境政策實施過程、行政執法依據等內容,這樣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同時也可以讓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受到公眾的監督。最后,支持環境保護團體和公益組織的成立,讓更多的公民參與到保護環境的環節,讓環保團體成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一種重要力量。
3)加強行政執法力度。一項法律制定后是否得到有效執行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得到有效執行,法律就形同虛設,沒有意義,所以立法不在多,而在于每部法律都得到有效的執行。目前我國環境行政執法力度不夠強,尤其是基層環境保護執法比較困難。環境保護方面的執法不是很嚴格,比如在公共場所禁止吸煙這一問題上就存在很多問題,禁止吸煙的規定出臺以后執法主體沒有明確,導致沒人執法,也缺乏管理。解決這個難題,最重要的是政府執法部門監管要強化,以此來增強法律的嚴肅性,嘉獎懲罰要分明。其次,要明確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執法權限,即明確政府在保障公民環境權的過程中應該做哪些事情,使政府的行政行為權責統一,沒有授權的事項不能逾越,一旦超越權限就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
3.2 社會層面
企業要培養社會責任使命感。企業在權衡該國的經濟水準方面占有的關鍵比重,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企業在尋求發展的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極大破壞,也是環境污染問題的罪魁禍首,企業的經濟活動是侵犯公民環境權的首要因素。許多企業為了追求經濟的發展,為了企業的經濟利益,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但這種破壞并不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企業要樹立社會責任,建立生態倫理觀念,在實際生產活動中,用生態倫理觀念指導實際操作行為,只有這樣,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經濟行為才能促使企業保障公民環境權的實現。其次,企業文化要立足于環保,不僅要關注企業自身的經濟發展,更要考慮公眾的生態利益,這樣與時俱進的理念文化才是企業能夠長存并得到社會認可的關鍵。
3.3 公民層面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推進逐步以及立法完善和普及的宣傳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識普遍得到很大的提升。但由于我國長時間都處于封建社會,封建傳統思想的枷鎖尚未擺脫,公民的法律意識距離實現現代化還要走很長的道路要走,在理解法律時思維邏輯還不夠成熟,缺乏維護自身的權益的認知。但是作為社會這個大集體的一份子,實現公民環境權的重要力量就是公民自身。首先,每個公民都要有主人翁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參加一些環境社會公益活動,注重保護環境潛意識的養成,積極提高自己的法律素養。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動了解環境信息,多看一些法律節目,主動學習和了解法律政策,在本人固有的正當權益受到不法侵犯時,要主張自己的環境權利。只有公民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才會使公民環境權的實現更快一步。
3.4 國際層面
1)加強國際間的合作。縱觀全球的生態環境,問題繁雜,如臭氧層損壞、海平面上升嚴重、極端天氣數量增加、環球海洋環境污染、生物品種銳減、土質沙化等。面對種種問題,只靠一國之力,不可能改變全球的環境形勢,各國要加強合作,拓寬合作的領域,共同保護好生態。控制有毒氣體的排量,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平衡。各個主權國要有大國風范,增進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在對待環保項目時不遺余力,發揚表率作用。全球環境危機的形勢愈發嚴峻,主權國家要擴大國際環境合作的領域和范圍。
2)深化國際環境法的立法詮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加深,國際成為一個地球村,國際社會這個大家庭也逐步踏上法治的征程,然而作為一個新的國際法派別,國際環境法目前的效力并沒有施展到最佳。雖然制訂了國際環境法,但是由于其具有國際性,在制定過程中考慮到不同法系國家的制定習慣和慣例,對比國內法,在國家執行力層面就有所欠缺,致使在運用國際環境法的條目時難以施展。因此,國際環境立法應該加強立法解釋,使其含義清晰明了,愈發詳盡精確,在具體實施中,加強對責任的追究。
4 結束語
公民環境權自提出以來,爭議不絕,雖然學者在定義、性質等方面有不同的見解,但并不影響其成為一種新潮的權利。公民環境權被認為是維系其他基本權利的支柱,事關全人類的生計,影響力不言自喻。因此,確保公民環境權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問題想要得到改善的一個關鍵點就在于公民環境權能否實現。公民環境權的建立和實現關系到社會群體最根本的生存問題,可是中國公民的環境權還僅是一項應有權利,走向公民實際擁有的權利依然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黃惠娥.淺析公民環境權[J].法制與社會,2013(12):26-27.
[2]劉亞梅.公民環境權入憲的法理分析[D].河北:河北經貿大學,2017.
[3]呂忠梅.環境權入憲的理路與設想[J].法學雜志,2018(1):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