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海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相對于國內來華留學的對外漢語教學,海外漢語教學的特點日益顯露。同時,伴隨著對外漢語教學在課堂教學研究上的深入,文化導入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本文從海外漢語教學與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不同出發,分析作為課堂教學環節的文化導入如何適應海外漢語教學的新形勢。
關鍵詞:海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課堂教學;跨文化交際
一、 “文化導入”說與海外對外漢語教學
近幾年來,隨著海外漢語教學的推廣與發展,文化與語言并重的對外漢語教學思路越來越為對外漢語教學界所認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從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思考文化導入,主要體現在教材設計的文化導入上。隨著國際漢語教育的推廣,從海外漢語教學的立場上思考文化導入的研究逐漸增多。周士平、張林軍認為“課堂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四大環節的中心環節”。海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地域特性不容取代。所以,本文采取“文化導入”的概念討論“文化”與“導入”的關系。這包含“導入文化”與“文化導入”兩個概念,前者文化作為教學內容,在對外漢語教學文化類教材的設計上反映比較集中;后者作為教學的方式媒介,其范圍主要在課堂教學上。本文嘗試從海外即對象國的獨特性角度上,探討海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的原則和策略。
二、 海外漢語教學與國內對外漢語教學差異
隨著國際漢語教育工作的推廣與深入,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在全球140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12所孔子學院和1073個孔子課堂,發展極為迅速。伴隨著“對外漢語教學”向“國際漢語教育”的轉變,如何適應“對象國”的漢語教學的問題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對外漢語教學的陣地轉變究竟造成了海外漢語教學與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哪些不同?這些不同對思考、對文化導入產生了哪些影響?本文從目的語國(國內對外漢語教學)與對象國(海外漢語教學)的不同之處做了以下思考:
1. 目的語國與對象國文化環境的差別
來華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是在目的語國進行的,文化環境既在課堂上得以體現,又在其課下生活中時刻以“跨文化交際”的形式發生著;海外漢語教學是在對象國進行教學,學習者所接觸的漢語文化環境主要是漢語教學課堂。目的語文化環境的差別使得很多教師、學習者認為,目的語(國內)環境顯然優于對象國(海外)環境。為了彌補對象國(海外)的文化環境的缺失,文化導入顯得勢在必行,但是,海外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平衡有限的時間與無限缺失的文化環境呢?這就與教師在導入中國文化教學上的原則與心態有關,同時受教師的心態與觀念的影響,海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導入是在有限的時間下展開的,那么文化導入應該導入什么樣的內容?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和語言教學的關系又應該怎么處理?等等問題均值得去思考。
2. 目的語國與對象國外語教學系統不同
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主要集中在大學,目前相對成熟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也是針對來華大學留學生課堂上,基本以分語言技能課型為主,文化課程為輔的課型模式。而在很多國家,海外漢語教學也是納入對象國外語教學系統中,有自己基于外語教學框架下的具體要求。以美國為例,除了很多大學將中文納入外語學分課以外,中學開設有漢語AP(Advanced Placement)課,美國開設漢語教學的小學也有三種外語教學系統:即小學外語教學模式(Foreign Languag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探究式外語教學模式(Exploratory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和沉浸式外語教學模式(Immersion Program)。這些不同的教學系統是一個宏觀層面的問題,具體則引發了一系列與海外漢語教學相關的問題:教學目標、課程大綱不同,教學對象、教學法不同等等。這些不同在海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上又互相牽涉、互相影響。
3. 海外漢語教學與對象國其他外語教學的競爭關系
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意識到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重要性,漢語學習者的數量也在迅速增長。但從學習者來看,與英語相比,漢語還沒有像英語一樣成為普遍的第二語言。從英語以外的語種來看,Terrence G. Wiley(2016)提到,至2010年,除英語以外,美國說西班牙語人口在所有語種中排第一位,數量約在1億左右,漢語的人口,約為400萬人口,從某種程度上,母語裔人口的數量決定了學習該語言的人口基數。當然,母語裔人口與該種語言作為第二外語學習的人數不一定是正比。該文章還列舉出了美國5個地區,5~18歲兒童中,母語裔人數與在ACTFL登記學習該語言人數比,以紐約地區為例,德語的人數比為9.4∶10,法語為3.7∶10,西班牙語為10∶10,漢語為100∶10。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學齡青少年中,非漢語裔的學習者與漢語裔青少年的比例相對較低,這就說明漢語教學在美國青少年中還有很大的推廣空間。
三、 海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的原則與策略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的文化教學研究興起,從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的方法上來看有:陳光磊(1992)提到的四種方法,直接闡釋法、交互融合法、交際實踐法和異同比較法;從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內容的原則上看有:李泉《文化教學的剛性原則和柔性原則》;從文化導入教材設計及教師心理上看有:李泉《文化呈現方式與呈現心態》等。討論的角度主要基于來華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并非完全立足于海外漢語教學的角度?;谇懊嫠治龅暮韧鈱ν鉂h語教學不同特性,本文對海外漢語課堂教學的文化導入做了以下思考:
1. 海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的“語言適用”屬性
趙金銘先生認為(2014《國際漢語教育中的跨文化思考》)“文化就是語言習慣,文化就是生活習慣,文化就是風俗習慣”。對外漢語教學中,從“語言習慣”與“文化”的關系思考漢語教學及文化導入,是對外漢語的第一要義。所謂“語言習慣”即在解釋及使用某一語言現象(詞匯、語法點)時的“典型語境”。馮勝利、施春宏教授提出的二語教學語法體系——“三一語法”,構成該體系的第三點就是教學語法需要考慮“(語法)功能的典型語境”。這與文化導入應用于構建學習者理解、運用某一語法的典型語境的,尤其是區分相似的語法現象(近義詞,語法功能有相似之處的句型)的做法是不謀而合的。漢語語法現象中很多與語體色彩有關,這就與文化息息相關,如打招呼用語“您身體好嗎?”與尊老的傳統有關;詢問姓名時“您貴姓?”與中國文化的自謙、尊敬對方的傳統有關;又如“哪兒”與“哪里”與南北方用詞習慣有關;又如“意思”一詞延伸出的“有意思”“沒意思”“意思意思”的不同內涵,則與國內社交文化有關;用“正……呢”與“正在……呢”表示動作進行時,“正……呢”的情緒色彩比“正在……呢”強烈等,這些均是需要進行文化導入的語法現象。通過直接闡釋、演繹的方式導入文化,可以使學習者更好地體會到語言現象(詞匯、語法、句型)的典型使用環境。endprint
2. 文化導入適應學習者語言程度原則
由“語言適用性”的原則延伸開,文化導入不僅要為構建某一語法現象的典型語境服務,在設計文化導入時,還應兼顧學習者的語言程度,文化導入所使用的語言及方式應于學習者的“語言難度”相匹配。海外課堂文化導入受課堂時間及對象國文化環境所限,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所占時間不多,所以文化導入要適應學習者的語言程度,盡量減少中介語的介入。教師在設計文化導入環節時,應對用于表述該文化導入的語言進行全面檢視,如是否可以用學習者已掌握的詞匯語法對該文化導入內容進行表述?超出現有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文化導入是否適當?在必須用到超出現有學習者語言水平的表述時,有什么媒介手段(圖片、圖表、實物、演繹、視頻)可代替或輔助?
3. 文化導入利于“文化產出”的原則
從教學環節的完整設計的角度,文化導入的語言適用性也應考慮利于“文化產出”的原則。二語習得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在海外漢語教學課堂中,這種最終目標可以分解為:學習者運用習得的語言,進行表述、交流完成課堂活動的階段性目標,形式上則可以是單人或小組,書面或口語、傳統形式或多媒體等。這一過程可視為學習者的“文化產出”的過程。從利于“文化產出”角度出發,文化導入作為課堂設計環節的一部分,應考慮到與“文化產出”的關聯性,即導入內容應與該課的語言教學內容一起構成有層次的示范。這種有層次的語言示范既應考慮到本課的教學內容,也應考慮到相鄰、相關的主題構建。如在初級漢語教學中旅游、參觀的教學主題,與表述方位、地點的主題在教學大綱里的安排常常很相近。在進行單個主題的文化導入時,就可以互相關聯。關聯的具體形式可以是利用相同的素材進行導入,同時也可以是利用學習者所完成的其中一個主題的“文化產出”成果進行導入。
4. 文化導入的“跨文化”雙向兼容原則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跨文化屬性及培養學習者漢語交際能力這一根本目的所決定的”。李泉、丁秋懷(2017)對外漢語教學是本身就具有跨文化的特點,以往研究的側重點主要在于幫助來華留學生實現漢語的跨文化交際上,漢語文化是跨文化的唯一的、單向性的目標。隨著海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漢語文化作為目的語國文化與對象國文化形成雙向性互動的特點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海外漢語教學因發生在對象國,學習者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從文化導入的角度,反而可以利用成為優勢。即用學習者所熟悉的對象國文化作為媒介和載體,帶入陌生的文化,增強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實現文化比較的外語教學目標。如可以用學習者所熟悉的對象國歌曲串聯系統性名詞的教學,如流傳甚廣的哈佛大學教授用《兩只老虎》串聯了中國朝代簡稱,流行的舞曲串聯的身體名詞和方位詞,利用學習者所熟悉的繪本及故事創作漢語版繪本及故事,等等。此外,用學習者所熟悉的歌曲、繪本、游戲等載入中國文化內容,還有利于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向非漢語學習者行展示,使漢語及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自然深入對象國普通民眾中,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四、 總結
海外漢語教學事業發展迅速,教學過程中,如何設計、運用好文化導入,顯得日益重要。文化導入可以配合多種教學法增加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加強與學習者的母語、中介語文化的聯系。對于海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導入的研究還可以結合不同國家地區課堂教學的具體案例,積累豐富經驗,提升理論規范,使海外漢語課堂教學更加規范化、效率化。
參考文獻:
[1]周士平,張林軍.國外外語課堂教學研究對開展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研究的啟示[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2).
[2]Terrence G. Wiley, Ofelia Garcia.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Language Education: Legacies, Consequences, and Possibilities[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00(Supplement 2016).
[3]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
[4]李泉.文化教學的剛性原則和柔性策略[A].留學生在華漢語教育初探[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李泉.文化內容呈現方式與呈現心態[J].世界漢語教學,2011b,(3).
[6]趙金銘.國際漢語教育中跨文化思考[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6).
[7]馮勝利,施春宏.論漢語教學中的“三一語法”[J].語言科學,2011,10(5):464-472.
[8]李泉,(越南)丁秋懷.中國文化教學與傳播——當代視角與內涵[J].語言文字應用,2017(2).
作者簡介:張瑾,教師,北京語言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