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敏 費楨 林育芳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不少高校在開展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方面存在的問題,職業指導的內容、形式單一,缺乏后期的追蹤和記錄等問題,都嚴重阻礙了各大高校開展有效的就業創業指導。一方面,就業創業指導管理部門的規劃具有先導性和戰略性的特點,對高校學生未來的發展戰略和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業創業指導管理部門在高校中占據十分關鍵的地位,資源占用多,對高校的效益實現不明顯使得兩者之間的矛盾越演越烈,如何緩解兩者之間的矛盾,并且更有效地發展就業創業指導部門的作用成為我國目前的高校管理者面臨的又一大難題。在結合和運用就業創業指導管理的知識,分析我國高校目前在就業創業指導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相關理論來提出改革性的對策建議迫在眉睫。
關鍵詞:新常態;高職院校;就業創業
一、 前言
改革開放的幾年來,我國的大學就業創業指導實踐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無論是思想理念上,還是在就業創業指導方式方法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績。然而其中的問題仍然不能被忽視。因此,我們的高校以及大學生教師都應當正視目前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思考和探尋問題的根源,并且積極地采取改進的措施,最終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推動大學生教育辦學質量和教育水平的不斷前進。另外,政府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支持大學生的就業,加大扶持,正確引導,推動我國大學生的整體就業水平健康發展,讓大學生能夠在開展的就業創業指導過程中提升知識技能,培養起各方面的能力。
二、 高職院校就業創業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 就業創業指導運行機制不健全
在我國發展規劃中,國家明確提出了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要求建立全方位、多方面參與的辦學機制,通過有效的方法,促進企業和學校提高在辦學上的層次。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中,對大學生的職業就業創業指導方面的運行機制還不夠健全,各方面的評價手段單一,以是否達到就業創業指導目標或者達到就業創業指導任務為主,嚴重束縛了大學生對于未來職業的發展和延伸的步伐。一方面,關于就業創業指導的發展時間短,高職院校難以在短時間內改革原本的運作模式,建立起來的運行體系存在不少問題,缺乏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對于開展高職院校就業創業指導的重要性,許多學校管理者,雖然有點了解,但尚未真正形成固定的制度和較為完善的執行機構。高職院校在機制的制定方面缺乏主動性,缺乏主動尋找開展適合的發展模式,還沒有取得與企業利益之間的契合,進一步提高校企之間的積極合作,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繼續發展,尋求各種方法和手段使高校建立完善的執行機制,加強政策上的扶持力度,開展多層次多方面的運行,激勵企業通過自身的資金、技術等優勢參與到校方的就業創業機制中。
(二) 就業創業指導隊伍建設薄弱
教育質量水平的高低與資金的投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就現階段的情況看來,高校各項經費來源單一,更多來自于政府財政和學校學費收入,甚至政府的財政投入難以維持學校最基本的運轉,更難以將資金留作它用。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組建了較為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但在數量上尚未達到教育部規定的 1∶500要求。從事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老師往往是兼職人員,主要是學生工作者如系里的副書記、系輔導員。這些指導教師往往忙于事務性工作,更多地是開展收集,發布各類招聘信息,派遣等工作。但是就業創業指導工作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忽略職業生涯規劃、就業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就業指導課程的教材陳舊,內容重復,工作浮于表面。借助“經驗論”,粗略計算預算,難以幫助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制定的計劃協調。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實戰經驗,無法取得預期效果。沒有配套的其他措施加以鞏固,因此很多學生存在“三分鐘熱度”現象,并沒有真正開展職業規劃,缺少眾多創業品質和知識體系,更談不上如何去構建創業思維。
(三) 就業創業指導缺乏信息調研與反饋
由于發展歷史短、起步晚,師資水平低、辦學水平不夠完善等創業指導都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在就業創業指導進行的過程中,往往對觀察工作不夠重視,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在進行信息反饋時,嚴重忽視了學生的自我客觀的評估,以及教師與學生兩者的結果反饋,協商計劃。過程沒有做好記錄工作,因此當課程結束后,大學生教師的收獲往往不多,也沒辦法對每個大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而在今后的就業創業指導中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就業創業指導方式。各大高校還沒有取得與企業利益之間的契合,進一步提高校企之間的積極合作,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繼續發展。
(四) 針對特殊群體個性化指導不夠
原本我國的教育形式長期忽視學生實踐方面的教學培養,導致高校學生難以真正運用專業知識,理論知識難以真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在實際的職業指導活動中不僅僅包括那些具體的職業指導目標、職業指導內容、職業指導材料,更應該要求我們的職業指導把這些因素幻化成為讓大學生可以理解和吸收的知識,幫助大學生掌握。單一的職業指導評價手段缺乏針對性,使得教師在職業指導中忽視實際的職業指導情況和大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興趣點,不敢在實際的職業指導中針對實際的問題進行調整計劃,結果自然就是無法使用恰當的言行舉止來有效地進行職業指導,無法引起大學生的注意、興趣。學生權益沒有得到相應的保障,專業性講座太少,學不到課堂外的知識;到企業進行實習機會太少,得不到校外實踐的經驗;參與校企合作的方面了解太少,導致學生參與度低。
三、 解決高職院校就業創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 優化專業結構,確保出口順暢
在開展大學生素質職業指導之前,高校方面要將現有的大學生素質和發展需求開展一定的分析和測試,更多的要征詢大學生對就業創業指導方式的想法和建議,對其缺乏的方面進行探討,要使得職業指導做到有的放矢,讓每個學生有所收獲,并且能夠在今后的大學生教育實踐中運用得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進行職業指導過程中,要時刻記住大學生是主體,應該以大學生是否學習到,是否掌握其就業創業指導的內容,并且能夠靈活的運用為依據。要在就業創業指導的過程著重激發大學生內部動機,調動起積極性和熱情。鼓勵大學生主動參與就業創業指導,高校與教師之間相互支持與共同合作,制定靈活可行的計劃,制定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計劃并知道如何切實實施。運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高校邀請企業中那些技術型的企業人才參與到高校學生的教育工作,安排學校的教師到企業參與到實踐企業工作中,讓教師深入了解企業實際工作,切實增強教師的實踐和理論工作水平。學校充分利用校內外一切資源,通過對教師進行崗位技能和企業工作經驗的培訓,積極鼓勵專業教師參加職業資格證書培訓,以及進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不斷地提高“雙師型”隊伍素質。endprint
(二) 發揮行業與地域優勢,整合就業創業資源
不定期選派優秀的、專業對口的學生到企業進行現場觀摩與學習,這為學生日后踏入社會積累一些工作實踐經驗,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的發展需要企業具備的資金、技術、設備等優勢資源,但更關鍵的在于企業擁有大批專業技術人員,有很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對社會市場的了解程度更深。校企合作,一方面,學校邀請企業那些優秀型、技術型人才為學生授課,結合在社會、企業經歷中積累的相關經驗,化書本理論知識為易于理解的工作經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使理論知識更易于接受。結合企業人才在社會以及工作方面獲得的經驗來開展教學,讓學生更加喜愛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校能夠通過企業提供的資金設備更好完善學校辦學環境以及條件,并且,學校將企業作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基地,更好地開展學生實踐教學活動。校企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兩者之間的優勢,進而達到校企合作雙方雙贏的局面。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增強學生日后社會競爭力,充分結合校企兩者相互具備的環境及資源優勢,通過有效的校企合作,讓學生能夠有效將理論知識與工作經驗緊密聯系結合,從而成長為具有高素質、高能力、高技能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僅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與企業行業專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還強化了同學們的創業意識,為同學們制造一個學習的平臺,為同學們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創業基礎。充分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一起開展技術創新,以及人才培養等工作,最終達到互利共贏的局面。
(三) 完善就業創業信息考核反饋機制
對于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最核心的目標是為了要了解大學生所開展的職業指導活動是否獲得了預期的成效,是為了探究經驗,了解整個職業指導過程中大學生的表現情況。因此,對大學生教師的就業創業指導活動進行評價雖然是大學生教育評價中的一項很關鍵的內容,但卻不是最重要的。頂崗實習模式主要是學生經過在校三年半的課程理論知識學習后,學校有針對性地向企業推薦人才,或者由學生自薦到企業參與為期半年或時間不等的頂崗實習。在進行大學生職業指導活動評價的時候,應該要有彈性,要能夠按照教育及職業指導觀念差異制定出不同的,具有差異性的評價方案,在進行評價項目也要因此調整改變。教師要善于做自我評價,對自己的就業創業指導表現做出客觀的評價,并及時撰寫職業指導日記,經常翻閱,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進步,增進信心,提高能力。
(四) 搭建創新實踐平臺,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在進行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教育應該是多渠道、多層次的,大學生教師可充分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不僅采用書本,還可以為大學生們提供有趣活潑的視頻動畫,或者采用有聲的影像資料等方式來幫助大學生們進行職業指導的學習,以生動的形式來提高職業指導效率,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大學生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開展大學生職業實習活動,巧妙地將理論與實際自然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更好地接受企業具有的生產管理文化,提前進行企業文化熏陶,增強學生責任感,培養學生對企業的主人翁意識。將實訓基地設置于企業中,讓學生參與企業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開展實地工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提前到企業內部現場參與,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進入到公司實地開展相關工作,接受公司系統的崗位知識,增強學生實踐、就業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開展就業創業指導的實際活動中,盡量少地去使用那些復雜的框架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束縛,而是應該給予大學生更多的空間,讓他們選擇自己的區角,在實習中學習成長。給予企業知識、技術、培訓、人才等多項服務,同時企業給予學院學生實踐技能學習的機會,從而達到學校、企業、學生三方面共贏的效果。
四、 總結
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全中國對應用型人才需求呈現大幅度增加,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高等教育實現了高速發展趨勢。每年畢業季,都有大批應屆畢業生進入人才市場。一方面是由于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不足,另一方面是因為學校現階段的辦學封閉,缺乏校企溝通。我國各大高校,集職業指導、生活和科研于一體,無論是知識、技術、智力都較為密集,在當前這個時期,正是其由成長期向穩定期轉變的關鍵時期,這就必然使得各大高校面臨一系列緊迫且亟待解決的大學生職業指導的任務。然而,據調查發現,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著幾個職業指導工作問題:就業創業指導形式單一,相關職業指導內容缺乏系統性,就業創業指導缺乏記錄跟蹤等。本文對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在職業指導過程進行探究的基礎上,指出其存在的問題,結合相關資料,提出部分解決對策,希望給予相關機構一點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威.高職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9):144-145.
[2]唐愛芳.論高職就業創業教育改革與實踐[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1):60-62.
[3]盧嵐嵐.高職院校就業創業課程優化路徑探索[J].亞太教育,2016,(09):142-143.
[4]阮雪剛,陳江.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分析與提升路徑探索[J].中國經貿導刊,2015,(35):98-101.
[5]陳春法.提升高職學生就業創業質量的再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5,(20):54-57.
作者簡介:
倪敏,費楨,林育芳,江蘇省蘇州市,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