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景譯+遲秀安??
摘要:社會經濟水平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國民文化素質卻沒有取得相應的提高。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提高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就是為了總體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因此,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現如今,我國不斷提出“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的政策,針對我國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的意義以及目前我國農村社區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為我國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建言獻策。
關鍵詞:農村社區教育;問題;對策建議
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帶動了我國農村的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教育的發展也極為重要,農村社區教育已然成為我國關注的重要問題。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提高農民的素質。發展農村社區教育是實現農村教育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加強我國農村社區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一、 農村社區教育的概念及意義
(一) 農村社區教育的概念
“社區教育”一詞最早由美國教育家杜威(Deway)提出,所謂的農村社區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創新模式,是借助社區教育平臺將各種不同的教育形態融入到社區中,使其相互保持銜接和溝通,充分發揮其合力作用,著力提升農民綜合素質。
(二) 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的意義
1. 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民心
農村社區是農村人民生活的聚集地,在此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民心,大力宣傳、鼓勵好人好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農民的生活中。
2. 有利于提高農民文化水平,提升農民自身素質
農村社區教育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之一,只有農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農民自身素質才能得到保證,才能夠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展農村社區教育,是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實現終身教育的必經之路。對于那些受傳統思想、經濟條件等制約因素影響的、未能接受完整的教育、過早踏入社會的農村人民,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有助于他們獲取更多的知識。
3. 有助于實現教育公平
農村社區教育的主體是社區里不受經濟、年齡等因素制約的全體農民。農村社區教育的有效推廣,使農村居民完整地享受到其自身本應享受的受教育權利,有助于實現教育公平。尤其在一些教育資源薄弱、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地區,發展農村社區教育能夠大大地彌補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
二、 農村社區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 管理制度不完善,基層不重視
我國政府對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采取了相應的發展措施。但是目前,我國依舊沒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致使我國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嚴重缺乏規范性,農村社區教育無法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大多數農民認為,種植業、畜牧業才能帶動農村發展,致富農村,很多領導意識不到農村教育的重要性,地方領導自身素質水平就有限,在沒有相關的管理制度約束的情況下,農村社區教育更加難以施行,從而導致我國社區教育發展緩慢。
(二) 教育資源不足,資金投入不足
農村經濟、文化、設施建設等方面缺失,學校數量少、師資力量薄弱,致使農村社區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限制。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投入,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是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的。自開展農村社區教育以來,國家雖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支持,在一些地方設立社區教育專項經費,但無法普及,無法滿足當前我國農村社區教育所需。
(三) 農民認識不足,認可度低,參與積極性不強
當前農民對農村社區教育的內容、途徑均沒有一個完整的了解,許多農民并不認可農村教育,農村社區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難以發揮出優勢,據相關數據顯示,只有50%的農民對農村社區教育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近30%的農民對農村社區教育一無所知。我國很多地區在發展農村社區教育時,以政府需求為導向,過于注重形式,導致很多農村社區教育脫離實際,體現不出農民的需求,農民群眾不認可。
農民大多時間忙于地里的農活,沒有時間參加農村社區教育,即便在農閑時節,有的也選擇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即便有少數參加農村社區教育的,也多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選擇接受農村社區教育的農民少之又少,農民缺乏參與積極性。
三、 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 完善農村社區教育的法規建設
建立健全農村社區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對農村基層領導進行約束、教育,使其完整地了解農村社區教育的內容及意義,更好地領導農民群眾開展終身學習之路。建立農村社區教育示范基地,為各地農村社區教育立威樹榜。
(二) 保障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資源及資金投入
首先,對現有的農村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充分利用。其次,加大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好圖書館、文化站等非教育機構的資源,鼓勵學校為農民提供互聯網教學,推進農村社區教育的數字化發展。第三,人力資源是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最關鍵的因素,聘用大學生職員制、社會專家志愿者來農村,利用好離休退休老干部的專業能力,發揮社會工作人才,加強農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我國在農村社區教育經費問題上,亟須確立一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同時,可以采取PPP模式,調動社會力量,擴大經費來源。此外,還可以設立農村社區教育專項基金,對經費使用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三) 提高農民對農村社區教育的認識,培養農民積極性
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民,要想建設學習型社會,首先要農民成為學習型農民,農民群眾是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動力源泉。為此,在發展農村社區教育時,農村各地首先應當組織各村農民進行基礎教育,大力宣傳農村社區教育的內容及意義,強化農村社區教育在農民心中的重視程度,使農民認識到參與農村社區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教育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丁紅玲,張利納.新型城鎮化視閡下農村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7):57-62.
[2] 劉陽.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路徑研究[J/OL].中國成人教育,2017,(06):151-154.
作者簡介:遲景譯,山東省青島市,青島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遲秀安,山東省萊陽市,萊陽市第九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