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讀文本是語文學科的特有方式。盡管從教十幾年,但是如何解讀文本一直是困擾眾多語文教師的難題。文章從初中語文教學經(jīng)驗出發(fā),對語文文本教學進行探討,擬從虛詞、閑筆、反常、標點等四個細節(jié)進行論述,旨在討論文本細節(jié)對文章理解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本解讀;四個細節(jié)
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不一樣。因為教師不但要考慮怎樣教,還要考慮教什么。而教什么的確定,就取決于教師的文本教學解讀。文本的教學解讀,是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語文老師的必備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很多語文老師善于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對文本進行解讀,從而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這種做法很好。其實,我們只要潛入文本,仔細研讀,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文本的很多細節(jié)處也會成為文本教學解讀的突破口。
一、 虛詞處
在文本教學解讀中,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實詞上固然重要,除此之外,我們也要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虛詞,因為有一些虛詞也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以虛詞為切入點進行文本教學解讀,常常能更好地走進語言叢林深處。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位老師教學《老王》片段:王老師先讓學生讀“我們從干?;貋?,載客三輪的取締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輛三輪車改成運貨的平板三輪?!边@一句。然后提問學生:“在本句中,哪個詞語最能表現(xiàn)出老王的活命狀態(tài)呢?”此時,學生回答道:“只好?!边@時教師說道:“仔細讀一讀這個詞語,我們該如何理解?”于是學生深沉地讀出“老王只好把他那輛三輪改成運貨的平板三輪?!辈糠謱W生特意將只好讀得委婉,此時教師再引導:“同學們,文章中這個只字很有深意,我們一起仔細品味,建議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一下,不妨特意重讀,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含義?!睂W生找到下列句子進行仔細品味:“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薄八挥幸恢谎?。”“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來代他傳話了?!薄八徽f:我不吃!”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王老師抓住了含有“只”字的五個句子進行教學解讀,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讓學生領會到老王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別無選擇”的境況下“活命”的狀態(tài)。
二、 閑筆處
在文本研讀時,語文教師都會發(fā)現(xiàn)不少文章中都有似乎可有可無的閑筆。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閑筆的處理也馬虎不得,在文本教學解讀時,多關注閑筆,挖掘閑筆背后的深意,在課堂教學中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老王》的開篇處,文章寫到“我常坐老王的三輪車,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作為初讀的讀者,或多或少都感覺這句話似乎有點啰嗦,也難以理解作者寫作的用意。因為“我常坐老王的三輪車”句子已經(jīng)很清楚地交代了,自然是“他蹬”“我坐”,可是為什么還要特意強調(diào)呢?為此,作為教學的語文老師是否覺得這閑筆可以刪掉呢?然而,一旦將這句話聯(lián)系下文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實則是作者有意傳達“當時的我”是一種什么樣的優(yōu)越感——老王,蹬三輪的;我,坐三輪的,老王和我不是同一條道上的人。這樣寫與后文中“現(xiàn)在的我”的形成鮮明的對比,為反襯出現(xiàn)在的我的愧怍做鋪墊。
因為當教師帶領學生去解讀老王臨死之前的語句,頗有解讀的意義。老王以重病之軀向楊絳一家告別,并帶來當時頗為珍貴的雞蛋和香油。兩人見面的場景,楊絳寫作如下:“也許他平時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
且看,“直僵僵”、“死灰”、“骷髏”等詞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王臨死前奄奄一息的狀態(tài)。老王已病成如此,楊絳先生怎能“可笑”呢?其實,這邊不是真實的可笑,反而用這些詞語直接表達了楊絳的主觀感受,即也表達出作者楊絳先生與苦力勞動者老王之間的一種心理距離。畢竟,根據(jù)當時的經(jīng)濟與社會環(huán)境角度分析,作為知識分子的楊絳和苦力勞動者的老王怎么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呢!自然是“你蹬車,我坐車,我付了錢;你送冰塊,我自然不會讓你減半收錢?!碑吘梗谀莻€年代中的金錢和勞力一旦有了平等交易,“我”心理不會覺得不安的。要是自己的親人或自己把他當成真正的朋友,楊絳會有這樣的感受嗎?同時,這些詞語又為“現(xiàn)在的我”的內(nèi)心飽含愧怍提供了直接證據(jù)。
三、 反常處
有些文本,在某些地方出現(xiàn)一些與常理不相一致的地方,我們姑且把它稱為反常之處。例如,在教學《天上的街市》時,就可以抓住反常處進行教學解讀。牛郎織女這一民間故事是一出悲劇,他們這對恩愛情侶被銀河隔斷,只能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稍诠艄P下,銀河變成了窄窄的銀河,牛郎織女騎著牛就能自由來往。郭沫若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教師抓住這一反常處,及時引入背景資料,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掌握了詩歌表達的情感。再如,《背影》中的這一段話:“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蔽易x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為此,筆者就讓學生一起來詳細解讀一下父親的書信內(nèi)容。筆者在教學時,根據(jù)我們常人思維進行分析——按常規(guī)出牌。文章中父親書信中“我身體平安”應該順接的下一句是什么?應該是“請勿掛念”,可父親寫的是“惟膀子疼痛厲害”,肩膀疼痛可能是什么???有可能是肩周炎之類的。父親然后寫了什么?“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試想一想一個普通的肩膀疼痛能夠導致一個人很快就“大去”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呀!事實上,父親也是20年后才去世。然而,文章中的父親為什么要這樣寫呢?這一反常處著實能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經(jīng)過聯(lián)系上下文,學生得出,是父親想念兒子了,渴望兒子回來看他。文本教學解讀抓反常處往往可以得到與眾不同的收獲。
四、 標點處
標點是書面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文本教學解讀中,通過深入解讀標點符號的意味和妙用,體會靈活運用符號帶來的情感意蘊,從中體會出不一樣的味道。例如,在品味《故鄉(xiāng)》中的第32段和第57段,不妨解讀標點背后的內(nèi)涵:
32段:“這好極!他,——怎樣?……”∥57段:“阿!閏土哥,——你來了?……”
這兩段句式一樣,而且都用了五個標點符號,順序也一樣。在32段的標點解讀中,這一段是在“我”聽聞母親說小時候的閏土哥哥要來的反應。這里的感嘆號實則表現(xiàn)出“我”即將見到我兒時的玩伴的那種激動與興奮勁,后面的逗號以及停頓能反映出作者已經(jīng)進入一種激動狀態(tài),開始回憶20多年之前的兒時記憶啦!在后面的破折號表示出一種情感的轉折,即此時作者對閏土的一種關切,一種對兒時伙伴的熱心關切,在仔細地關切近況如何,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57段是“我”見到閏土后說的第一句話?!鞍ⅲ 备袊@號,表現(xiàn)“我”見到閏土興奮激動的心情,以及驚訝的神態(tài)!“閏土哥,——你來了?……”逗號,表現(xiàn)一種親切的情感,“我”脫口而出叫閏土為“哥”,顯然沒忘記兒時的友誼。破折號表示轉折,兒時的閏土活潑、開朗、機智、勇敢,眼前的閏土臉色灰黃、皺紋很深,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著極薄的棉衣,手提長煙管,手像松樹皮一樣開裂,讓“我”一下子難以接受。問號,表示驚訝和疑惑,“我”對出現(xiàn)在眼前的閏土既驚訝又不敢相信,好像在問:你是閏土?你就是我小時候的好伙伴閏土嗎?省略號,表現(xiàn)了“我”對眼前出現(xiàn)的閏土不知所措,雖有千言萬語,卻不知道從何說起,因而說話也顯得語無倫次、吞吞吐吐起來。
語文課程中的文本教學解讀,要以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為出發(fā)點、落腳點進行的解讀才是有效解讀。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老師,必須原汁原味地直面文本,真實潛入文本中,潛入語言文字的深處,觸摸文字的溫度,關注文字的意蘊,關注每一處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帶領我們的學生深入到語言文字叢林的深處。
參考文獻:
[1]劉兆剛.咂摸出散文語言的“四度”[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旬刊,2016,(4):17-18.
[2]方相成.文本解讀與教學內(nèi)容構建——以《老王》為例[J].語文建設,2017,(2):31-34.
[3]梁增紅.細品標點滋味長[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16,(11):40-42.
作者簡介:
吳宜康,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南山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