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議論文是初三學生學習的重點,學好學壞關系到議論文的寫作及其高中語文學習,甚至直接影響了高考語文成績,所以如何高效地給初三學生上議論文課就成了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論點;論據;技巧;論題;論證方法
議論文教學中,要能夠明白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論證方法。那如何講清楚這三個概念就可看出一個老師的教學功底了。作為有二十年語文教學經驗的我總是首先把《談骨氣》這篇較為規范經典的議論文材料印給學生,然后要學生找出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接著提問學生作者為了讓讀者信服他的觀點用了哪些材料,這些材料是怎樣組織的,有沒有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在講解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明白論據和論證方法的區別,舉了生活中煮面的例子,面、肉片、青菜等是材料,炒是方式方法。根據課后的調查,經過這樣的講解分析后,大部分學生即可明白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概念。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中要能夠教會學生掌握一些常見題型及答題技巧。
我們知道,做閱讀題除了要具有一般閱讀理解題的技巧之外,還應掌握議論文那些考點,如何把握?下面我就以上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理解,以待拋磚引玉。
一、 分清論點和論題
①論點:觀點、主張,一般是由意思明確、結構完整的判斷句來表述。回答的是“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應該怎樣,不該怎樣”的問題。從形式看,不能是短語、疑問句。如: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論點的形式一般是:什么是什么或什么不是什么或應該+動詞短語或要(能)或不要(不能)怎么樣。比如《敬業與樂業》只是一個短語,并不能做論點,應表述成為一個句子如我們要敬業和樂業。
②論題:論述的問題。如《論自由主義》形式上是一個詞語或短語,它不是論點,只能是論題。
怎樣查找中心論點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從位置入手(題目、開頭、中間、結尾)。(2)注意區分中心論點和分論點。(3)注意從文中找出語言提示,提示論點的詞語通常為“總之”、“所以”、“由此可見”等等。
當然,若文章沒有提出,那就需要讀者自己歸納。
二、 懂得找中心論點后就要識別論證方法
在議論文中若舉實例就是舉例論證,引用名言屬于道理論證,運用比喻修辭來證明觀點的稱為比喻論證,通過正反事實(道理)來進行對比性闡述的就是對比論證。關于論證方法一般有兩種考點:對論證方法的識別以及對論證方法作用的表述。
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對論證方法的作用這種題型的答題模式常可歸納整理為:運用××論證方法來進行論證××的觀點,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如,①舉例論證的表達模式可以這樣進行表述:本句運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出了××的例子來進行證明論點,使得論證更加富有說服力。②道理論證,本句運用道理論證的方法,舉了誰的名言,證明××的觀點,從而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③比喻論證,本句以比喻論證方法進行論證,把××比喻成××,生動論證了××的觀點,使用所要論證的觀點更有說服力,更淺顯易懂。④對比論證,本句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把××和××做對比,突出強調了××的觀點。
三、 接著談一下論據
論據一般分為事實論據以及道理論據,一般有兩個考點:識別論據類型及其補充論據。對于論據類型的識別比較簡單就不再贅述,補充論據能綜合考察學生的語文實力,備受出卷老師的青睞,做這類題型時,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審好題,把題目類型仔細看清楚,并按要求補充完整,其次,把論據補充完整,并根據要求控制好字數,回答盡量用名人名事,語言要簡潔明了,所選取的道理和名言要能夠證明論點,事實論據可按此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之下做了什么事結果怎樣。如有篇文章《儉以養德》:一個人的腦子,容量總是有限的。這方面想得多,那方面就想得少了。腦子里過多地想著一頓佳肴、一件漂亮衣服、一架好無線電收音機之類……是魯迅連一條棉褲也穿不起嗎?當然不是;是魯迅吝嗇嗎?當然更不是。魯迅對青年,對革命,向來是十分大方、慷慨的。題目:文章中選用了魯迅先生生活的例子來進行證明,請你圍繞論點也列舉一兩個例子進行論證。參考答案如:①司馬光名揚當時無奢求,對精研學問有著很高的熱情。②方志敏作為一個將軍,卻還穿著破汗衫和破襪子。
文章開頭事例或故事的作用,也是議論文常考的考點。一般有如下三個作用:①開頭運用了……的例子,引用哪一句名言來進一步提出論點……②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③充當論據,證明中心論點。
四、 議論文的語言也是學習議論文必備的知識點
一般議論文語言與記敘文、說明文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它首先表現在嚴密;其次表現在生動性。
最后,議論文的論證思路是議論文閱讀教學的重點。答題格式是:首先舉了……的例子,運用了……論證方法,證明了……的論點。比如:請你分析下面文段的思路:人生因學習而美麗……對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的改造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文段有刪改)
該文段的思路:先提出“學習而變美”的觀點,接著論證個人成長中學習極其重要,最后正反舉例證明。就這樣關聯詞語串聯起來,答案就很圓滿了。
其實教無定法,只要我們語文老師不斷總結規律,我們會找到更多越來越高效的教學方法的。
參考文獻:
[1]廖衍尚.辯論式議論文教學的嘗試[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9,07.
[2]趙利果.給議論文教學編織美的花環[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02.
[3]郭仁華等.讓探究之花開放在議論文教學之中[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16.
[4]夏建平.初中議論文教學的三步訓練[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23.
[5]徐印周.議論文閱讀教學的一點感悟[J].學語文,2007,05.
作者簡介:
林躍生,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恒興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