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濤??
摘要:思政課課堂效率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職院校中提升思政課的課堂效率,既要遵循高職生的成長規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體性得到充分展現,還要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的強大優勢,善于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信息化;高職;培育思政課教學
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呈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急需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關系到人才的質量和水平。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有效提升思政課的課堂效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
一、 提升思政課課堂效率的意義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提升高職院校的思政課課堂效率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思政課作為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途徑,可以幫助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有效提升思政課的課堂效率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
從另一方面來看,加強對思政課課堂效率的研究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高職思政課課堂效率受到教師素質、教學載體、教學手段、學生特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堂優秀的思政課教學,要能夠體現知情信意行的有機統一,實現立體的、多元化的教學目標。長期以來,思政課的課堂教學中過于注重課堂的知識目標,忽略了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的達成。
二、 課堂效率的界定
關于課堂效率的界定,學者們也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于世華提出“課堂效率是學生在課堂之中的現實發展與可能發展的比率,是在課堂中多種要素的交互作用下,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最大化”。知名學者王本陸,提出“效率涉及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之間的關系,有效教學的效率標準,強調的是合理投入與高效產出的有機統一”。
從學者們對課堂效率的定義來看,盡管觀點不同,但是仍然具有一些共性,體現在:1. 課堂是具有一定的時間維度,一般是課堂教學的單位時間。2. 課堂是一個結構化、有教育教學意義的過程,不僅包括有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還包括學生的接受程度、信息反饋等,以及師生互動等。3. 課堂效率是一個資源投入與成效產出之間的比率關系。因此,本文的“課堂效率”具體指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單位時間內,教育資源的投入與學生全面發展的產出之間的比率,強調課堂教學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優化。
三、 課堂效率提升途徑
三、 加強高職生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路徑分析
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情境中,教師要作為引導者、促進者,遵循職業教育的規律,幫助學生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進行積極協作、平等對話、積極溝通,學中做、做中學的互動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
(一) 要體現出職業教育的性質和特點
康德談到:學生應該學習的是思考,而不是思考的結果。因此,高職思政課在把握高校思政課要求的同時,也要體現出高職教育的性質和特點,才能夠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課堂教學的過程要采用直觀、生動、活潑的形式將知識呈現出來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 創設教學情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創設教學情境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視角來看,知識的傳授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者才能調動頭腦中已經儲存的知識結構,對知識進行遷移、重構、再創造,完成新知識的建構。創設情境就是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情感體驗,能營造有利于增強學生認知的學習氛圍以及心理狀態,激發學生情感,促使知識的內化,行動的體現,從而提升學習的效果。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圍繞教學目標運用信息化技術來營造學習氛圍,使學生受到感染和觸動,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深化理論知識的認知,實施情感策略,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 注重學生的體驗性
思政課的課程性質及其特點,客觀上要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個體的主動參與獲得直接的體驗、感悟。當前,信息技術已經普遍應用于教學之中。網絡環境下能夠超越時空的界限,利用仿真模擬技術、創設情境的技術手段,使學生獲得在虛擬世界的體驗。體驗式的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體系,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觀點,而且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自覺地在個人的日常生活行動中表現出良好的一面。
(四) 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化的表達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正處于改革的熱潮之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提倡“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因此,網絡環境下思政課的教學設計也要擺脫過去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高職生群體的個性既有共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很大的個性差異。現代教育理念強調尊重個性、尊重差異,強調每個學生都是一個自由、獨立的個體,要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網絡環境下,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材施教,從而為每個學生都提供自由、全面發展的廣闊空間,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成長。
四、 結語
網絡環境下高職生思政課的教學,既要適應高職教育改革的潮流,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同時還要求教師要在備課之前充分的“備學生”,思政課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的信息接受方式,才能切實提升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 于世華.提高課堂效率的三條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4):41.
[2] 王本陸.優化教學:概念、標準、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4(1):33.
[3] [德]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159.
作者簡介:鄭瑞濤,北京市,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