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被廣泛采用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采用何種方法,才能夠在高中物理課堂中,最大化地發揮探究教學的優勢,有效地實現高效課堂,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課題。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化,不少教學模式開始由教師主導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也因此,探究式的教學模式開始被廣泛提出與采用。它的基本形式為學生進行課前探索、小組討論,由老師進行課堂答疑以及知識點的總結與整理。其意義就在于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由學生自主掌控課堂,以便形成更深刻的學習印象,進一步提高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 巧設問題,興趣引導
物理學家牛頓曾經說:“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對于擁有一定物理基礎的高中生來說,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此舉的意義在于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致的思考方向,同時又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針對于高中的學生而言,由問題進行啟發深入能夠充分激發出他們思考的熱情,同時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教師也需要注意,在問題的設置上,一定要避免過于復雜導致學生探索受挫,進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要注意,問題設置可以盡量從生活入手,由實際事例引入復雜的學科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接受。最后一點則是,在學生思考、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避免學生先入為主,形成錯誤的認知。
例如: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課本第三章中,有關于重力的學習。教師在課堂正式開始前可以提問學生一個經典的問題:“蘋果是怎樣從樹上掉下來的?”以此來引入當天的課程學習。在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討論過后,教師再來通過實際舉例:為什么脫手的粉筆會筆直地往下掉,而不會往天上飛呢?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將書本、文具等平放在手掌上,詢問學生有什么感受。在不斷地舉例、實踐之后,教師可以開始引入“力”的概念,同時告知學生剛才的一系列事例,在課本第三章都可以找到答案。這里由學生自主探索課本,并且在探索結束之后,再由教師來提問學生分別有什么發現。在不斷啟發學生進行探索的同時,教師給予相應的思考的方向以及適時的監督無疑更有利于學生的課程學習。
二、 自主探究,教學為輔
探索式教學模式最關鍵的一點在于探索,而且是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在以往的教學案例中,我們發現,不少教師嘗試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最終由于教師沒有很好地擺正學生的定位,導致整個課堂主體還是由教師在掌控,學生依然是充當被動接受的角色。因此,在新興的探索式教學模式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師一定要找好定位,對于學生的監督、引導必不可少,但是關鍵的步驟還是要由學生進行自主完成。在教師適度監督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才能夠實現探索式教學的本質目的,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進而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例如:物理課本先導篇有關于速度的測量,教師可以通過布置類似的學習任務來促進學生自主探索。教師提出一個大綱,具體的操作細節、流程由學生自己把握。最后在學生進行展示、講解之后,要求學生結合課本,發現自身的優點以及不足,及時改進、學習,以形成良好的物理學科思維。
三、 設置分組,討論共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學生的思考范圍顯然是存在局限的,而如果由教師帶領思考又容易陷入傳統教學的“灌輸”模式。因此,在實際課堂的探索式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思考,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充分促進學生之間的思考、交流,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理解。同時,小組中的成員各有所長,分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相互促進、取長補短,進而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這里教師需要注意的問題在于,充分督促好組內的每一位成員,明確分工,同時要確保落實,避免部分學生直接攫取他人的學習成果,形成不勞而獲的壞習慣。第二點則在于分組的有效性,例如:部分思考能力較強的學生帶領少部分缺乏自主探索能力的學生,避免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無法實現相對較高效的討論。
例如: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課本中有關于質點的學習,在教師講解了相應的定義、理論之后,由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是不是很小的物體才能看成質點,很大的物體不能夠看成質點?”這里,教師可以配合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相應圖片,同時一一詢問,圖中的物體能否看成質點?為什么?分小組進行討論,并且給每個小組安排好學習任務。確保同學們進行了充分、全面的討論之后,教師可以開始提問,由每個小組自主展示所探究的內容。這么做的目的就在于實現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確保每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四、 課后溫習,自我糾錯
不少教師認為,探索主要是針對于課前預習。但事實是,針對于課后時間,我們同樣也要督促學生進行思考。這里就需要學生結合課前預習的內容,總結整堂課的理論、收獲,進而形成一系列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督促學生及時總結課堂內容,課后進行溫習,結合課前預習的問題,發現自己的思維邏輯存在哪些不足,下次再加以改正。物理的學習就在于結合生活實際,不斷進行反思、總結,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講,物理學科最主要鍛煉的能力在于思維、邏輯。因此,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中,有關于課后的總結、整理必不可少。同時,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以進行相應的課外拓展,形成更加深刻的學習印象。
五、 結語
無論是何種教學模式,其最本質的目的都在于幫助學生學習,形成高效、自主的學習課堂。而探索式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方法的一種,需要孩子以更加積極的學習面貌,更加自主的學習能力來適應此種課堂模式。這也就決定了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結合上述的一系列自主探索的辦法之后,教師一定要注意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位置,由學生把握課堂,自主探索,進而滿足探索式教學對于孩子能力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等要求。而教師在整個課堂中的引導作用同樣是不可缺失的,由教師進行監督、輔助,能夠有效地避免學生形成錯誤的認知、陷入錯誤的思考方向。這無疑更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整體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永權.構建有效的物理課堂淺見[J].珠江教育論壇,2011,(3):40-41.
作者簡介:朱秀玲,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育才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