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已深入課堂,融入音樂教與學的過程中,為音樂教學搭建了一個將抽象變具體,乏味化為有趣的平臺,提高了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有效教學;音樂
一、 巧用信息技術,音樂學習視聽聯覺,實現有效教學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的具象性,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84%來自視覺和聽覺。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感性的音樂與理性的技術相融合,通俗易懂,促進學生的音樂視聽聯覺,輕松突破教學重難點。人教版三年級《鳥店》第一樂段由四個樂句構成。音樂抒情、柔和溫馨,將我們帶入鳥店的小鳥們美妙的清晨時光。為幫助學生認識和記憶作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初次聆聽時,先請學生和老師一起隨音樂做4組動作表演小鳥起床后的活動;然后請學生和老師一起隨音樂畫旋律線,感受旋律的特點。這時,教師點開書寫筆,任意選擇一種筆跡、顏色,調節好粗細。隨著音樂進行,白板的書寫筆巧妙地將該旋律的進行方向、節奏的松緊,力度的強弱、音區的變化等,直觀形象地表現出來,幫助學生實現了從聽覺到視覺的遷移。教師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音樂要素與音樂塑造的形象間的關系。最后再次聆聽,請學生隨音樂自行設計四組動作表現小鳥清晨起床后的活動。從聽覺——視覺——聽覺,視聽聯覺有效的加深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
音樂概念多且比較抽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低年級孩子理解起來非常的困難。如:《鳥店》第一樂段共有四個樂句,音樂采用變化重復的創作手法。教師請學生和老師隨著音樂進行,畫出三條重疊的高低起伏的波浪線,第四條旋律音區變高,就將它畫在前面三條上方。教師問學生:“發現前面三個樂句有什么聯系嗎?”有的學生一下就發現了。教師利用西沃軟件拖拽功能,將三條重疊的線分開,再拖拽三條旋律線,讓它們重疊在一起。輕松的拖拽讓學生從視覺上感知音樂中的“變化重復”這一創作手法,掌握樂句之間的異同。借助白板書寫筆、拖拽等功能,學生深入淺出地感受到音樂所塑造的形象,理解了抽象的音樂概念,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巧用信息技術,提升音樂學習參與力,實現有效教學。
音樂是情感藝術。學生在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過程中才能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傳統教學中,學生缺乏自己去發現、感悟的過程,課堂死氣沉沉。借助信息技術交互性特點,教師讓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體驗音樂,在參與中感受、發現、領悟。在此基礎上喜歡你教的音樂課。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鳥店》第三樂段情景表演“貓來了”。音樂聲中,“貓”躡手躡腳上場了,不懷好意地圍著鳥籠轉。“小鳥們”發現了貓,神態各異:有的驚恐的大叫,有的緊緊捂住雙眼,當貓靠近籠子伸出爪子時,小鳥們嚇得抱成一團尖叫……教師可以利用hita智慧助教APP,也可將手機與電腦聯網,利用軟件中的“微影片”功能,用手機及時抓拍下這些精彩瞬間,即時上傳到大屏分享、評價。當學生在大屏上看到自己和同伴的“真容”再現時,都高興得手舞足蹈,興趣盎然地和老師一起欣賞自己和同伴的表現,爭先恐后地評價自己或同伴表演中的優點、不足,提出修改的建議,一致要求再次表演……這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無法想象的場景。技術自然而然隱身于教學背后,是如此的美妙!
學生的表演靈感稍縱即逝,課下想與家長分享很困難。通過白板的記憶存儲功能,將課堂上學生的表演生成資源延伸到課外,學生展示的欲望可以得到充分滿足,因為他的表演通過白板可以及時保存在網絡環境下,隨時可以與家長同學分享。有了更多被贊賞,被認可的渠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自然而然學習興趣高漲。這種狀態下學生潛能發揮帶來的驚喜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始料不及的。
二、 巧用信息技術,音樂創造不再“紙上談兵”,實現編創領域有效教學
編創教學是音樂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音樂課標》指出:音樂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手段,對培養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約(如設備、環境等)教師想通過編創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智能手機已悄然走進課堂,智能手機編曲軟件實用性強,直觀、形象、生動,引進課堂服務編創教學,改變了傳統編創教學手段,學生操作方便,靜態曲譜動態化,“看得見、摸得著”,便于學生的理解,編創教學不再枯燥乏味。
使用智能手機APP“作曲達人”,即使學生不會演奏樂器,照樣可以自由自在地創作、輕松地欣賞自己的作品。學生在閱讀樂譜的同時可以聽到樂譜的實際演奏效果,可以無數次的反復聆聽、仔細分析樂曲的旋律、節奏、結構等。編創教學中避免了空洞的“紙上談兵”,使課程更加生動、形象。學生可將完成的編創作品,設置成自己手機的鈴聲。老師可以隨機撥打,當學生們的臉上閃著自豪的光芒,紛紛要求:“老師您撥我們的手機號吧!”時,手機不僅是教師教學的利器,而且變身為學生學習的工具。手機的使用可以將編創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有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進行編創。通過網絡隨時上傳,師生共同分享,交流點評。借助智慧課堂的IRS即時反饋系統,讓學生通過手中的投票器,評出“最佳作曲獎”。這種創新的編創教學模式,教師從教學的主宰者,知識的灌輸者,向學生的學習伙伴、引導者的方向轉變。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音樂課堂模式已然呈現出與傳統課堂截然不同的景觀,為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教師在每節課中巧用,善用技術,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提供有力的保障。課堂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平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優秀的音樂教學應是“從融合走向生長”。讓我們用好信息技術這一雙隱形的翅膀,讓生成、交流、展示,體悟的主旋律在音樂課堂中常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陳菁,福建省福州市臺江區教師進修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