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學期骨干培訓班的老師到我校聽課,我能有幸給他們展示自己的一節課,并聆聽他們的指導,從中受益匪淺。講授內容為《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雞兔同籠(2)》,選自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經過悉心的準備,特別是得到經驗豐富的老師們的指導,最后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我將結合教學實踐進行后期思考及改進。
關鍵詞:公開課;反思;改進
一、 教學實踐
1. 齊唱石室中學校歌,喜迎2150周年慶
由于公開課恰逢石室中學周年慶,所以在課堂開始,播放石室中學校歌,師生合唱,為親愛的學校獻上真摯的祝福。
2. 學生給出比例,“連隊”進行比賽
將學生分為4個“連隊”,每個連隊派出一個代表,分別給出自己喜歡的比例。即得到如下的例題:
【例1】迎石室建校2150周年慶,我班60名同學自己動手扎花束、吹氣球,假設每人每小時平均扎5束花或吹10個氣球,如果你是班長,應該分配多少同學扎花束、吹氣球,恰好使每小時扎好的花束與吹好的氣球按一定比例配套?
四個連隊給出的比例分別為1∶1,2∶1,1∶2,2∶3。每個隊按照自己的配比去計算,給定時間為7分鐘,每組一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步驟。每個組選派一名“連長”,負責算出正確答案,并及時匯總結果。
根據四位同學的書寫,各“連長”判定四位同學的結果為:第一位同學做的答案正確,步驟清晰,書寫規范,值得鼓勵。第二位同學在將比例轉化為方程時出現了配比錯誤的問題,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重點點評。第三位同學誤把方程列為分母含字母的方程,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組,要改變形式。第四位同學算出的結果不是整數,不符合實際情況。
本題的重點仍是找得到兩個等量關系:(1)已知的總人數;(2)花束氣球按一定比例配套。在將比例轉化為方程時需要特別引起注意不要寫反。
1. 及時應用新知,提高綜合能力
【例2】元旦晚會時,小明用圖甲所示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板,做成如圖乙所示的橫式、豎式兩種無蓋長方體形狀的無蓋紙盒.現有正方形紙板140張,長方形紙板360張,剛好全部用完,問能做成多少個橫式盒子?多少個豎式盒子?
該題主要將《雞兔同籠》兩節課的內容進行綜合,讓學生體會到本課為什么會是“雞兔同籠”的第二課時?先讓學生思考,后揭示我們可以將“豎式盒子”的底面視為“頭”,側面視為“腳”,那么它就有“1頭4腳”,同理可將“橫式盒子”視為“2頭3腳”,于是可將今天的內容與前一節雞兔同籠問題聯系上了。通過類比讓學生發現新舊知識的連貫性。
2. 總結課堂知識,梳理一般過程
對本節內容進行小結,并將本章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應用題的思路進行歸納,方便學生的系統記憶。并布置相關作業。
二、 反思及改進
1. 引入的問題
【反思】教師花費近10分鐘才正式引入到本節課的課題,從合唱校歌到校慶,又從運動會入場式到準備花束氣球,再從分組到派代表去黑板上寫,整個過程過于復雜,對課堂的內容交代太晚,學生會沉浸到開始環節的花哨的引入場景,而對本節課的真正內容興趣并不是很濃,所以開始浪費掉太多時間。這就導致公開課“好看”而不“實用”,只顧形式,缺乏實效。
【改進】及時從拖沓的引入環節過渡到課堂內容,讓學生真正意識到本節課的實際內容,并避免教師的語言羅嗦,讓課堂變得緊湊而充實。
2. 合作的問題
【反思】在學生分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其實真正參與到的只是幾位成績優秀的同學,他們迅速做出答案并相互交流,并搶著舉手展示自己的答案,在這個環節中,并非每個人都弄懂配套問題的方法及易錯點。由于成績好的同學精彩的回答,老師容易感性地認為大家都接受了新知識,缺乏理性的判斷。
【改進】讓每個人都真正參與到活動,并選取各個層次的同學講解自己的想法,特別是后進生的思維誤區需要重點突破,從中歸納出配套問題的方法,這才是“合作”的真正目的。
3. 時間的問題
【反思】本節課的時間把握不夠精準,前面拖沓,中間緊張,后面空閑。在復雜的引入和學生熱情參與的小組合作之后,課堂速度陡然加快,教師語速明顯加快,并且例2也是迅速帶過,也沒有讓學生解其中的方程組,在拼命追趕進度之后,導致新課內容講完后還有多余的5分鐘時間。
【改進】在開始環節不宜羅嗦,省去花哨的形式主義,將時間用到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易錯點,讓學生真正從中學到知識,并且能在40分鐘內將知識應用到位,比一味的去追求形式更有效果。
4. 作業的問題
【反思】作業的本質目的應該是檢測課堂效果,進行教學評價。它主要分為課前預習作業、課內練習作業、課后鞏固作業。本節課缺乏預習作業,并且課內的練習作業反饋效果不好,只聽到成績優秀的孩子的精彩發言,沒有真正發揮練習的作用,沒有檢測到學生的思維誤區。課后作業的選擇配備缺乏專業思考,只是簡單的從書本上選取幾道題作為家庭作業,缺乏斟酌。
【改進】在備課時,應該提前構思好三種作業,課前、課內、課后都很重要,只有精選作業,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反饋作用。在課堂練習時,要多多巡視教室各個同學的做法,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挑典型錯誤進行現場糾正,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水平。
作者簡介:
張漫,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