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磊 賀琦
摘要:高職院校如何自主開展專業診斷與改進?如何去組織實施?這些問題目前尚無明確答案,有亟待解決的緊迫性和廣闊的探索空間。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現狀,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專業診斷與改進的意義,主要闡述了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對提升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專業治理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專業建設
一、 引言
隨著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強烈和具體,對于教學質量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是大家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專業是學校人才培養的主體和基本單位,實施專業診斷與改進是落實專業教學質量自主保證與監控、促進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的有效舉措。
二、 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現狀分析
國內對專業診斷與改進研究最近幾年才開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專業診斷與改進的理論研究方面,對專業診斷與改進機制的研究很少。根據中國知網的檢索統計,主題為“教學診斷與改進”的論文共有75篇,這些研究主要對專業診斷與改進的重要性從理論上分析,提出了一些診改思路和對策,但缺乏實證研究支持。如謝繼廷(2016年)提出從理論層面闡述了如何構建專業診改指標體系,但沒有提出診改指標體系的量化指標;蔣買勇(2016年)研究了在專業建設中診斷與改進的主體和主要內容,提出了內部質量保證的改進和優化措施,但未涉及專業診改層面的對策。龔佑紅(2016年)提出了基于狀態數據平臺的診改理念,分析了狀態數據平臺對專業診改的作用和支撐。裴中岐(2016年)對“院校主體、多方參與,分類評價、多層標準,多元診斷、多維呈現,問題剖析、持續改進”的專業診改工作思路和實現路徑進行了探索。
國內對于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研究等方面都相當薄弱,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專業診斷與改進的理論研究上,缺乏專業診斷與改進的策略研究,沒有系統地進行專業診斷與改進模型和指標體系的設計,針對專業診斷與改進的實證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存在理論文獻數量少、針對性不強、研究不夠深入系統、缺乏實證和案例研究等問題。
三、 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的意義
高等院校的專業辦學水平決定了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如何實施專業診斷與改進成為提高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的有效途徑。探索構建一系列適合高職專業發展的診斷與改進策略,并對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進行實證研究,從而促進和規范專業的建設和改革,完善人才培養質量內部保證機制,增強專業辦學活力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適應度。同時為其他高職院校的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提供實踐參考和經驗借鑒。
四、 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的內容
下面以我校開展專業診斷工作為例,主要從以下八個方面開展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
1. 制訂專業質量標準
制定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結合行業背景和社會需求,突出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培養,及時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教學運行管理制度。專業質量標準的重要構成要素包括專業設置和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執行、專業條件建設與保障、課程建設與實施、專業服務能力建設、專業國際化等方面。
2. 創新專業建設體制機制
根據湖南省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的要求,完善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學院“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結構和職能職責,利用現有的企業行業資源,在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學生就業實習等方面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進行校企合作,企業參與的方式。以適應行業和經濟發展對技術的要求。同時,要建立專業診斷與改進機制,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定期進行調整,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以二級學院為主體,創新校企融合專業共建模式,有效健全校企育人體系。
3. 培育汽車特色專業體系
進一步完善學校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適應湖南汽車產業發展。構架以新能源與智能汽車、整車與零部件制造、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群為主體、以電子信息和財經商貿專業群為兩翼的專業布局;依托長株潭汽車行業,緊密對接汽車產業,對汽車類專業群進行優化升級,對接汽車產業鏈。以汽車新技術為引領,重點建設相關特色專業群。
4.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改革
緊密關注產業轉型升級及產業鏈的崗位需求變化及專業的發展動態,根據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群內各專業特點,及時調整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群內資源共建共享,注重群內相通或相近的專業基礎課程建設,對專業群內部專業課程進行優化整合,搭建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按照群內專業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原則,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空間課程、微課程和職業教育MOOC(慕課)。積極探索訂單培養和“現代學徒制”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探索教學做一體化教學,以信息化課堂為抓手,開展多種教學模式的探討。強化實踐教學。確保實踐教學實踐占一半以上的比例,同時構建科學的專業的評價體系,對專業群進行評價。同時引入第三方評價,引進企業參與評價的體系。構建一套以自我評價為主、企業參與評價、引入三方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模式。
5. 打造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
進一步完善教師管理機制,優化教師考核體系,健全“雙師”教師評價標準、專業教學團隊評價、兼職教師評價的評價管理制度。專任教師全部達標;“雙師比”達91%;提高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程的比例。對普通教師、實驗指導教師的職業資格提出嚴格的要求。同時每個汽車專業群,要建立相應的名師工作室,培養一定比例的具備高級職稱的專業帶頭人。
6. 全面構建質量監管體系
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主導的質量評價體系,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教學質量監控,質量保障制度體系。引入借鑒企業的人才培養考核模式。探索多元化評價體系。第三方評價機構四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與工作系統,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辦出水平和特色。
7. 探索完善核心專業群建設機制
按照“資源整合、‘群主引領、協同發展、動態調整”原則完善專業群建設機制。建立群內資源共享機制,建成一批公共實訓室和共享性課程,設置基礎教研室,負責公共或共享性課程的教學管理工作;建立“群主”專業激勵機制,建設或培育一批重點實訓室、名優教材或課程、教學名師大師和教學科研成果;健全校企協同辦學機制,協同行業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和研發,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服務和支撐;建立健全群內專業評價與調整機制,適時調整專業或專業方向,淘汰老專業,開設新專業。原則上按照專業群組建二級教學單位。
8. 優化改進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
以“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為工作方針,對人才培養實行“多維度、全過程、常態化”的質量診斷。采用PDCA的模式,進一步修訂完善教學管理制度,構建兩級督導檢查的模式,持續推薦日常教學質量監控管理,繼續堅持督導月報發布;進一步完善學籍管理制度,加強學生專業教育和學生管理制度教育,穩步推進留級制、勸退制和學業預警制;完善考試、補考、留級(重修)、畢業設計、技能抽考(課程抽考)及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監控,建立以學生作品為載體,以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為核心的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構建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和第三方評價共同參與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推動專業建設質量年報發布,完善學校質量年報制度,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
五、 結束語
開展職業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是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內部質量診斷工作相關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專業的建設和改革、增強專業辦學活力和適應產業經濟發展需求的有效途徑,是提升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專業治理能力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張雯.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診斷及評價機制研究[J].中國培訓,2016,(16):281-282.
[2]蔣買勇,唐姍.基于內部質量保證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診斷與改進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9):11-12.
作者簡介:
向磊,賀琦,湖南省株洲市,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