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學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關鍵因素。如何在學生的兒童時代就培養起對科學的濃厚興趣。筆者以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借助實驗,深化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激活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熱情,都可以起到無可比擬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有效性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打開自然科學大門的鑰匙一定是科學實驗。”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是自然學科中的啟蒙教育課程。隨著素質教育推進的今天,小學科學教學不僅傳授理論知識,更多的內容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驗中發現現象、理解問題、運用規律。通過實驗,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只有不斷地創新實驗教學才能切實提高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一、 創新實驗,讓學生充分自主的設計實驗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與發展的不竭動力。實驗是小學科學這門課程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然而,我們已經習慣于重復課本上的教學內容,總是在根據課本內容照抄照搬實驗過程,沒有創造性的開展實驗教學,這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所以,我們應該創新實驗教學。根據實驗內容,可以大膽地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或與學生共同完成演示實驗的過程。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的《擺》這一內容時,在課本中這節課的實驗就是選擇單擺來進行。然而,這樣的實驗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是實驗時間較長;其次,這樣的實驗不利于學生精確地觀測。最后,這個實驗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必須對這個實驗進行創新。首先,要求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對實驗的過程進行重新設計。其次,讓學生參與實驗的全過程。結果,不少學生采用雙擺形式完成了實驗。這樣,不僅節約了很多時間,而且也提高了實驗效率。因此,不斷地進行實驗創新才是小學科學這門課程教學的根本。不僅如此,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更容易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在實驗過程中能及時地調整設計不合理的地方,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二、 探究實驗,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
心理學家斯金納在經典性操作理論中指出:“在實驗的過程中進行獨立自主的認知活動是提升實驗效果的最有效的途徑。”我們知道,小學科學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很多問題需要在實驗的過程中驗證、理解、內化。因此,我們應該提供更多的機會給學生開展獨立自主的實踐機會。這樣,才能逐步地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例如:在教學“溫度的測量”時,首先教師做好溫度測量的示范。其次,引導學生認識溫度測量的用具,以及如何操作實驗用具。最后,引導學生做好實驗數據的記錄與整理工作。在教師演示這個實驗結束后,讓學生們進行自我操作。當學生的操作步驟動作等與老師存在偏差時,就及時地予以矯正。如把溫度計放到燒杯中時,此時溫度計的置放方式與置放位置都必須按照標準執行,而學生們往往會忘記這些細節,從而導致實驗的結果存在一些問題。小學生的自主能力較差,在實驗過程中往往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對操作方法與步驟進行指導與點撥。同時,對其中的原理進行解釋。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保證在以后的實驗中不再出錯。
三、 科學猜想,培養良好的實驗思維習慣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明與發現。”事實如此,美國天文學家佩西華爾認為,天王星與海王星的運行軌道誤差是因為一顆離太陽更遠的未知星體影響造成的。而這個猜想和大膽的論斷被后來的科學家驗證是正確的。因此,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大膽猜想能力。對課本中的一些問題,要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或者假設。尤其是實驗中一些現象,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猜測。同時,在猜測過后能說出自己的理由。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猜測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例如:在教學“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時,就開展了這樣的實驗: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熟食,讓學生說說烤熟的鴨子過段時間會發生什么變化?大米面粉放段時間后有什么變化?說說自己的猜測。在開展“金屬熱脹冷縮”這個實驗時,就讓學生猜測銅球被加熱后還能通過銅環嗎?為什么?學生們因為前面學過液體的熱脹冷縮知識,從而能進行正確的猜測。實驗中的猜測是對實驗現象與規律的判斷,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 互動多樣,讓學生在實驗中自主思考
心理學研究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是多元的。”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理解與內化。因此,在實驗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提問與學生進行師生之間的互動。或者開展小組之間的相互討論等形式,都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地思考,從而吸收內化知識。例如:在教學“踏上健康之路”時,就在班級中進行了師生之間的實驗互動。一部分同學扮演殘疾人,讓他們來體驗下一只手系紅領巾時的感受。孩子們沒有用一只手的經歷,而這樣的體驗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多么的幸福。接著,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殘疾人是身心不健康嗎?”、“殘疾人的命運可以改變嗎?”、“我們應該怎樣珍惜我們的幸福生活?”這樣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當學生們談自己的體驗時,很多學生很是激動。有學生說生活中有不少殘疾人都在堅持運動、堅持學習,網絡上報道甘肅定西一中的魏祥同學雙腿殘疾,卻以優異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多樣性,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不斷地創新實驗教學。實驗教學的效果在于教師的教學創新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緊密地結合科學知識開展實驗,切實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在感知與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的實驗探究能力,從而讓實驗教學取得實效。
作者簡介:
張福玲,江蘇省豐縣首羨鎮崔老家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