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寫了實驗探究法的定義、實驗探究法在教學中的實施方法、實驗探究法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應用。指出在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問題設置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去合作探究,幫助他們逐步進入自主學習的軌道,更為他們今后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物理作為一門科學,主要運用理性,以理服人;教學作為一門藝術,主要運用情感,以情感人。如何激發學生創造力、賦予課堂生命力、增強教學感染力;如何讓物理課程更好地為專業服務、為就業服務、為學生抓住人生出彩的機會服務、為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服務。
關鍵詞:實驗探究;中職;物理;自由落體運動
中職教育,主要實現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從“想學”“學會”“會學”到“樂學”的最終目的。大部分中職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但他們思維活躍、勇于實踐。在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問題設置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去合作探究,幫助他們逐步進入自主學習的軌道,更為他們今后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一、 實驗探究法的定義
所謂實驗探究,就是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探究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同時,激發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本質,形成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的實驗探究的基本策略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過程為線索,以實驗活動為基礎,以問題解決為形式,以能力培養為核心。
二、 實驗探究法在教學中的實施方法
在課堂上,一方面把教師的備課、講授與學生的課堂實驗探究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科學的實驗探究作為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聽取教師講解的同時完成探究實驗,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積極思維來驗證理論,學習物理知識,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應當借鑒有關實驗探究教學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這種教學的特點,認真備課,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學探究的內涵,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情景,大膽地設計課堂的探究實驗,同時根據教學特點,可適當重新組織教材,努力使物理知識、原理、概念與學生的探究實驗緊密聯系起來,使獲得物理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物理、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三、 實驗探究法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應用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在導入環節,首先播放一段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視頻,再現“最美媽媽”吳菊萍舍己救人的動人一幕。繼而引導學生用物理眼光來思考:“吳菊萍的反應時間到底有多快?”同時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讓學生受到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這個從生活情景中構建起來的物理情景,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自然趣動而相隨。
2. 設疑啟思,形成概念。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落體現象,引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并對此設疑:“物體下落快慢和輕重有關嗎?和什么因素有關?”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各抒己見,利用提供的硬幣和紙片自行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學生分別設計出:紙團和硬幣同時下落,紙團和紙片同時下落,兩張方向不同的紙張同時下落等實驗。得出了物體下落快慢和輕重無關,和阻力有關的結論。學生經歷頭腦風暴,課堂氣氛開放活躍。“物體下落快慢與輕重無關”這一關鍵點在學生的手腦并用中得以認識深化。教師通過牛頓管演示實驗進一步驗證結論,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得出自由落體運動的相關概念。本環節中實驗器材隨手可得,操作簡單,學生從中提升了動手實踐、協同合作的能力,也獲得了對科學的熱愛和親近感。
3. 神奇游戲,生成問題。游戲是增強學生學習愉悅感的有效手段。通過“抓鈔票游戲”再現江湖騙術,學生按照要求嘗試抓住下落的百元大鈔,但事實證明,都不能如愿。我把握時機,揭示其科學道理在于“反應時間”,展示課前設計制作的“反應時間尺”,學生競相加入到“比比誰的反應快”的游戲中。隨即拋出問題:“反應時間尺的原理在于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遵循什么規律呢?”從而有效建立起問題期待,學生充滿興趣和動力去不斷解決新問題,自然地過渡到下一環節。
4. 設計方案,探究規律。首先引導學生圍繞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展開猜想,學生根據已掌握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知識猜測:自由落體運動可能是勻加速直線運動。繼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提出驗證方案,對學生的想法及時予以鼓勵和肯定。學生經過討論主要得出兩種方案,方案一是借助頻閃照片,分析位移-時間關系;方案二是利用光電門,研究速度-時間關系。課堂上采納了方案一。用flash動畫模擬頻閃照片拍攝,引導學生根據實驗報告單,對頻閃照片自主進行數據處理。通過觀察位移-時間圖像,猜想得到驗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是“無為”,而是關注、引導,適時給予學生指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5. 分析推導,建構新知。教師直接給出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概念。只要提示到,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學生自然能推導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基本公式。經過動手推導,對比學習,有助于學生正確概念的構建,在思想上真正地理解自由落體這種運動方式。在教學中,以問題為主線,以實驗探究為方式,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貫穿其中。按照“問題引領—猜想假設—自主探究—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教學思路展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切身體驗了物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力得以鍛煉和提升。
6. 學以致用,回歸生活。“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回到吳菊萍的故事當中,師生共同解決懸而未決的疑問,計算吳菊萍的反應時間。讓學生看到物理原理的實用性,旨在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物理作為一門科學,主要運用理性,以理服人;教學作為一門藝術,主要運用情感,以情感人。如何激發學生創造力、賦予課堂生命力、增強教學感染力;如何讓物理課程更好地為專業服務、為就業服務、為學生抓住人生出彩的機會服務、為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閆喜秋.中職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文化課系列:物理[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
[2]文春帆,張明明,胡炳元.中職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物理(電工電子類)(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黃文進,福建省南安市,南安市工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