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有言“溫故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日漸積累的過程,語文學習更是這樣,只有通過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突破。在高中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素養,也能將語文這門學科學好學精。
關鍵詞:溫故知新;積累學習;語文教學
一、 概論及意義
語文是高中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考查的是一個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高考中占比也較大,不同于數學、物理等學科,需要利用題海戰術,進行大量的題型訓練,并達到學思結合的高度統一,語文學習重在平常,重在積累。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采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態度,在課上也不注意跟隨老師的思路學習,就會造成其語文素養不足的問題。且語文的積累過程不僅僅講求循序漸進,在一定程度上,還如逆水行舟,稍加松懈,就容易墜入無盡的深淵。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導者,應該發揮其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
二、 現存問題
(一) 課上聽講效果差
高中階段的學科學習強度大,要求學生們要全科學習,很多學生認為語文課和語文成績的關系并不大,所以往往會放棄聽講,選擇睡覺和放松,或者寫練習。導致語文課的效果并不能達到。語文學科從小學開始,地位就在逐漸下降,直至今天,達到可有可無的境地,值得教育者們反思。
(二) 知識拓展面狹窄
其他學科的學習要基于課本知識,展開深度化教學,而語文教學,應該是源于課本,進行廣度化教學。常言道,“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在課上按照標準答案,照本宣科,來完成課業教學計劃,學生自然會產生抵觸心理,也不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
(三) 課下積累功夫少
據相關調查統計,中學生在課下鮮有在語文學習中投入較多精力的,大多數的時間都被放在了攻克理科類難題之上,很多學生連“日積月累”都做不到,更不必談及“溫故知新”了。
三、 方案改革
(一) 增加課堂的知識厚重感
在語文學習中,積累的作用是,學生拿到詩歌鑒賞類題時,就能從詩的作者反映出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再通過景物來鎖定這首詩創作的年限。這是一種最為有效的答題思維,但是卻需要積累作為強大的后盾。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將目光僅僅局限在某一首詩本身,應該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深挖其內涵,將詩歌或者課文的歷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提前準備,從而在學生的腦中潛移默化地留下關于語文的印象。
(二) 通過閱讀實現積累
俗話說“溫故知新”,指的是反復去觀賞某一個有內涵的事物,可以得出新的知識和感悟。語文學習本身培養的就是學生獲取信息、理解信息、感悟信息的能力。而讀書恰恰才是最好的老師。學校教學中,可以積極地進行閱讀改革,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例如在各個班級內放置流動書箱,讓教師帶領學生讀書等。學生還可以書寫自己在閱讀中的感受,并和同學進行交流與分享等。閱讀是學生文學素養逐漸養成的重要方式,無論高中階段的讀書能為學生帶來多少的益處,只要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扎下了要讀書的種子,就是教學改革的成功。
(三) 舊文重讀,觸類旁通
這類方法主要針對的是高中語文中的文言文學習。文言文是高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的體制改革一直在進行,但是文言文的地位亙古不變,它一直是高考語文的重點和難點。它的學習沒有任何竅門,只有扎實的積累,才能實現觸類旁通。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應積極地對每一篇文言文的重點詞匯進行講解,并定期將高頻詞匯整理出來,讓學生們對文言詞匯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文言文學習和英語學習一樣,都需要學生從最基本的詞匯學起,了解清楚每一個字的意思,才能連詞成句,真正去理解文章的意思。
(四) 倡導教學創新,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高中是學習壓力最大的時候,也是學生破繭成蝶的最后一刻,所以在其他學科的課業均繁重之時,語文學科可以適當地變通,成為一門讓學生既能放松大腦,又能學到知識的學科。我國古代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豐富多彩的內容也是俯拾皆是,如何在抓住知識點的基礎上,提高知識的融通性,讓語文知識生動起來,真正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才是教學創新的重要內容,這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讓學生形成優秀的審美意識。
四、 實際用途
語文學習中積累的用途,從淺層次講,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可以在高考中考出一個較為滿意的成績,為進入高等院校添磚加瓦。從長遠角度來說,語文的積累是一種思維水平的進步,學生通過語文學習,逐漸形成了閱讀的好習慣,在今后的人生中,也可以實時進步,努力完善自我,一直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在思考問題時,也可以不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是可以辯證地看待問題,從自身開始反思問題。這樣一種“溫故知新,學思結合”的態度,受用終生。理化生是高中的,而語文是終生的。關乎談吐,關乎修養。
五、 結束語
從藝的很多人中,有人以“文化人”作為自己的標簽,最終被人發現知識、談吐均不及得上真正的文化人,文化這個詞匯諱莫如深,很多人終身無法靠近,就是因為缺乏語文修養這一基礎,這個過程需要漫長的積累,那些耐不住寂寞的人,早已消逝在風里,而那些文人墨客,早已在心房開出一朵花來。
參考文獻:
[1]朱毓琦.厚積薄發出華章——淺談高中語文作文教學[J].成功:教育,2012(5):77-77.
[2]陳凡華.互動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天地:高中版,2015(1):44-45.
[3]陳遠國.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J].新課程,2015(23):161-161.
[4]朱玉龍.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探究[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2):111-112.
作者簡介:金蘭香,甘肅省靖遠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