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敏光 丘美華
摘要:數學課程是小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時代的基礎。目前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普遍存在著成績提高慢、學習效率低等問題。為此,怎樣提高其學習效率,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成為目前擺在小學數學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在此背景下,結合小學數學知識教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被搬入了小學課堂上,為解困小學生的學習現狀提供了有效地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提高效率;教學探討
一、 引言
為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與應用能力,數學學習功不可沒。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關系,其性格正處于天真活潑的階段,一些數學知識枯燥,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的抵觸情緒,想提高數學成績可能性不大。文章探討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數學的生活環境、生活體驗,從生活中尋找學習素材,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生活素材中,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二、 創設生活背景,解惑數學學習意義
基于年齡與閱歷的不足,小學數學部分知識存在難以理解、難以接受的,很多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焦躁、擔心的心理,進而產生抵觸、厭煩的心理,最終必然影響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為此,教師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將生活場景作為學習數學知識的背景,將數學問題、數學知識有機地滲透到生活背景中,提高學生認識生活與數學的關系。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厘米和米》教學中,對于長度單位學生之前沒有學習過,但是本課知識是今后分米、毫米、千米知識學習的基礎。一些學生由于貪玩好動而對于本課內容顯得興趣淡薄,影響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扭轉這一現狀,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內容的創新,導入關于厘米和米的相關圖片。在課件圖片中將這些長度同班上同學、書本、鉛筆、課桌進行實地比較,基于直觀的圖片可以降低學生對米、厘米的長度概念的認識,減輕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得學生在頭腦中產生米、厘米的長度感覺,利于遷移這部分知識的運用。教師還要適當地給予有效的引導語言,“同學們,今天我們通過有趣的比身高游戲都知道了厘米和米的區別,大家想一想:這節課的知識是不是很重要呢?我們學習好數學知識是不是可以解決我們身邊的問題?那么大家是不是需要認真地學習并以運用數學知識呢?”這里通過教師選擇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認識米、厘米的參照物,能有效地減輕直接理解本節知識的難度,教師在創設比高游戲也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厘米和米的有效區別認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比高游戲中,能愉快地認識到數學知識學習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趣生動的,從而解惑數學學習的意義。
三、 嫁接生活問題,提升數學分析能力
數學知識學習除了掌握基本的數學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遷移運用,運用于生活實際,而生活實際運用是檢驗學生數學邏輯與分析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需要在這一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數學生活化的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引入生活問題,或者將生活問題嫁接到每一課數學知識中,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思考問題,從現實生活角度看數學問題,這樣勢必使學生結合現實情況與數學理論問題提出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最終有效分析數學能力。
例如,在五年級的《公倍數與公因數》教學中,這部分知識邏輯思維較強,不是簡單的計算學習,從教多來看,很多學生掌握不佳。教師不妨將這部分知識嫁接在現實生活中,創設于此內容相關的生活方面的實際運用題讓學生們進行練習,使學生通過有趣的“生活難題”來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強化對公倍數與公因數知識的掌握程度。如“咱們班級的小明和小紅步測沙灘上一個圓形食品攤一周的長度,小紅的每步約長54厘米,而小明每步卻有72厘米,兩人的腳印重合多次,因此食品攤周圍留下了60個腳印,現在請大家進行計算,這個食品攤的一周有多長呢?”學生們對這個與自己生活距離近的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計算得出二人步長的公倍數為216厘米,進而求出了二人共有重復的腳印10個,得出此食品攤的周長為21.6米。再如“在800米的圓形花園布置彩旗,從起點開始原來間隔20米插一面彩旗,現在改為間隔16米插一面彩旗。如果起點的那面彩旗不移動。請問在這次改動中有哪幾面彩旗是不需要移動的?……”諸如此類的生活化的例題可以多列舉一些,通過這些生活化的練習加強他們對公倍數與公因數的理解。
四、 還原生活真實,提升數學學習思維
數學生活化教學是踐行新課改思想的直接體現,縱觀小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以解題思路狹窄、學習效率低為主,其主要的表現為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理解程度不夠,對知識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在數學實際教學中,一些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沒有認真反思,教師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將學生的問題同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從教學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高年級分數混合運算專題知識中,由于本課知識是之前數學計算的綜合運用,這部分知識也是學生解題練習中容易出錯的地方,除了與學生的馬虎有關以外還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夠具有一定的聯系。面對此類現象,教師在數學生活化教學中,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進行此類應用題的創設,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的基礎上,擴寬了自己的學習思維,讓自己靈活掌握計算步驟的真正意義所在。如“例題2.學校要為我們翻修校園的400米體育跑道,修路的叔叔們第一天修了全長的二分之一,第二天由于下午下雨而修了全長的四分之一,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還剩下多少米沒有修完呢?”典型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生活化的應用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興趣,而且讓學生們很快便列出了算式“400-400×12-400×14=?”在學生列出了算式后,教師可以進行啟發性引導“同學們,如果我們不去先計算乘法,而是按順序計算,那么會出現什么結果呢?”有效地引導可以起到頓悟教學的效果,使學生們理解了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意義,提升了數學學習的思維。
五、 小結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素材或者作為生活背景,符合新課程改革的需求,降低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生活化教學需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待于教師長期的不懈努力,更是教師負責任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徐建飛.一切真知來源于生活——淺談如何使數學生活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05).
[2]陳啟平,胡延進.運用鮮活素材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J].湖北教育,2005,(09).
[3]荀為君.構建生活化數學課堂 促進學生自主發展[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09).
作者簡介:
鐘敏光,教師,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第二實驗小學;丘美華,教師,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中都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