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彩平+王充
摘要: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網絡內容也日益豐富,伴隨互聯網發展的還有各類網絡事件的出現。社群對這些事件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些網民在評價時使用了不符合常理或者法律規范的詞語,從而致使部分不當語言對他人構成精神甚至是生理上的傷害。這就是所謂的網絡語言暴力。大學生作為使用網絡語言的主要群體,他們對于語言暴力持一個什么態度,網絡語言暴力對他們有什么影響并采取什么措施來引導和預防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語言;語言暴力;大學生;價值觀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個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伴隨互聯網發展的還有各類網絡事件的出現。社群對這些事件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些網民在評價時使用了不符合常理或者法律規范的詞語,從而致使部分不當語言對他人構成精神甚至是生理上的傷害。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已經把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網絡緊緊捆綁在了一起。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著他們年齡所特有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容易對網絡上層出不窮的各類信息上癮,這些大學生受社會閱歷和經驗的限制,很容易卷入網絡語言暴力的漩渦。關注大學生對網絡現象的態度和價值觀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全新課題。
一、 網絡語言暴力
伴隨著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時代巨變,還有網絡上層出不窮的各種報諸網絡的涉及他人隱私的“事件”,在這些事件中部分網民對網絡事件發表評論,通過吸引其他網民的注意力開展網絡調查并發布相關事件當事人的個人信息,以侮辱、謾罵、詆毀等手段來散布傷害事件當事人的不利言論,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身心傷害。這不僅影響了當事人的日常生活,還無辜地傷害了其親屬及其他不相關的人。
二、 網絡語言暴力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理想、有追求,對社會有擔當,他們敢怒敢言。在網絡中,他們的言論往往引領一種語言的風尚。然而,散播謠言、語言攻擊、網絡惡作劇、人肉搜索等手段也是一部分大學生常犯的網絡語言暴力行為,這些現象反映了大學生的浮躁、易沖動的心理特征,這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薄弱、沒主見,一旦自己的通往理想的道路受到波折和阻礙就會精神萎靡不振,在網絡上發泄自己的不滿,尋求其他網民的安慰,這些行為嚴重偏離了作為一名大學生應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種影響是涉及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人格影響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普及,大學生的生活和互聯網已經息息相關。互聯網的負面作用也不可避免的波及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
在網絡暴力中,網絡輿論會存在粗魯低俗的問題,而網絡暴力中的言論又不用追究相關責任,網絡輿論的語言帶有煽動性。這部分大學生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出現了情緒消沉、淡漠、消極、焦慮等不良心理,從而阻礙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格價值觀。
2. 情感影響
大學生的生活是充滿激情和豐富內容的。他們的生活處在社會和家庭生活的中間環節,他們渴望自由卻缺乏自我管束能力,他們渴望社會擔當但是思想激進,有時候會不自覺的參加或使用了網絡語言暴力而不自知。長此以往會讓大學生性格偏激、冷漠,無法正確的判斷現實社會和虛擬世界,從而影響到這些大學生培養正確的情感價值觀的認知。
3. 行為影響
現在的在校大學生主體是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抱負。在當今獨生家庭的大背景下,他們對社會對失敗的認知甚少。當目標與現實出現極大反差時,他們很容易自暴自棄,借助網絡沉溺在虛擬世界致使自己的學業滑坡甚至荒廢。所以在對大學生塑造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中網絡語言暴力對大學生行為有著重要影響和破壞力。
三、 大學生如何面對和抵制網絡語言暴力
1. 加強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導向工作
在互聯網經濟大背景下,如何教育大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和社會擔當意識,樹立大學生所應具有的價值觀,就要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自己和教育自己,自動摒棄網絡負面的影響。除此以外,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做好專業教育的同時要給大學生建立一個正氣、和諧、健康和積極向上的校園生活學習環境,讓大學生自覺遠離網絡的負面影響,樹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個人價值觀和人生觀。
2. 加強高校對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大學生作為一個處在特殊年齡階段的特殊心理群體,網絡的負面作用對他們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覷。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期讓他們的心理和行為更容易沖動做出非理性的行為。因此高校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要對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波動和價值觀意識進行深入培養和跟蹤服務,讓大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讓他們對網絡語言暴力有個清醒的認識,從而對網絡的副作用由自發抵制轉變為自覺抵制。
3. 加強網絡監管,優化網絡環境
網絡媒介是網絡語言暴力傳播的平臺。要凈化網絡環境,營造健康的互聯網文化,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網絡監管和監督工作,避免網絡負面事件的發生。此外,要加強互聯網相關的立法工作,出臺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來規范網民言行,追究網絡暴力事件的相關責任的法律責任,用法律約束網民的行為,用立法來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上網環境。從而杜絕大學生接觸不良網絡內容的途徑和環境。
4. 加強高校對校園網絡安全管理工作
高校作為培育高等技術人才的主陣地,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和價值觀負有神圣的使命、責任和義務。高校在做好理論育人的同時,還要做好思想育人工作。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高等教育背景下的他們有著特殊的身份和社會擔當。在建設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構建有序網絡環境的過程中,他們理應起到帶頭的作用,發揚一種道德精神,弘揚美德。
參考文獻:
[1]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吳正國.虛擬社會中的人際交往特點初探[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4:110.
[3]王瑋.網絡暴力:高校德育工作者怎樣應對[J].實踐探索,2009,7.
作者簡介:
郝彩平,王充,貴州省安順市,安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