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苗族歌鼟作為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本文從苗族歌鼟的音樂文化、文學修辭藝術及歌鼟唱詞三方面分析
關鍵詞:苗族歌鼟;學前教育;價值
苗族歌鼟是湖南省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三鍬苗寨獨有的、當地苗族人民在宴請和婚嫁等民俗活動及日常生活中用方言“酸話”演唱的一種無指揮無伴奏的多聲部合唱,已于2006年成功申報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到,“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民間慶典的機會,帶幼兒觀看或共同參與傳統(tǒng)民間藝術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動”。挖掘苗族歌鼟所蘊含的學前教育價值以豐富幼兒園課程資源,更全面地促進幼兒發(fā)展,成為了很有意義的工作。
一、 音樂文化及其學前教育價值
苗族歌鼟是獨特的多聲部民歌,根據歌調類型不同可分為茶歌調、酒歌調、飯歌調等,這些歌調旋律不同、風格各異、使用的場合也有區(qū)別。演唱歌鼟時無需樂器伴奏,也沒有舞蹈助興,只有單純的人聲演唱,演唱采取由低到高、由輕到重、由少到多的遞進形式,以單人低聲部起歌,其他聲部先后進入,多個聲部相互交替流動。
(一) 音樂審美體驗與道德教育價值
苗族歌鼟是由大自然的聲音演變而成,通過聆聽苗族歌鼟這種原生態(tài)的演唱,可以使幼兒體驗到蘊含于音樂中的自然美、古樸美以及豐富的情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擴展幼兒對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認識,激發(fā)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歌鼟形成和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通過對歌鼟發(fā)展歷史的梳理,幼兒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激發(fā)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自己民族的美好情感。也可以以當地一年一度的“姑娘節(jié)”和“蘆笙節(jié)”為契機,帶領幼兒到節(jié)日慶祝現場感受氣氛的歡快熱鬧,通過聆聽苗族歌鼟的現場演唱,領略音樂的美好,不僅可以幫助幼兒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還可以激發(fā)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二) 音樂表現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價值
苗族歌鼟發(fā)源于鍬里這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區(qū),大自然的蟲叫鳥鳴、潺潺流水是苗民的模擬對象,這也是歌鼟產生和聲、復調音樂的自然生態(tài)闡釋,苗民蓬勃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得這種民族音樂文化得以世代流傳、生生不息。對于學前階段的兒童來說,呵護并發(fā)展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正是廣大教育者在不斷探索的課題。
(三) 音樂演唱形式與社會交往能力培養(yǎng)價值
苗族歌鼟常見的演唱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低聲部起歌,高聲部尾隨進入,另一種是一人講唱,一人領唱,接著眾人合唱。不論是多聲部合唱,還是眾人齊唱,都說明歌鼟是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教師圍繞苗族歌鼟的演唱形式設計并開展主題活動可引導幼兒在嘗試并體驗苗族歌鼟演唱的基礎上形成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配合的合作精神。
二、 文學修辭藝術及其學前教育價值
苗族歌鼟為我們保存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學修辭文化。從歌詞語言特色來看,大多采用比興、夸張、擬人、頂針等手法,聯(lián)想豐富,旁征博引。
(一) 引導幼兒感受語言美和韻律美
歌鼟的文學修辭手法運用十分普遍。如歌詞:“辰時屬龍午屬馬,午時跑馬到良園。千里得聽香花草,萬里得聽花朝陽。隔山得聽陽雀叫,隔河得見魚落塘。良在家中得聽信,得聽山歌鬧忙忙。”整首唱詞本身就是七律詩,將語言意境美和生動的現實生活情景緊密聯(lián)系。《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5~6歲兒童應初步感受文學語言的美,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欣賞或模仿文學作品的語言節(jié)奏和韻律,讓幼兒體會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教師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唱詞,作為文學欣賞活動素材,既能引導幼兒感受語言美又能豐富幼兒詞匯量。
(二) 鼓勵幼兒進行各種形式的想象和創(chuàng)編
在幼兒從動作思維向概括思維發(fā)展的過程中,語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主要借助想象來進行,并且運用語言表達自身具有新穎性的、獨特的想法。《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語言領域里的教育建議部分指出,“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鼓勵幼兒用故事表演、繪畫等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圖書和故事的理解”。苗族歌鼟雖然既不是圖書也不是故事,可是其有些唱詞所甚至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創(chuàng)編唱詞,將欣賞和創(chuàng)造融合在一起。
如苗族歌鼟中三朝歌中的唱詞,“一場春雨養(yǎng)花臺,外婆添孫看孫來。送來花裙花滌布,又送花綢和花鞋”。既易于理解,又有創(chuàng)編的空間。教師可以圍繞這段唱詞,鼓勵幼兒用繪畫等方式表達自己對唱詞的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唱詞進行創(chuàng)編,挖掘歌鼟在語言、藝術等領域的價值。
三、 苗族歌鼟唱詞及其科學教育價值
苗族歌鼟唱詞涉及范圍廣泛,可以說囊括了苗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月桃花新氣象,二月梨花催春忙,三月清明播的種,四月立夏秧苗長”,這段唱詞包含了月份及其典型植物、節(jié)氣以及與該節(jié)氣相對應的農活,與生活緊密相連。《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在科學領域部分提出“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其中,探究“天氣與季節(jié)變化”以及“常見的動植物”是科學領域目標所包含的重要內容。教師可將苗族歌鼟運用在科學領域,與觀察法相輔相成,將相關知識用朗朗上口的節(jié)奏或旋律念唱出來,既可以將抽象的科學現象具體形象化,又能增添活動的趣味性。
苗族歌鼟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原生態(tài)民歌活化石”,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苗族歌鼟也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面臨著即將消失的危險。教育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式之一,幼兒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群體,在傳承苗族歌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通過對苗族歌鼟學前教育價值的分析,正是希望這塊民族瑰寶能世代傳承、熠熠閃光。
作者簡介:
周玲,湖南省懷化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