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城市人口增長很快,市區發展迅速,并由此導致地表徑流量大幅度增加,從而可能引發洪澇積水、生態惡化、水污染加劇等環境問題,而建設海綿城市可以顯著改善城市內澇、調節生態、促進水循環并減少環境污染,因此,本文將簡單介紹海綿城市這項技術,并討論建設海綿城市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建設;排澇;保護環境
近年來,許多城市都面臨著內澇頻發、河流及地下水污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問題,面對此種情況,在城市建設中構建完善的應對系統已是刻不容緩。
一、 建設海綿城市是大勢所趨
海綿城市的定義是要求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適應環境變化,并在應對自然災害時具備良好的彈性,即在下雨時吸水、凈水、蓄水并在缺水時將儲存下來的水加以循環再利用,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前形勢下,城市污染嚴重且集中,若想治理城市污染,保護水環境,便應采取先進科學的治理理念,而建設海綿城市正是科學治理的途徑之一。
傳統城市的防水控水方法是經由下水道實現排水,這項技術起到的效果比較直接,但在排水通道堵塞時卻容易引發城市內澇現象,同時下水道在儲水及凈水方面也并無作用。因此,為解決城市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以及應對雨水洪澇、城市干旱等方面的復雜情況,市政工作人員應以建設生態城市與建設生態文明為目標,巧妙運用新興技術,把握現代化科技與城市管理問題的平衡,以求實現建設海綿城市的目標。
隨著城市愈發迅速的發展勢頭,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應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及特大暴雨、臺風等自然條件影響的準備。排水防澇并不是解決城市生態問題的好方法,早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大禹曾采用過“堵不如疏”的治水方法,但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一味疏通因暴雨產生的水澇災害卻并非最佳的解決之策,更何況在城市中總有地勢較低的地區難以疏導,而倘若城市自身就處在地勢較低的位置,若想疏通洪澇就更是難上加難——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提升市政建設水平,在城市內部提高綠地率,讓大自然成為人類防洪泄水、儲存雨水、凈化環境的好幫手,從而建設綠色、高效的海綿城市,是積極而有效的治澇方法。
二、 建設海綿城市的意義
建設海綿城市的目的是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它是為了重整自工業化時代以來城市治水的弊端,其目的在于總結治水方法并對城市洪澇、干旱問題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措施,從而實現生態文明并建設美麗城市。海綿城市這一理論的提出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及實踐基礎,是從古到今一系列具體城市排水及防旱防澇措施的集大成者,從宋代興建于贛州的福壽溝排水系統到東歐君士坦丁堡至今仍在使用的古羅馬儲水池,這些設施為我們現在解決城市排水問題提供了思路與方法,同時也實現了城市治理經驗的歸納與總結。
并且,將現代城市建設成海綿城市,除了有對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因素的考慮外,還存在著社會與經濟上的價值。首先,建設海綿城市可以防止城市內澇,從而有效提高城市的運行效率,建設海綿城市興建的綠地等基礎設施可改善市內空氣并為城市居民提供鍛煉及休閑的去處,更可實現對自然雨水的循環利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其次,建設海綿城市要求注重天然水系的利用與保護,這便減少了鋪設排水管道的工程量,當綠地與基礎設施建立起來后,可以一次性提供高效而永久的水質保護,從而大幅度降低治理水污染的費用并避免因治理城市內澇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真可謂一勞永逸。
城市排水及儲水應該受到重視。為完成建設海綿城市這一艱巨而光榮的工作,這需要市政府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定政策并保障資金投入,進而建立起健全高效的體制機制。長遠來看,建設海綿城市對城市發展有著極為有利的影響,因此,城市建設應加快從傳統型到海綿型的轉變。
三、 如何建設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點是如何控制好“水”。城市一直是人類最集中的地區,也是人類活動對地球改變最劇烈的地區。現代城市在建造規劃過程中對地表、地下的改造及占用都很頻繁,這導致了人類哪怕在城市規劃上有一點小疏忽,都極可能在關鍵時刻造成巨大的損失。
近年來,經過大量的學術交流與理論實踐,學術界已經對現代海綿城市的建設與管理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對如何貫徹落實建設海綿城市,也提出了許多可供嘗試的方法,如對已建成區域下水管道應采取源頭控制、地面改造,同時將基于低影響開發理念(LID)的城市綠地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起來,經由科學化的方法規劃,來落實工程項目的有效實施,因此,海綿城市的建設在理論上是有步驟可循的。
而且,許多發達國家及發達城市也經歷或正在經歷著從傳統排水管理到建設現代海綿城市的轉型。通過借鑒這些國家的先進經驗,如鼓勵新興基礎設施的研發,積累數據資料并培訓城市管理技術人員,制定合理有效的規范標準并以此為基礎架構出成熟、有效且獨具特色的體質體系、技術體系,這些措施均可為建設海綿城市提供合理的方案方針。
同時,在訂立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目標時,還應注重對水量儲存方面進行總量控制、峰值控制,同時應注重防止水流攜帶城市污染對周邊水系造成二次污染現象的發生。為此,海綿城市建設應在明確責任的前提下,經市政府的指導由多部門、多專業、多人才進行共同協調合作,在城市建筑與小區布局的規劃中加強城市綠島建設,打造合理、有效且對環境影響較低的雨水排污系統,同時,在監工、施工、維護等過程中也應嚴格加強審查,從而真正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目標的達成與落實。
四、 建設海綿城市應注重的問題
考慮到我國降水受季風控制,年內季節分布不均,且氣候、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條件均不均衡,城市間經濟發展程度相差也較大,因此,基于多種因素制定符合城市發展方向的海綿城市建設規劃方向,將是非常必要的。
1. 保護城市周邊的生態環境
通常來說,城市周邊會存在幾種不同形態的地貌特征,如四面環山,如被森林草地包圍,又或是周圍存在著河流湖泊。因此,城市建設應結合周邊自然環境做考量,注重維護生態多樣性以處理好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再將城市周邊劃分為不同的保護區塊,如森林保護地塊、重要生態物種保護地塊、水資源保護區及地質災害預防區等,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對一些重要地塊應予以特別保護并加以利用。如讓森林防風固沙、存水凈水并改善城市空氣質量,讓生態物種提供合理有效的生態循環并利用河流湖泊蓄水,從而達到城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2. 確保城市合理規劃
在現代化城市的建設中,應強調自然區塊及水文條件的協調及保護,將城市綠地與市內建設合理有效地利用起來,因地制宜以確保維持城市的合理發展。
因此,建設海綿城市應對城市水系、綠地分布、道路交通、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進行規劃,發揮自然水體作用,同時將雨水調蓄設施、地下雨水調蓄池等一系列儲水設施結合城市道路廣場結合開發,使這些人流量較為密集的區域可以不受到內澇災害的影響。
最后,在開發途中,還應注重市內各地塊間對開發的不同需求及需要達到的控制指標。對已有的基礎設施,可以采取改進等方式加以調整,如加深蓄水池深度、降低蓄水池溫度來確保蓄水量并控制蒸發量,同時,在小區及工商業地區還可采取將綠地分散并調整綠地高度的方法改善排水,從而在不占用建筑面積的同時更好地利用閑暇地塊,使環境更優美、空氣更清新并顯著改善排水情況。
總而言之,加快引導并推動海綿城市的發展,可以為城市經濟及人文發展提供可行的方式。驅散舊的思維模式,采取新方法、新思路,有效而合理地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應對城市迅速發展與自然環境不斷惡化這兩者間的矛盾,這是建設海綿城市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給水排水,2015(3).
[2]俞孔堅.海綿城市的三大關鍵策略:消納、減速與適應[J].南方建筑,2015(3).
作者簡介:劉冰鯉,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