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樹偉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小企業供應鏈應收賬款、存貨、預付賬款等三種融資模式,并從加深宏觀研究、結合自身特性、提升創新力度以及風險管控技術等角度出發,針對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的風險管理提出了相應的優化措施,以供借鑒。
關鍵詞: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25-0081-01
引言
供應鏈融資模式有效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限,是融資模式的一大創新嘗試,但其帶來的相應風險也不容小覷,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分析
1.采購環節——應收賬款融資
在中小企業供應鏈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具體實施是由中小企業承擔銷售商的身份,進行貨物的出售。下游核心企業購買了中小企業出售的貨物,將債權返還給中小企業,再由中小企業以未到期的應收賬款作為質押憑證,向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出售。金融機構在接收到質押后,即可為中小企業提供短期貸款,從而為中小企業的資金流需求提供順利運轉的支持。在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下,應重點衡量下游核心企業的還款能力,倘若中小企業經營不善而出現資金問題時,則需要由核心企業承擔為其還款的責任,使得銷售風險得以弱化。
2.生產環節——存貨融資
存貨融資模式主要運用在企業的運營階段,也被稱為融通倉融資,不僅適用于企業支付現金的業務過程中,同樣也順延貫穿到賣出存貨的完整業務流程時段內。中小企業在日常的生產經營中,為維持發展需要必然會存儲有一定數量的存貨,在此基礎上存貨融資模式應運而生。在存貨融資模式下,中小企業需要由核心企業為其提供擔保,將其持有的存貨作為質押物抵押給銀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監管機構做監管,從而獲取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在存貨融資模式的應用過程中,倘若中小企業發生違約問題,則由核心企業為其承擔責任,負責進行損失的償還工作,或將中小企業質押的存貨進行回購。
3.銷售環節——預付賬款融資
該融資方式也被稱為保兌倉融資模式,企業將自身的預付賬款作為質押物,向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提出貸款申請,由核心企業為銀行出具回購承諾。隨后銀行要指定物流監管機構作為第三方,負責存放中小企業所抵押的貨物,并且將提貨權也轉移到其權利范圍內,便可滿足中小企業的貸款發放需求。在中小企業供應鏈中,預付賬款融資模式為國內通用的主要融資模式,利用下游融資有助于擴展核心企業的銷售渠道,推動其銷售水平的提高。
二、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風險管理的優化措施
1.加深對中小企業供應鏈的宏觀研究
我國關于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仍處于初級認識階段,缺乏針對供應鏈的實踐理論支撐,因此要加深對供應鏈融資模式的宏觀探索。當商業銀行在進行融資風險判斷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所要融資對象的經營發展狀況,還應綜合考量該企業在整體供應鏈中所處的位置、所發揮的作用,以及評判供應鏈的具體運行情況。同時借助核心企業的經濟與物流樞紐地位,推進核心企業與銀行間的高度配合與密切信息交流,為銀行在信貸決策方面提供決定性的信息依據。同時,在供應鏈融資產品的運用過程中,與物流控制密不可分,因此要強化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服務職能,提供圍繞供應鏈從事生產與銷售的雙方人員的具體信息。
2.密切結合企業自身特性,提升綜合實力
要想切實提升企業償貸能力,必然要將其自身資產的質量進行優化。由于存貨不具備較強的變現能力,當存貨大量擠壓時會導致流動資金被占用,從而致使償債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在保證正常生產的基礎上,要盡可能減少庫存。同時還應針對應收賬款進行科學管理,針對客戶的信用狀況進行及時的評估考量,監督賬款的回收狀況。在存貨與應收賬款都具有踏實保障的前提下,要針對性的采用科學的長期投資模式,合理預測項目的發展前景,制定前期規劃審慎決策,避免盲目投資。
3.提升供應鏈融資與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
一方面,要針對供應鏈融資產品進行合理創新。要確保供應鏈與融資緊密相連,共同致力于促進企業發展,降低融資的風險性。既要評估供應鏈融資的潛在風險,根據科學合理的數據測算計提風險所造成的損失,以便準備充足的經濟資本,調整不合理的資產配置比例;又要將風險進行轉移,借助核心企業或保險公司使風險在最大程度上得以降低。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產品創新力度。當前我國的金融產品仍然呈現著單一的問題,導致中小企業無法選擇到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因此應加大開發金融產品的投入力度,豐富拓展業務規模、增加業務種類,使得自身的客戶群體得以不斷擴張,提高業務總額。金融機構要密切結合中小企業的切實特點,拓展融資渠道,借助靈活多變的融資模式與還款方式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要。具體來說,可以針對信譽極佳、貿易背景雄厚、自身實力強的中小企業提供多種融資服務,還可以采取分期還款、分期收款的方式降低中小企業還款壓力,也使得金融機構自身的貸款風險有效下降。
4.推廣風險控制技術,加強第三方監管
可借助供應鏈金融模式中的信用捆綁、雙重信用體系等風險控制技術,使銀行在考察企業信息時擴大了時間和空間范圍,利用不良預警機制提高風險管理的實時性。同時,也可以借助獨立的第三方進行動產監管,借助先進的信息平臺建設與標準化的流程設計,滿足不同市場主體在面對風險評估與收益預期時所提出的差異化需求,使得融資風險大大降低。
三、結語
總而言之,供應鏈融資模式為中小企業提供了發展的機遇,有助于銀行擴展業務領域與范圍,還促進了第三方增值服務的有效推進。但在應用融資模式的同時,也要強化對外部風險的認識,建立完善的風險管控措施,促進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