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梅華
摘 要: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科學,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小學科學課旨在引領學生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要求我們老師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感受科學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巧用生活資源,拉近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距離,讓科學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激發學生探究欲,讓學生在學習中受益,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關鍵詞:科學;生活;實踐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應當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處處充滿著科學。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我們在教學時,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以學生的生活為背景,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充分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資源,將學生生活與科學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與學習體驗相融合,讓學生在熟悉、生動的情境中,主動參與到課堂探究、互動活動來,在實踐中理解科學知識的奧妙。幫助學生豐富學科感知,簡化理解過程,激活科學課堂,提升學習效率,優化運用效果。筆者結合教學實例,淺談發揮生活中科學課程資源作用,豐富科學課堂,提高課程教學效率。
一、 拓展教學空間,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
真正的教學不是為了老師的教而學,而是為了學生的學而教,是在激起學生興趣和求知欲望后,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真知的過程。按部就班的科學教學,沒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學習不起勁。科學課堂可以不拘泥于教室,把孩子放出課堂,讓他們身臨其境,通過親身體驗感受,積極地參與到思考交流活動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如在講解《植物的葉》這一課,老師若用事先準備好的符合課程條件的葉,讓學生通過比較、歸類便可得出結論。這樣的活動,看似學生在探究中得出科學結論,概念清晰明確。但事實上整個活動,學生完全在老師掌控中被牽著走,比較活動只是熱鬧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他們并沒深入探究和思考。若換一種方式,把學生放出課堂,讓他們去校園內尋找不同的樹葉(落葉)并帶回教室,再對小組帶回教室的樹葉進行分類、比較。這個小活動,學生回教室后的探究,與之前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幾乎每個學生都會參與其中。因為這是他們自己找回來的葉,他們有了親身的感受,知道每一片葉子來自于哪棵植物。在進行葉分類活動時,分析起來也會有理有據,這時的學生才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思考之后學生還會提出更多問題,此時老師再進行解釋,學生在課后還會進一步去驗證。這樣讓學生在科學的認識活動中,揭示科學規律,感受到科學是一門與生活有很大聯系的學科,可以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 借助生活資源,簡化探究過程,提高課堂效率
“生活決定教育”“實踐第一”,豐富的生活閱歷是科學探究的基礎,把教學內容與孩子們的衣食住行相結合,讓學生將生活中的點滴小細節作為研究對象,讓他們在普通生活中研究普通事物現象,挖掘其深刻的內涵,發展學習興趣,培養探究能力。如在學習《物體在水里是沉還是浮》一課,我們借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鑰匙、回形針、橡皮、胡蘿卜、小瓶子等,讓學生對這些物品在水中可能沉浮的情況進行猜測,此時學生會根據生活中的經歷進行推測,接著再進入驗證活動。當預測錯誤時,問題就產生了,我們以預測錯誤的物品為思考起點,以尋找為什么它是沉或浮的為探究過程,產生新的問題:什么樣的物體是沉的?什么樣的物體是浮的?有的學生選擇可以隨意切割的橡皮、胡蘿卜等作為研究對象;有的學生把回形針、木塊等分開或粘合,來開展研究;也有學生因為生活中用過瓶子,知道可以通過裝物品來改變其重量,因此借它來探究。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論證找出物品沉浮規律。這樣的探究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借助學生熟悉的物品及其特性開展教學,引發學生思考,推動學生在生活中進一步尋找科學真理,過上積極上進的生活。
三、 延伸課堂教學,學科學用科學,培養創新意識
實踐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最好方式,也是學生喜歡的方式。離開了科學指導的實踐,則為沒有目的的瞎玩,熱鬧而收獲甚微;脫離學生生活的實踐,學生則是臺上的布偶,似懂而非懂。好的教學就是要將課堂教學實踐延伸到學生生活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聯。培養學生“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如:《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一課,這節課意在讓學生理解材料的傳熱性與保溫的關系。若在課上使用實驗器材:一個有泡沫塑料套子裝的金屬罐子來測試,通過比較有或沒有泡沫保護的水的溫度變化情況,結合老師的講解,這樣是可以讓學生明確本課的知識點。但這樣的教學,對學生的生活沒有任何啟示,對學生后續學習沒有任何幫助。發現這個問題后,我把本課改成開放式的設計,讓學生課前先去尋找家中各種可以保溫的材料和可以裝水的容器。在課上,一起分析挑選本組材料中最好的組合來進行設計制作。然后,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對其進行保溫測試,最后再分析各小組保溫效果好壞不同的原因。活動中,學生想法多,參與度高,有些比的不好的小組,還提出了改進意見要求課后再比。這樣的活動,讓科學探究不再只局限于課堂,而是讓學生將課內課外結合起來,將科學課與生活真正地聯系在一起,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幫助學生逐步養成探究意識,體驗學科學用科學的樂趣。
探究活動是建立科學概念的基本途徑,而生活經驗是開展科學探究的基礎。只有拉近科學課與生活的距離,從學生實際出發,把科學概念與學生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處處有科學,發現科學的奇妙和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與潛能,真正實現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
參考文獻:
[1]顧超.小學科學素養評價的思考與探索[J].小學科學,2015,(147):22.
[2]孫文龍.試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及其現代價值[EB/OL].
[3]楊槐馨.小學科學教育之我見[J/OL].中國教師,20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