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花
摘 要: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于學生個人的職業發展、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社會的人才需求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實效性方面仍然存在問題,本文重點進行實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為如何更好地創新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實效性;原因分析
當今時代是高等教育發生巨變的時代,全球經濟的持續低迷,就業形勢仍然嚴峻,高職學生更是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早在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強調高校要切實把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納入人才培養工作,要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和效果列入就業工作評估范圍,要求從2008年開始所有高校開設本課程并規定相應學時。在教學大綱中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放在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十年建設,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了一定的進展,但現狀仍舊堪憂,通過對本校部分高職學生的問卷調查,學生對職業、職業與專業、職業規劃意識、自我認知、環境認知、職業發展決策等方面了解甚少,規劃意識薄弱,重視程度嚴重不足。根據當前現狀追本溯源,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效性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從學生自身角度,時代背景賦予了“先天缺陷”
目前,“95后”已然全面進入大學學習,這一代人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他們是在物質充裕的條件下成長的一代,他們是在素質教育改革的激流中沖擊的一代,他們是在信息互聯的碰撞中矛盾的一代,在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下長大的一代人,他們具備自信、個性、崇尚自由、自我意識強等諸多優點,但也隨之帶來了很多“先天缺陷”:
首先,充裕的物質生活使得“95后”高職學生從來不為生活所困,需要花錢基本張嘴就來,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他們的父輩們基本已積攢了一定的物質,包括金錢、房子及其他。由此“95后”一代幾乎用不著為了生計而愁,也就不急于為了生計而綢繆,仍然停留在童心未泯的玩的時代,普遍成為了“慢成長”一代,很少去考慮職業及職業規劃方面的問題。
其次,在素質教育改革中,仍然還是以學業為重,打不破體制教育的怪圈,對自身興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認知相當欠缺,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未來、設計未來,而“知己”恰恰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重中之重的必經步驟,也是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和內因。當學生自己還沒悟到一定境界的時候,老師、學校、家長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無功的。所以,當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遇到瓶頸的首要原因就是時代背景“95后”一代的“先天缺陷”。
二、 從學校教育角度,培養機制造就了“后天障礙”
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固然可以幫助學生對自我進行客觀評價,明確目標,制定計劃,通過努力把目標變成現實,如果沒有得到專業的指導,學生肯定對未來很迷茫,對學業失去動力。由此學校建立一個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顯得尤為重要。但根據目前現狀分析,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效性仍然不夠,從學校角度分析表現為:
首先,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理念不強。縱觀最近幾年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對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僅僅停留在就業指導課程中的短短幾個課時的理論教學,基本停留在比較空洞的說教層次,很少根據不同專業的所處的社會環境、就業形勢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這樣的培養機制也只能讓學生對職業規劃停留在一個概念層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次,缺乏專業的職業生涯教育指導機構。專業的指導機構應該有專業的指導老師組建,但目前高職院校普遍缺乏專業的師資,基本由各院系的輔導員和思政老師來擔此重任,輔導員忙于各類繁雜的瑣碎的學生工作,思政老師也奔疲于專業教學,最多就是去參加了一些基本的相關培訓,普遍缺少實踐經驗,與畢業生后續發展基本脫節,對指導過的學生沒有實踐印證,甚至可以說對自己指導的案例到底有幾分把握,連指導老師都沒什么底氣,顯然是達不到應有的指導效果的。具有實踐指導經驗師資的缺乏可以說是當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硬傷”。
再次,各部門多頭管理導致落不到實處。因為缺乏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所以平時基本由就業指導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淺層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一旦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需要動真格了,深層地去研究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真正要做出一份優質的職業生涯規劃書時,往往又由院系輔導員來輔導了,平時沒有這方面理論積累和實踐經驗的輔導員當然輔導不出優秀的規劃書來,由此出現多頭管理,沒有實效的結果。
三、 從家庭熏陶角度,家庭教育導致了“原生影響”
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個人的發展尤為重要,而家庭教育是影響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員的職業、親子關系、婚姻狀況、價值理念、文化程度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孩子的對職業的看法和選擇方向。“95后”一代的父母他們自己年輕的時候都是沒接觸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一代人,可見想要他們在這方面對孩子有科學的指導是不可能的,不過他們的職業發展生涯在現實地影響著孩子的發展,所以很多“子承父業”的現象存在,讓這一部分孩子打小就對某一職業有感性認識,從而慢慢發現喜歡上這一職業,自然而然高考志愿就填報了這一專業,因為是從小就潛移默化的被影響著定下的目標,所以大學不至于迷茫。但大多數家庭并沒有這樣讓孩子得到某一職業的熏陶,甚至有可能在孩子面前無盡的抱怨自己的職業,讓孩子從小就對某職業心生恐懼。從而培養不了對某職業的興趣,直到大學畢業仍然一片茫然。
基于以上對學生自身、學校教育、家庭熏陶等三個主要方面的原因分析,當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效性不足確實是全方位、系統化的原因所致,要創新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需要多方面努力,在當前就業形勢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曾李紅,魯偉.《學業指導與生涯引航——大學生職業與就業發展指導》.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08.
[2]李富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