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蘭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存在各校的辦學評價標準不統一、德育工作效能差異、學科德育滲透弱化、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不夠等四個方面問題,針對性地建標準、立師德、抓學科、推模式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培養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基礎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受教育要素的影響和制約,從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環境等加以分析,可針對性的正視問題,尋找出有效對策。
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
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各校的辦學評價標準執行上存在差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由教育部主持的,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盡管要求是統一的,但在中小學的實際執行過程中,改革的有效性其評價標準難以同步。導致在我省各地的具體執行存在一定的問題,地市(州)之間和學校之間的存在差別;在學校內部,由于管理上德育教育資源配置、教師教學精力投入、學校考核制度建立、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等因素影響,帶來中小學工作效能的不同。
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主體之間的德育工作效能上存在差異
素質教育的實施,使得多數教師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但我省內學校之間也存在著辦學質量的比較,部分教師關注班級升學的人數,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帶來了在現有考試制度下,其主要精力和努力方向放在了教研、教學排名和教學輔導上,僅僅是在公開課上我們能夠看到新課改的成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的現象依然存在,教師個人素質的差異也使得少數學校在立德樹人的效能上存在一定的弱化。
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學科的知識技能研究與學科的德育內容滲透研究存在差異
縱觀我省中小學教師發表的德育文獻,偏重于德育理論研究,涉及到學科德育研究成果較少,個案研究的成果缺乏推廣性和普及性,不能為其他學校借鑒。理論研究多半是高校為主,學校之間研究存在不均衡,關于學科中的德育實踐內容和教育方式的研究滯后,理論研究成果難以解決多數中小學學校面臨的德育工作問題和困境。
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德育內容的研究存在差異
國家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各地也開展地方文化進校園、進班級活動。但整體來說,區域之間不平衡,地方教育讀本偏少,沒有形成區域教育的品牌。
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策
1. 建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進中小學學科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納入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其一,組織專家團隊進行研究,從而形成湖北省的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實施細則,將學生、教師、家長、學校都將納入到評價體系中;其二,課程管理部門必須緊扣學科課程,細分學科素養目標,從中提煉每一個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并以科學簡潔的語言加以界定和表述,讓教師教學實踐有明確德育指向和操作目標;其三,在《中小學辦學水平督導評估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德育考核實施細則,強化德育“一票否決制”,細化城市、鄉村學校考核的內容,引導城市、鄉鎮、村點校因地制宜,有法必依,以行政的方式規范與促進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 立師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進課程實施者的心腦
教學主體擁有課程設計與開發權。育人先育己,陶冶自身個性和品格。在課堂之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適宜學生成長的個性教育和品格教育,釋放學科教學的德性因素,完成“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結合我省各地教師素質提升工程的實施:一是健全教師的資格準入制度,從源頭上預防庸師的滋生;二是對于新入職教師設定考核機制,并要求在任職期間“一年為合格、三年為熟練、五年為骨干”等;三是加強市區級跟崗培訓,組織師德標兵介紹自己的優秀事跡,見賢思齊;四是送去參加省級培訓和國培,名師引領,接受民主與法制精神的熏陶,打造一批德育隊伍,激勵教師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讓教師承擔學校發展的共同責任,揮灑激情,張揚個性,發揮特長。
3. 抓學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進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研部門參與指導,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的理論勾勒出本學科“核心素養”的圖景和標識,開展學科“核心素養”的典型課例研究,由單一的知識教育為全人格的養成教育。一是組建高校為主的德育研究隊伍,加強國家政策理論研究,在不同的學科細化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考核內容。二是開展“素養課堂”,以整體提升學生基礎性素養為前提,從學生需求出發,探究中小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道德情感、增強道德實踐,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立德的主體性;三是突出學校校長在德育工作的部署執行的領導力,教師的學科教學質量納入校長管理績效的評價范疇。
4. 推模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進區域教育實踐基地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創新中小學德育課教學,尤其是需要整合社會資源,開發本土化的教育資源,形成區域德育實踐模式。其一,開發信息化資源,創新漫畫、圖片和微課的教學資源,為中小學積累了豐富的德育素材;其二,學校與德育實踐基地合作,要求學生必須完成一定學時的德育參訪活動,重視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的精神成長和智慧潛能的釋放,學習當地的傳統文化;其三,省級統籌,體現分類管理的原則,實施“一標多本”,鼓勵各地開發本土教育讀本;其四,優化校內德育力量整合,形成黨支部領導,德育部門統籌,班主任配合的管理體系;其五,搭建交流與指導平臺,組建以名師、名班主任為主的德育實踐研究隊伍,加強德育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反思的研究,形成區域學校可以借鑒的德育模式,依托“區域教育支持項目”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的區域化,促使不同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校德育工作精彩紛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形成德育教育的活動品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