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建
摘 要:語文教學就是“冰山體”教學,文言文教學唯有“文”“言”兼顧相得,教師心中要有“文”,并簡而豐地引導學生解讀文言文,把“該教的”教給學生,才是完整、有效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文言文;有效教學
錢夢龍先生曾說,目前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病是有“言”而無“文”。
確實如此,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似乎老在原地踏步。如何才能讓文言文教學向前跨出一步呢?筆者認為必須以“有意思”為前提。唯有學習活動“有意思”,學生的文言興趣才能逐步提高,語感才能逐步加強。
因此,唯有以“文”的解讀為依托,“文”“言”兼顧,文言文教學才能真正有效。
首先,教師心中要有“文”,才能有“言”。
心中有“文”,是指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把關注點落在文章整體上。教學設計時有了這樣的整體文本意識,才能在課堂中樹立以文本解讀為宗的理念,即以“文”的解讀帶動“言”的教學,以“言”的咀嚼推進“文”的解讀,課堂教學才不會淪為支離破碎的古漢語學習課。如《孫權勸學》,重點可以確立為:揣摩體會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理解文章主旨。《雖有嘉肴》,可將重點確定為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心中有“文”,還指教師對文本要有個性化的深入解讀,就像解讀現代文一樣。文言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絕對不是為了解讀而解讀,而是要巧妙的將“言”的教學融入其中。如果沒有對文本深入而獨特的自我解讀,自然也無法駕輕就熟地引導學生深入淺出的解讀文本。所以備課時只滿足于會翻譯課文和按教參講清楚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有融入教師個人的知識、生活和生命體驗的獨特理解和體悟,這樣的“文”才是豐滿而又靈動的。
其次,找準切入口,讓閱讀“簡”而“ 豐”。
瑣碎零散頭緒繁雜的解讀,往往不利于學生對課文形成整體認識,也很難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更不利于學生習得閱讀方法。所以文言文文本解讀貴在簡而豐。“簡”即閱讀環節推進要簡潔集中。找到一個巧妙的切入口,設計能四兩撥千斤的閱讀主問題,引導課堂探究活動,使文本解讀能舉重若輕,牽一絲而動全局;“豐”即閱讀活動的落腳要深入透徹輻射深遠。在落實課標的大理念指引下,將教材特質、單元目標、學生增長點等有效結合,讓閱讀課堂成為語文與生活相交匯、知識與人相增輝的美好天地。如《狼》一文抓住“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的“幾何”和“耳”字讓學生理解情節,品味思考狼與屠戶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特征。《口技》就以“善”字為切入口,讓學生讀懂三個場景,感受場景氣氛變化和精彩的側面描寫,感受字里行間的贊嘆之意。同時字詞積累、技巧學習、人物與主題的品味,甚至文化探尋,都可以在簡潔又有序的活動中一一解決。原本相對枯燥、理性或孤立的知識點,構建在相對集中的“意義”之下,課堂學習的“意思”就來了。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生需要逐一掌握的單個知識點因此而有了整體的意義,學生不僅易于理解,易于掌握,而且易于牢記。
其三,準確把握學情,把“該教的”教給學生。
文言文教學最大的誤區就是無視學生的文言基礎,不相信學生的文言學習能力,總覺得字字落實才放心,從而陷入重復包辦的語言學習的漩渦,導致課堂學習乏味低效。事實上,沒有基于學情的教學,沒有主次,類似于遍地掃雷,已經會的學生不愛聽,還不會的他又覺得繁瑣冗雜,“反正課后去背吧”。就這樣,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毫無積極性,課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關鍵是要把“該教的”教給學生。
那么什么才是“該教的”?孫紹振說過:“在語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 可見“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就是我們在課堂上應該教清楚的。教師存在的價值就是把這些東西給“講出來”,或者是給“逼出來”——從學生心里爆破出來。
所以在備課中首先要明晰學生真正一望而知的是什么,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又是什么,這樣才能充分信任又準確扶持,把真正該教的教給學生,讓學生覺得課堂有意思,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比如《孫權勸學》一文,學生借助頁下注解就基本能讀懂文意。比如,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先譯全文,課上要求同桌互譯課文。再如,從文中摘句回答閱讀主問題,并翻譯。這些都是學生可以做到的,就可以大膽放手。但對“謂”、“治”“孰”等重點、難點字詞和“蒙辭以軍中多務”等特殊句式,是需要強化學習的,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質疑或解答問題來暴露問題,相機點透,并滲透文言學習方法。如通過“治學”“掌管”二詞讓學生理解“掌事”的“掌”與“治經”的“治”,既讓學生印象深刻,又讓學生學會了利用現漢組詞來理解文言義項的學習方法。
其四,以“讀”貫之,讓課堂活潑靈動。
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文言文以獨特的語言形式蘊含了廣博的精神涵養,如果離開了文言語體,精神的一切也隨之消失。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聲求氣”之說,“聲”就是文句的音韻、節奏;“氣”就是作者所表達的精神、氣勢。所以傳統以來,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更是培養語感的好方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朱熹解釋說:“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反復誦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的理解,也能強化學生對“言”的積累。所以,在課堂上要設計靈活多樣的閱讀活動,可以范讀,齊讀,分角色讀,競賽讀……在一遍遍誦讀中,讓學生糾正字音,讀準節奏,讀懂文意,讀出情味。
語文教學就是“冰山體”教學,因此在教學文言文時要引導學生透過浮在“水面上”七分之一的“語言文字”看隱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層意蘊”。也就是說,文言文教學唯有“文”“言”兼顧相得,才是完整的、有意思的、有效的教學。
參考文獻:
[1]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
[2]熊芳芳.文言文教學中的“文”與“言”[J].語文網.
[3]范維勝.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名家談文言文教學[J].中華語文網.
[4]竇桂梅.文言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語文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