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欣
摘 要: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學科,但很多農村小學對此學科的教學只限于表面說教,教學的開展空洞乏味,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難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開展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認識,我認為導致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這門課程得不到重視;二是教師本身素質偏低,不能全面把握課程的內涵,發揮其思想教育作用;三是教學中缺乏有效載體,學生不能在情景中接受到教育。
一、 要在思想上提高認識
一直以來,國家一直強調重視德育工作,十三五期間,著重把立德樹人放在教育工作首位。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思想教育的主要學科之一,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效果,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體現。因此,從校長到教師,都要高度認識到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工作的重要性,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首先要真正的融入到學生群體中,思想引導做到有的放矢。利用課間時間,我經常深入學生中,與他們交朋友,主動貼近孩子的生活,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例如有的同學主動向我講述家中的事情,介紹爸爸、媽媽的習慣與行為;有的學生述說自己對父母的管教很反感;有的學生說自己長大了,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等等。孩子們向我表達自己的內心的世界,既有痛苦也有快樂。針對學生純潔的心靈,我及時引導他們說:要尊重父母,要養成好的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難,會成功也會失敗,遇到困難不害怕,勇敢地去面對,想辦法解決問題。
二是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與感知。小學生的道德觀念在逐步的形成之中,我們的職責就是引導他們形成高尚的道德觀念,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這是因為小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兒童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實踐有時候產生沖突,導致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產生懷疑。例如:班主任老師安排的學生之間優生帶差生,一些優生家長便產生不滿心里,告訴孩子自己學習成績好就行不要因為幫助別人而耽誤了自己的時間。這時,學生的做法沒有得到家長的認可,心中就產生了矛盾,這時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去實踐——親自去試一試主動幫助他人,看看身邊的人怎樣評價,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認識。
二、 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品德教育
農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點。首先,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程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勞動的教育。受城市文化的沖擊,農村學生不喜愛農村,不熱愛勞動已成為普遍現實。學生從小受到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努力學習考上大學,走出農門脫離農村。這樣的想法根植于每一個農民家庭中。這時如果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這就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如帶領學生參加勞動體驗,引導學生說說參與勞動的不同感受,帶領學生到農村成功人士家訪問等等,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教育學生要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熱愛農村。
其次,要結合品德與社會課對學生進行農業科學教育。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含量正在日益加大,要對學生進行農業科學教育。在一次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開展了農業種植產量社會問卷調查,然后分析對比,又組織學生展開常規作物種植方法的認識與討論,以實際感知進行農業科學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于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長大攀登科學高峰的自覺性。
三、 活化課堂教學模式
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大多數教師往往都是運用簡單而又古老的說教式教學。這種模式就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筆,只是就內容講內容,簡單的說教,這種思想品德教育在效果上是事倍功半的,根本無法在思想上給予學生以啟迪。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探索出以下幾種教學方式。
一是明事理引導。在課堂講解的基礎上,教師恰當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閱讀理解后進行情景演示,進行認識評價,自省辨析,達到激發學生情感的目的,教師在學生充分認知后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教學方式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道德知識及正確的行為方式。
如在教學《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單元時,我闡述了“家鄉在每個人的眼中永遠是最美麗的,每個人都深愛自己的家鄉”的觀點之后,向學生介紹自己熱愛家鄉的緣由,并講述歷史上具有濃濃鄉土之情的仁人志士的故事,然后讓學生談他心中的故鄉,使學生在對待家鄉美的認識上產生共鳴,進而促使學生樹立長大建設家鄉的志向,提高了教學實效。
二是討論研究。針對哲理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往往適合采用討論研究這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了學生自我省悟、講述道理、按理解做事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展。
總之,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有廣闊的素材空間,有諸多的教學方法可采用。雖然現在施行的教學模式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是其中的不足之處可以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創新改進,唯有提高對教學質量的重視,才能逐步提高教學效果,使之達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
參考文獻:
[1]李麗華.淺談農村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教師,2016,(24):80-81.
[2]王則.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3]魏晉仁.淺談如何提高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質量[J].教育革新,2014,(07):47.
[4]沈燕.鄉土性課程資源介入 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實效——淺談農村小學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教師,2014,(17):79-80.
[5]向星.發掘農村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提高農村學校科學教學質量[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04):2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