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海關風險管理》課程建設需求出發,結合人才培養和互聯網時代發展需求對“互聯網+教育”的課程改革進行了思考。為了推進教育的發展,使教育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本文從互聯網本身的特色、資源、功能入手,從教學開展中的主體、場域和大綱三個角度對互聯網融入《海關風險管理》課程教學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進行了論述。認為“互聯網+教育”的改革需要從主體、場域、大綱等幾個角度著手設計。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碎片化
一、 引言
風險管理作為一門新興的管理科學,最早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自形成后即在金融、保險、企業管理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逐步拓展到了公共管理部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海關引入了風險管理,并明確以風險管理為中心的現代化改革。海關學院于2008年開始建設《海關風險管理》課程,將其作為專業主干課程重點推進。當前,隨著“互聯網+”思路的融入,對《海關風險管理》課程如何建設提出了疑問。本文結合課程特點與人才培養需求,對基于“互聯網+”的課程建設思路進行了思考。
二、 教學主體的擴展
教學基于教-學互動模式展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其中課堂以教師教學為主,以學生聽課為輔。教學的整體設計側重于發揮教師的“授”和“解”的作用,弱化了對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開發要求。基于知識傳授的基本目的,教學的過程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載體,以服務學生為目的。主體組成單一、關系結構簡單。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已經跨越了課堂和教材,而僅僅在課堂這個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完成知識傳授就變得不合時宜了。事實上,學生對知識需求的變化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具體而言,是對傳統教學設計理念下,體現為對教學內容、教學思路和教學形式以及教學關系的挑戰。為了應對這種變化,教學過程中最能動的要素——教學主體結構首先需要進行調整和完善。
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教師將不是唯一的“傳授者”。介于對知識需求所呈現的多樣性、全面性、深刻性和碎片化,教師需要挖掘互聯網資源,豐富互聯網老師的“輔教”的功能。在新的課堂角色功能設計中,對于基本問題的解釋和說明由教師來完成,同時延展性的問題交由學生通過互聯網自主探索。學生既要明確待解決的問題、掌握基本的理論和技能,又要廣泛收集,并開展多角度的對比、判斷,最終得出結論。這樣的設計有助于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并進一步鍛煉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教學“場”域的延伸
傳統的專業教育源于專業,并服務專業。然而,互聯網時代,行業本身也在積極引入互聯網,實現對行業發展的創新與變革。因此,專業教學也不應該只局限于行業內,而應該適當延伸實踐的“場”域,擴大和深入實踐教學“場”域。基于互聯網本身的連通性、廣泛性和深入性,互聯網擁有及時、完整、全面、多樣的信息,由此使得基于互聯網的知識成為最具可開發性的資源。當然。互聯網教學的場域擴大并不能脫離行業實踐,而是基于行業實踐需求,從互聯網尋求信息的補充。為了改善教學思路,更應該適當轉化學習方式,努力挖掘基于互聯網的實踐教學價值。
從目前已有形式來看,網絡上提供了豐富的案例素材,有新聞、調查報告、論壇、視頻等。這些事件就發生在學生周圍,對于這些素材學生們了解,甚至耳熟能詳。這些素材題材新穎,且時效性強,將其用于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參與。舉例來說,在課堂設計中可以選定相關案例,并提出要求。把學習的過程交由學生,由他們主動尋找資料、明確思路,最后教師完成點評和總結,將相關環節串聯起來。
四、 教學“綱”的明確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學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由教師掌控課堂整體進程。教師既是教學行動主動的一方,也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這樣的配置模式,有其合理之處。首先教師的主動性得到了最大的開發和利用。在這樣的模式下,教師需要主動了解課程知識體系、分解知識模塊、了解學生基礎及其認知能力,甚至于熟悉學生的思維習慣。經過這樣的鍛煉,教師的各項能力得到了較為全面的改進。與此同時,學生的主動性開發效果則要更多地取決于學生自身的興趣和堅持。
在“互聯網+”思路下,教學的場域擴大和教學主體的豐富帶來對教學形式的沖擊,教學過程呈現出了碎片化特征,表現為教學過程的多階段性。這種條塊性和多樣性容易使教學內容偏離教學大綱和主線。因此,整體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授過程可以碎片化、多主體化、多空間,但是對教學基本目的、重難點知識等教學的綱目的強化就變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管理中需要做到“放”與“管”有效結合,保證教學主線的順利推進。
新環境帶來新問題,新問題導致新變化。教育的“互聯網+”需要將互聯網思想和技術深度融入教育系統中,通過調整教學理念、方法和流程來提升教育水平。《海關風險管理》課程也需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提早思考和設計教學改革,以期改善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參考文獻:
[1]侯彩虹,曾祥霖.體驗式教學在海關風險管理課堂中的教學設計和評價研究[C].廈門:ICSSE,2013.
[2]毛晨曦.教學主體論探討[D].福建師范大學,2013.
[3]王寶大,靳東昌.“教學場”論.教書育人[J].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