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學習理念的推廣,使得教學模式開始改變其“傳遞——應用”的思路,從個體孤立的學習轉變為共同體中相互支持的學習。多向參與式教學,注重打造優秀的教學“實踐共同體”,注重學生參與式學習方式的培養,建設和完善真情實境的訓練環境,不斷創新充實教學內容。
關鍵詞:情境認知;實踐共同體;參與式教學
在院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是一個重要環節。如何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是我們長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隨著情景學習理論其在實踐中的應用,“情境認知”“合法的邊緣參與”“實踐共同體”等情境學習理念的興起,教學活動有了新的路徑選擇。教師開始注重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根據社會實踐問題設計內容,并實施參與式的實踐性教學互動,通過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一、 情境學習理論的視角
情境學習理論,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當代西方學習理論研究的熱點。情境學習理論揭示了人的認知與學習的情境性本質,突破了學習的“刺激——反應”“知識獲得”“知識建構”等隱喻,提出了新的隱喻:學習是社會參與的過程。其理論有三個概念特別矚目,即“情境認知”“合法的邊緣參與”“實踐共同體”。
(一) 情境認知
情境學習理論強調情境是學習發生與進行的必要條件,而且情境具有線索指引的功能,有助于學習知識的保留。布朗等人認為:“知識在某種程度上與一系列工具相似,它們只能在使用中被完全理解,而且在使用它們的過程中,使用者會接受工具背后的文化,并改變自己的觀念?!?/p>
(二) 合法的邊緣參與
參與實踐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情境學習理論將其稱為“合法的邊緣參與”。在師徒關系中,“合法的”即學徒資格的確立,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邊緣”描述的是一種狀態,學徒是工作中的新手,他們不可能完全地參與所有的活動,而只能作為某些活動的參與者?!斑吘壊粏渭冎竿鈬摹⒉恢匾?,而是在一個領域中多元的、多樣性的、或多或少地參與其中,它是一個有潛力向活動領域更深入的方向前行的位置。”
(三) 實踐共同體
“實踐共同體”最初由萊夫和溫勒提出,他們認為實踐共同體意味著學習者參與的一個活動系統,學習者因自身的某種需求,產生融入到共同體中的愿望,先以共同體邊緣成員的角色獲得一定的參與身份,通過自身有意義的行為逐漸參與到共同體中,逐漸獲得共同體文化,由邊緣地位發展為中心地位,獲得在該社會情境中合法的角色。
二、 國外情景教學理念的實踐
近年來,變革理念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教育界上下已形成共識。作者曾到法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考察國外的教育制度,發現這些國家極為注重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一) 發達國家變革教育理念已成潮流
傳統的院校教育是以教師為主體,以課本為綱,以講授為主要方式,講授的時間占90%以上,學員只能被動接受。社會學、行動學、心理學等被嚴重忽視。目前這種導向正在發生著變革。盡管世界各國教育體制不同,有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兩種不同的培養模式,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都極為重視情景教學。
(二) 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實踐性的課時占有非常高的比例。許多國家大學教學一般都是一半時間校內課堂講授,一半時間組織學生參加實際部門的工作實踐。法國警察教育教學計劃規定,理論教學與實踐中實習各50%的時間。日本、意大利等國警察學校,理論教學、技能訓練和實習各占三分之一。澳大利亞莫那什大學在三年制本科教育中大量采用模擬教學、實驗教學手段,有的學位課程還專門設計了職業能力培養的情景。部分課程的實習課(Industrial placement)安排在一學期,每周2天,共20天。工程專業要求更高,在畢業前要修滿120小時的實習課才能畢業。
(三) 注重營造逼真的教學環境
國外大學在教學中非常注意營造逼真的環境。有些警察院校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專職的人員,假設情節和角色,有的扮演被害人、證人或犯罪嫌疑人。在查控酒后駕車的教學活動中,按照事先設計,“違章嫌疑者”都將真實飲酒或其他飲料,然后由學生進行現場測試,檢測其血液酒精含量,從而做出“違章嫌疑者”是否酒后駕車結論。在訓練中,還強調使用一些特殊裝備,如催淚瓦斯和辣椒水等。盡管使用這些特殊裝備,會增加教學組織的強度,也會增加教學風險系數,但是,一些教師堅持要求學生進行真槍實彈的訓練,因為只有通過切身體驗,才能知道特殊裝備的威力和如何進行事后處置。
三、 多向參與式課堂教學改革路徑探索
隨著情景學習理論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多措并舉,探索基于情景學習理論的多向參與式課堂教學改革路徑。
(一) 打造優秀的教學“實踐共同體”
多向參與式課堂教學注重充分發揮教師、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注重學生的參與式學習,注重聚合社會相關方面的資源,形成“實踐共同體”,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目的。作為一名教師,理解實踐共同體的意義在于:一方面要認知個人的發展離不開“實踐共同體”。個人的知識建構和身份形成都處于一定的實踐共同體中。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應該積極參與和促進實踐共同體,形成相互介入的氛圍,加強教師之間的專業合作,構建共同的事業意識,形成資源共享與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實踐共同體也是事業發展的基石。實踐共同體的概念穿越時空,打破了地域、空間的界限,不局限于校內,也不再局限于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是“實踐的共同體”。共同愿景、共同參與和共享資源,將各方實踐者緊緊地維系在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攻關,事業活力無限。
要想實現課堂教育的培訓目標,必須具有優秀的師資團隊,形成志同道合的“實踐共同體”。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建立完善的兼職教官選拔、聘請制度。從第一線實際部門選拔有工作經驗、有專業水平的優秀人才,擔任警官學院的兼職教官。對于學院的專職教師則要積極地安排其深入基層,認真學習基層的經驗,及時分析和研究實際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課堂教學搜集素材。要鼓勵教師深入研究教學規律和特點,加強各專業教師的團隊協作,開展跨專業的融合創新。endprint
(二) 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參與程度
情景學習理論的“合法的邊緣參與”理念有一大亮點,就是允許學習者先從學習邊緣的、瑣碎的、看似不那么重要的事情開始,然后逐漸地接觸較為核心的事情,直到最終完全參與到日常工作中,因此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加深參與的實踐過程。
多方位地加深學生的參與程度,既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敢挑重擔的能力,也要考查學生做小事的態度。要引導學生明白,擔當大任必須先從做小事做起的道理。做“小事”“瑣事”是學生進入實踐共同體的一條必經之路。只有先做一些看似細枝末節的小事、雜事,學生才可能獲得了“合法的”成員資格。情景學習理論強調的“實踐共同體”是建立在實踐活動基礎上的學習體,其存在形式是多樣的,它可以是一個結構化的正式組織,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甚至無形的。
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訓練目的和要求,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日常訓練水平及實際工作中的任務要求,采用多樣化的形式擴大學生的參與度。例如由學生自由組合,產生任務小組,自己分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欲望和熱情。單項訓練科目相對簡單,可以由學生參與組織和實施單科模擬訓練科目。訓練方式主要是不斷地重復相似、相同的案情,讓學員按照規范要求完成訓練科目的內容。通過學生自主地進行某一基本技能的反復訓練,讓學生達到一種“動力定型”的效果,從而掌握基本技能。
在綜合性的教學訓練活動中,教師也要同學生密切合作,強化紅藍對抗意識,在訓練中,雙方進行信息對抗、智力對抗、技術對抗和身體素質對抗等。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雙方按照案件的發展線索組織對抗,圍繞案情特點、情報搜集、現場勘查等進行指揮和運用謀略。由于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紅藍對抗經常會出現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勢態,也可能對抗態勢出現僵局。此時,教師應因勢利導,圍繞對抗案情變化的瞬時性、情報信息的復雜性等問題的重、難點,調控雙方對抗態勢,為紅藍雙方提供復雜多變的對抗條件,使紅藍雙方通過各自的努力,爭取主動,解脫僵局,從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 建設和完善真情實境的訓練環境
情境學習理論所指的情境是真實自然的情境。作為高等院校,功能齊備、信息化程度高的訓練場館,是不可缺少的硬件辦學資源。如果沒有訓練場地,缺少真實感,一些實際工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就很難暴露,學生在認知上就缺乏沖擊力和震撼力,印象不深。場地、器材形式多樣,各有作用。在當前互聯網時代,學院的訓練信息技術系統應能及時同實際部門對接,如監控系統,情報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便于學生學習和訓練。要科學調配訓練保障資源,進一步提高訓練的綜合保障效益,不斷提高的信息化運用水平,逐步建立現代電子訓練系統,采用仿真情景、電子模擬、電子對抗等教學訓練手段,使教學訓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四) 不斷創新,及時調整充實教學內容
隨著社會環境不斷變化,教學內容和標準不能一成不變,要隨著形勢的發展而變化。模擬場景、案例庫等要及時更新充實。既要有經典案例,還要有近期發生的新鮮案例。教學既要反映實際部門工作的成功實踐,還要進行前瞻性地探索。要密切關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汲取近年科研創新成果。增加教學信息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Brown,J. S.,Collins,A.,& Duguid,P. Situated Cognition and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1),
32-42.
[2]陳向明.從“合法的邊緣性參與”看初學者的學習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3- 4.
作者簡介:鄭永紅,湖北省武漢市湖北警官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