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在育人實踐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是有空間的、很必要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職教育中有良好動能,可以期待。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在文化育人的過程中講究梯度,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經驗。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職教育;融入
隨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稱《意見》)發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迎來了歷史性的復興機遇,舉國上下都在思考和實踐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因此,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被肯定、作用被認知已經無需多論。現在擺在人們面前的問題是:優秀傳統文化怎樣去傳承發展才更有質量、更有效果、更符合家國天下和社會公民的需要,真正發揮其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高職院校怎么辦?顯然應該順勢而為,在培養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過程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以不負自己的職責和歷史使命。因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的必然要求。
一、 高職院校育人實踐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空間分析
經常有人認為,高職教育就是技能與技術的教育,其他事情可做可不做。文化這東西過于寬泛和宏大,花再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很難短期出成效,在激烈競爭的高職教育市場沒有什么空間可談。還有些同志老覺得做文化、做素養是多出來的事,吃力不討好,所以“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放放、忙起來扔掉”。這兩種觀點顯然都是偏頗的,但也確實在高職教育中具有相當影響力,當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教育的障礙主要也來自于此。不破除這兩大障礙,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只能自生自滅,很難得到真正的鼓勵和弘揚。
單純技術教育的觀點之所以錯誤,是放棄了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忽視了技術以外的技能和素養對于職業成長和人生出彩的意義和價值,消極對待文化育人、忽視文化在育人過程中的根本作用。當然也是育人者自身對文化育人能力的不自信造成的。事實上,大到國家之間,小到企事業單位之間和個人之間,競爭的最終因素其實就是文化。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大自信中,最終都是要歸結到文化自信。文化育人之所以難和軟,一定程度上確實有文化在外延上的寬泛和不能像技術那樣方便考核所致。但從積極的方面看,正因為文化的無處不在,恰恰給教育創造了可以時時處處開展文化育人的便利,與技術教育通常需要專業條件相比,反而有明顯優勢,盡管可能對受教育者刺激的強度未必始終和技術教育的強度一樣。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認為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應有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生活的需要。這確實是非常科學地界定了生活和教育的關系。優秀傳統文化要在高職教育中有效融入,此教育理論之深入人心是成功的基礎。
傳統文化在現有高職育人環境和過程中客觀存在。高職院校的建筑、園林、課程、教學、活動、生活……哪一處可以完全脫離傳統文化?即使是最時新的技術教學過程中,也至少有尊師愛生這傳統文化的存在。既然有存在,就必有其合理性。如果我們適當地規劃設計和集中強化,讓優秀傳統文化因子滲透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自然是給高職育人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人的素養要靠養成而非教成。養成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給受教育者創設情境和氛圍,讓其無意間自動吸收。這就很大程度上是要靠“無縫對接”“水乳交融”“無聲浸潤”。當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實踐考核等都適度充盈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因素,則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和弘揚就具備了練好的條件。
當然,要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成功融入并取得積極成效,不能忽視高職學生的接受空間問題。應當承認,當前西方文化大肆入侵、西方生活方式受到追捧的情況客觀存在,但能不能說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學生中完全不被接受呢?顯然不是。調查表明,中國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不理想,其實不在于優秀傳統文化本身,而在于不科學、不夠量的優秀傳統文化推介與宣傳。高職生處于人生的叛逆期,確實有反傳統的一面,但西方青年又何曾不處于人生的叛逆期,有反傳統的一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人們對于本民族文化特別是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是同步增進的,高職生亦然。他們普遍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日益接受優秀傳統文化,只是需要時間來加深自己的中國印記而已,因此在高職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急功近利而已。
二、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教育的動能分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盡管經受過“文革”這樣的大破壞,也承受著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但依然存在于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國人的血脈中也依然存有其基因。前些年保護和傳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努力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她的生命力。這是我們今天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的基礎條件和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全體國人甚至海外華人華僑的人心所向;國力提升和國運昌榮導致大國心態在年輕人群體中開始形成,文化自信已經是一種日益強烈的現實需要;各種相關文件、宣傳、活動、實踐已經營造了比較良好的氛圍……這些顯然都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教育時的有利條件。
物體因運動而具有能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教育也是如此。由于人們通常對許多優秀傳統文化是日用而不自知,在一些高職教育者眼里,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就成了“多出來的事”,顯然屬于誤解。越是被應用,優秀傳統文化就越鮮活,其在高職生上產生的成果也就越飽滿、越堅實和鮮活。借助這一基本原理,可以期待,當優秀傳統文化經過適當的梳理和包裝,采用高職生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去融入教育實踐,成效定能產生。這種融在實踐中(含課堂內外)的傳承與弘揚一旦成為高職教育者的自覺行為,和高職生的內在需求相結合,加上企業的參與,其共振的力度、幅度和頻率將明顯改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教育到一定廣度和深度,潛移默化自動產生。雖然這種廣度和深度的具體尺寸目前還很難量化檢測,但應與不同院校的區域背景、專業背景、辦學追求和特色一起衡量自在情理之中。endprint
長久堅持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的融入,還將產生一個行為上的慣性。累積、優化、傳遞的作用不但可以提升高職生的綜合素質,而且會輻射到高職生職場表現乃至整個人生過程,甚至傳導到更多的人群中。一旦融入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高職院校的辦學稟賦、人才培養方案的內容,在社會大眾中有了廣泛的認知和理解,優秀傳統文化還會對學校的形象、在校生的狀態、畢業生的規格形成暈染和提質作用。
三、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傳統文化融入育人實踐的經驗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化育人非常突出梯度,所以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過程時就以這種梯度為路徑,大膽創新、積極實踐,形成了一系列經驗。
(一) “融”“善”為核,整體設計。
“融”和“善”是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文化的核心理念,其本身就是來自傳統文化。這兩大理念統領了整個學校文化育人的實踐。在“融體善本”的思路下,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掛帥,定方案、搞建設。學校還有專門的文化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具體研究指導文化建設規劃和重大項目建設與評估。學校非常強調文化梯度育人,通過搭設梯度和層次,把傳統文化融入到三個階梯和三個三層次當中,而且經過整體設計。以校園環境建設為例,整體結構布局奉行傳統美學規則,以和諧為美,東西中軸對稱,符合杭州的秀美風格和錢塘江江濱濕地水草豐茂的特點,講究多樣統一、對立統一和整體和諧。由于校園建成的時間跨度較長,建筑色調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色調上追求基本一致,多而不雜。不同樓宇按照自己的功能與專業特點演繹“融”與“善”的環境文化。由于學校有著名的校企共同體辦學體制機制,因此分院樓宇環境在融入傳統文化時還有校企共同體特色;建筑立面等“融”“善”可尋;校內路名縱向“融”為首、橫向“善”為先;“融池”“善湖”“融石”“善石”,以“融”為主題的園藝小品和雕塑等散落于校園各處,美化校園的同時也貫徹著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理念。大學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區域文化、制度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傳統文化元素流布到校園各個角落和育人的各個環節、細節。
(二) 以研提質,有機滲透。
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育人實踐不是信口開河的隨意之舉,而是有認真的研究,以期人才培養質量由此提升。學校專門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與西泠印社合作,選拔學生傳承甚至教師向非遺傳承人拜師學藝。學校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許多教師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自覺融入傳統文化內容,形式多樣。教學研究時,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問題是一大主題。所有課程均在考核時劃出不少于20分的比重衡量學生在該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素養表現,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突出的學生得到鼓勵。廣大教師各出奇招,運用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教學、管理課堂。比如傳統文化中的“連坐法”就被有的老師用來組織分組學習,生活中常見的傳統文化內容被搬到教學里來,與授課內容緊密相關,適當的點撥后產生積極效果。手段以研究為基礎,真正使傳統文化有機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動機、效果統一得較好。
(三) 營造氛圍,滾動推進。
學校高度重視環境建設、制度建設和精神建設這三個梯度載體。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時注重氛圍的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籠罩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之中,從而使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身上注入、成活、鞏固。《弟子規》《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古代為人處事的優秀規則在學生中傳播,并通過講座、行為考核滲透等方式促進鞏固認知。比如大力提倡和鼓勵晨讀行為,運用APP技術手段推進晨跑制度,學生懶散狀況大大改觀,身體素質明顯改觀,學生接受2017年浙江省大學生體制測試,進步速度很快。兼采儒法兩家思想的規章制度滾動建設、嚴格執行。巧用“教化”和“刑罰”,校園秩序和育人效果明顯提質。校標、校訓、校歌充滿傳統文化的元素;校風、教風、學風、黨員形象、教師形象等建設強調突出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育人實踐不是機械的、食古不化的,而是和當前生活和技術條件結合,尋求有創新的傳承。
(四) 聯動增效,機制保障
考慮到傳統文化部分的廣泛性和傳承的特殊要求,學校非常重視多方聯動。校企聯動、家校聯動、校校聯動、區校聯動、多部門聯動有一整套機制保障。依托校企共同體,學校教師和企業技師協同融入傳統文化,不但使傳統文化在育人過程中頻頻出現、數量可觀,而且使學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更確信優秀傳統文化在職場的適用性和有效性。“翻轉課堂”更是大大提高學生踐行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家庭和區域的參與使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更多了一些生活化和特色化的內容。多部門的一致和與兄弟院校的一致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在信息、感覺和態度上的協調。如融入墨子“尚賢”、“尚同”文化時,除了課堂內外的直接講解,學校還設計有大量學生選優、推優、評優、獎優、助優的辦法,課外還有辯各種形式的思考、交流、實踐活動。融入“仁愛”“兼愛”文化,多用幫扶舉措、勤工儉學、愛心傳遞、志愿者行動、“護犢資金”、個性化學分、社團活動等形式,廣泛、深入地作為一個大主題每年堅持。互助友愛的案例舉不勝舉,學校還專門組織班子、出版系列叢書,推動文化梯度育人。
(五) 細、小、漸、實,立體養成
杭職院重視通過創造各種條件激發學生能動性,不斷使學生在吸收優秀傳統文化上能夠全方位漸進。弱化貼標簽、灌理論等見效不佳的辦法,注重發揮學生行動力較強的優勢,把傳統文化融在師生行動中,并以此作為養成傳統文化素養的主線。所謂細,是融入的角度和切口細微,努力發現和使用不起眼的細節;所謂小,是不求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單體容量規格,只要有用,再小也是可以的;所謂漸,是強調循序漸進,不強求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時要一步到位、一次成功;所謂實,就是尊重對象的特殊性,追求實質性融入。學校從職業價值觀開始,漸進式務實推進包括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學生職業素養積累,六個學期均有不同的養成任務,引導學生在行動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逐步建立起鞏固的職業價值觀和豐厚的職業素養。在行動中具體了解學生、在工作過程中激發興趣、對癥下藥,使融入的傳統文化發揮更大作用,從而虛功實做、落地生根、增強實效。
參考文獻:
[1]趙景欣,彭耀光,張文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06):23-28.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J].鄉村教師,1930-03(9)//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G].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
[3]汪吾金.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養成教育模式創新與實踐探索——以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6(07):5-7.
作者簡介:汪吾金,教授,浙江省杭州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