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馬雙+孫貝貝
摘 要:近年來,文化傳承在高校中的地位也日益凸顯。因此,深入研究大學文化傳承的主要內容及傳承渠道,論證學生干部在校內校外起到的文化傳承作用,進一步探究加強學生干部培養的方式方法已成為重要課題。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潮涌動,夾雜大量的外來文化,使意識形態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做好文化傳承意義重大,高校在文化傳承中作用重大,因此如何摸準時代脈搏,抓住大學生靈魂群體——學生干部,施加正面影響,傳承正能量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傳承;創新;思想文化
一、高校文化傳承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一)文化傳承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
人類社會通過教育將創造的文化遺產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并在文化傳承過程中不斷進行文化創新。高校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園地,也是傳承和創新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外教育發展的歷史表明,高等教育在傳承人類文化、建設先進文化和推進文化創新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講話指出:“教育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中擔負著立德樹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各項重要職責。在實現教育夢的過程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校園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是一所大學的靈魂,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標、功能定位及走向,對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如何適應大學文化建設要求,發揮文化傳承、評價、選擇與創新作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成為學界的重要課題。
(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以及思想和文化創新的最主要發祥地,高等教育是文化本身創新與發展的最重要過程之一,文化傳承是其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中國高等教育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已使大部分青年人都有機會進入大學,并經過高校而步入社會,先進文化正在通過他們向社會廣泛傳播。將文化的傳承創新列入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不僅可以豐富高等教育思想,也有利于中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要發揮好這一重要功能,既需要制度的約束,更需要文化的引導和規范。高校一定要對大學文化建設加以高度重視,并采取行動促進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開發出先進的科研成果回饋社會,最終擔當起引領社會思想發展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責任。
(三)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意義
作為上層建筑層面的產物,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對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知識傳播的重要基地,大學不僅是人才薈萃的場所,也是各種文化和思想交融、各種信息交流和匯集的地方。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校園文化通常都是先進文化的主要源頭。因此,作為先進文化的發源地和思想庫,高校對傳播先進思想、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肩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和特殊作用。只有在校園文化上的不斷傳承和創新,才能保證一個大學的歷史得以延續和發展。創新必須以傳承為基礎,而傳承的目的和推動力是創新。高等學校肩負著創新的使命,必須在學校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直面新問題和新挑戰。作為新知識和新信息的發源地和集散地,大學應該以批判的態度和對新事物的探索精神,發展出新思想和新觀點,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潮流,凸顯出一個大學校園文化所應具有的蓬勃生命力。
(四)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
在中國近代大變局的歷史背景下,當時高校主要任務職責是向西方學習、力圖適應國際需求,是救國圖存的產物。但是在現階段要實現大國崛起、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和中國現代化等宏偉目標,則都離不開高校的作用。因此,我國高校的基本文化功能也伴隨著近代歷史的不同時期特點而發展變化,從初期的放眼世界、救亡圖存到今天的培養綜合人才、服務社會發展,高校的基本文化功能一直在適應社會現實需求、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積極作用。因此,清醒地認識與總結現階段我國高校的基本文化功能,有助于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特點,有助于更好地發揮我國高校基本文化功能的積極作用。概括地講,我國高校的基本文化功能有五種:文化傳承、文化研究、文化傳播、文化引領與文化創新。這五種功能相互依存,循序漸進,協調統一。
二、學生干部在大學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一)學生干部是大學精神的主要接觸者和參與者
學生干部在校期間大多數專業成績優異,具有科學精神。專業學習是學生干部考核的主要指標之一,學生干部多數能夠做到認真聽講,主動探索,成績優異,更好地傳承學科精髓,感染了大學的文化底蘊;學生干部是承擔了大學學生工作的組織人員,大學學生干部是聯系老師和學生的橋梁,是輔導員老師的得力助手,較多地參與學生活動的組織工作,使廣大學生干部耳聞目染、潛移默化地接受大學精神,成為大學文化傳承中重要成員。
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的深層體現,反映出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的辦學理念。《周易》中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指出了文化含有的教育和教化功能。大學的第一社會責任是教育,高校通過人才培養來促進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和文化軟實力建設,它既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發展的成果。在大學這一特定精神環境和物質文化氛圍中生活的個人,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心理活動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不知不覺地對這種文化價值產生認同,從而實現精神和心靈的熏陶,以及思想的塑造。大學生學生干部積極參與和較多接觸使其成為文化的主要接觸者和接受者。
(二)學生干部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繼承者和踐行者
學生干部大多數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容易接受新事物,自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因此能較多地領會到文化的精髓和內涵,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繼承者和踐行者。大學生的思想品行會深深受到校園文化的陶冶,而校園環境就像是一位無聲的“演說家”,身在其中的大學生會注意到它,不知不覺受到熏陶和影響。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熏陶,可以培養大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并可以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形成自我約束,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審美標準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學生干部的自覺性和創新性使其成為文化的主要繼承者和踐行者。endprint
(三)高校學生干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和發揚者
學生干部為思想進步、表達能力強、影響力大的群體,就業后的發展多數較好。據調查,大學學生干部畢業十年,80%以上走上不同的領導崗位,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起到的作用要遠遠高于一般學生群體。大學在發起和發展新文化運動過程中,既創造了先進的文化思想,又創造了高層次的科技文化精神。大學文化具有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獨有氣質,能夠在文化的孕育過程中,淵源不斷地提出新思想、新觀點和新學說,為人類社會提供精神食糧,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三、學生干部文化自覺的培養在高校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干部作為高校校園先進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應具備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養大學生學生干部文化自覺已成為高校文化傳承和工作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干部文化自覺的實現,可從大學生本身出發去培養與踐行。
(一)培養大學生干部對中國文化的自覺認知
文化自覺是人的文化思維產生和更新的內在力。文化思維是一種高級認識活動,文化自覺為人的文化思維提供了最初的素材,并深深影響著文化思維活動。文化自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利用人腦中已經掌握的文化知識,通過關聯想象、聚類分析、直覺靈感、發散思考等方式,發現尚未知曉的或者尚未出現的領域,推動新文化的產生,進而實現文化內容的更新。文化向生產力的轉化,關鍵在于運用文化的能力,而非簡單類似機器代碼的文化單元集合。
(二)培養學生干部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信意識的培養對象不是部分或者局部人,而是整個民族。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已經形成,這就為文化自信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世界形勢瞬息萬變,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充斥在高校的每個角落,要求我們以更加理性、科學的態度去審視、去研判。面對當前新的形勢,高校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既要正確看待自己的先進文化,并將自己的先進文化進行宣揚和推廣,也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兼容并蓄。
(三)培養學生干部對外來文化的鑒別力
培養大學生學生干部對外來文化的鑒別能力,才能真正處理民族、國家及黨內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在信息時代,大學生接觸外來文化的機會更多。大學生學生干部作為文化主體,在多元化的外來文化中,需要具備有效甄別和判斷各種外來文化的能力,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吸收外國文化中適合本民族、國家及黨內文化的有益成果,真正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保持本民族、國家及黨內文化的主體,不斷實現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創新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國民.簡論高校校園文化創新的現實意義[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372-375.
[2]劉獻君.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育人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1(18):14-16.
[3]李石,師桂芳,韓立新.關于大學文化傳承創新與育人的思考——基于高等農業院校的視角[J].高等農業教育,2016(3):35-38.
[4]徐顯明.文化傳承創新:大學第四大功能的確立[J].中國高等教育,2011(10):10-11.
[5]龐海芍,單敏.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三思[J].大學素質教育研究會會暨高層論壇,2012,33(5):17-21.
[6]徐進功.高等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地位與作用[J].高校理論戰線,2012(1):72-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