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江 黃文萍 王瑩
摘 要: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孵化地,作為“供給側”產業技術工人的輸出大戶,不僅要與經濟轉型升級緊密接軌,更要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輸送創新型人才。本文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例,通過深入分析高職院校創客空間運行現狀,凝練服飾類創客項目的主要形式,結合高職服裝專業“雙創”人才培養需求,探索高職院校創客空間構建的創新模式。
關鍵詞:創客空間;建設模式;高職服裝教育;推廣與銷售;工藝制作
2015年是中國的創客元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后考察了深圳柴火創客空間、中關村創業大街3W咖啡屋,與創客們深入交流,鼓勵他們的創新創業夢想。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順應網絡時代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構建面向人人的‘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臺,對于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各類青年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帶動擴大就業,打造經濟發展新的‘發動機,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可見,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前高職院校的當務之急和必然趨勢,這不僅僅是高職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
一、高職院校創客空間運行現狀分析
(一)創客項目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目前在國家相繼出臺的政策引領下,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高漲,然而總體創業成功率卻很低。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以下三個原因造成了創客項目質量偏低,進而影響了項目最終的實施效果。一是創客項目選題與學生切身關聯性不足,無法引起團隊共鳴、激發創意熱情;二是創客項目指導教師大多沒有創業經歷,對學生的指導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創客項目跨界融合廣度不夠,不能充分體現各學科知識的交叉應用而有失偏頗。
(二)創客項目融資機制有待進一步創新
創業融資是能否成功創業的關鍵,目前由于專門設立創業扶持基金的院校還比較少,企業風險投資基金引入校園的運行機制還未健全等條件限制,創客空間對大學生資金支持明顯不足。
(三)創客項目資源整合有待進一步完善
企業是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要資源,虛擬社區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創客項目時空拓展的最佳載體。然而,目前創客空間的校企合作形式多局限于在專業建設、實踐實訓、科研等方面合作,在創業領域的合作還較少涉及。同時,創客項目創造作品的市場化進程與虛擬社區的融合度還停留在表層狀態。
二、高職服飾類創客項目的主要形式
創客教育是指以培養學習者創新、創業所需知識、能力、視野以及意志品質方面的教育行為。高職院校各專業實施創客教育的方式不盡相同,服飾類創客空間通常以跨界學習的理念培育多元素交叉、跨專業融合的創客項目,常見的有以下四種形式:
(一)定制服裝
定制服裝以其創意、個性化等特點逐步從邊緣化走向大眾,從藝術品的象牙塔走向街頭,成為當代時尚生活的組成部分[1]。隨著人們對于個人服飾獨有性需求的激增,服裝定制這種商業模式受關注度日益提升,不僅是解決傳統服裝工業化弊端的一劑良藥,還是備受高職院校服飾類創客們青睞的首選模式。
(二)原創配飾
隨著DIY理念與實踐在全球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于選擇各種新穎的服飾配件以凸顯個性著裝。服飾類創客空間結合DIY理念,將扎染、刺繡、編結、鉤針等傳統手工技藝融入原創配飾產品設計當中,通過線上、線下的論壇分享創造過程,利用網絡平臺實現產品的推廣與銷售。
(三)形象設計
高職院校創客空間由創客、創業導師、校企合作單位等機構組成,是多種創新要素聚合而成的復合型創新空間。形象設計創客項目充分體現了各種創新主體相互交流、學習,聚集共性創業智慧的成果。該類項目通常由服裝設計專業、廣告專業、模特表演專業等創客團隊組成,面向校內外開展個人形象設計、寫真拍攝、婚慶影像制作等服務。
(四)自創品牌
創客空間的學習是一種深度學習的方式。所謂深度學習是一種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宗旨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建立新、舊知識的有機聯系,并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2]。服飾類創客空間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校內外創業導師多方協作,促成學生將創意轉變為切實的產品,以原創品牌的形式在淘寶、微店、微商城等網絡平臺銷售,實現學生創新成果的品牌化和商品化。
三、高職院校服飾類創客空間建設實踐
高職院校創客空間要獲得長足的發展,需要有完善相關的運行機制、管理方案,從空間、硬件、管理、體制、運行上保障創客空間的建設和發展。
(一)服飾類創客空間簡介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是廣東省第三批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立項建設單位,學院依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圍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不斷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學院牽頭成立了東莞市職業教育“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指導委員會及5個職教聯盟。學院服飾類創客空間依托東莞市紡織服裝職教聯盟的優勢地位,結合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聯合電商企業、品牌企業、行業協會等資源,創設涵括定制服裝、形象設計、原創配飾、自創品牌等項目在內的服飾類創客空間,為東莞及周邊地區提供個性化和富有創意的產品設計增值服務。
(二)服飾類創客項目遴選
學院積極關注產業的發展前景,基于緊跟當代新技術應用前沿動態的考量,構建服飾類創客空間,優化創客項目的遴選程序,入圍的服飾類創客項目主要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切身性,創客項目的主題與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相關,并與創客團隊的興趣相關,能夠充分調動積極性,使其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時間進行創新實踐。同時,項目設計定位多以高校在校生、職場新人等群體作為目標客戶,大部分創意靈感來源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于產品的需求。
二是綜合性,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充分體現服飾類項目技藝交融和藝術類學科知識交叉的特點。以創客項目為紐帶,促使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經驗解決實際問題。endprint
三是產出性,創客項目以激發學生高階思維、發揮創新潛能為原則。由于服飾類創新作品的可制造性優于其他類別產品,因此創客項目多以可產出性作為評價基準,并通過網絡平臺提升項目的市場化程度。
四是實效性,服飾類產品凸顯時尚流行趨勢,是行業前沿技術、獨特創意思維和先進管理理念相融合的產物,服飾類創客項目多能符合服裝產業這一時尚特性。互聯網技術拓展了創客空間的外延,形成一個網絡化開放性、智能化的學習組織。不僅保障了服飾類創客項目時效性,還促進了創新成果的市場化進程。
(三)服飾類創客項目實踐
學院服飾類創客空間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為宗旨,結合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階段定期設計一些創新項目,鼓勵學生以團隊小組協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和創造。以項目對接某一類產品,構建形式豐富的服飾類創客項目系列,具體實踐模式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聯合技術類、制造類企業開展定制服裝項目。項目初創期以園區內幾所高校定期舉辦的迎新晚會、新年音樂會、畢業晚會和社團換屆活動等為切入點,開展演出服、團體服裝和禮服定制服務。該類項目通常由創客團隊負責業務宣傳、產品設計并提供上門量體等服務,充分對接客戶需求。技術類企業為禮服版型設計與制作提供技術支持,制造類企業在樣衣工藝制作、面輔料選購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審核。
二是跨專業合作開展形象設計項目。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他們對空洞的說教和枯燥的理論不感興趣,而對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較感興趣; 對概念、原理等陳述性知識缺乏興趣,而對涉及經驗、策略等過程性知識的掌握能力很強[3]。針對于此,我們引導廣告專業、服裝專業和院模特隊三類學生團隊組建形象設計創客項目團隊,為他們提供相關專業課程的活動載體,在創客導師的指導下提升創新實踐能力。
三是以賽助創開展原創配飾項目。服飾類創客空間通過鼓勵創客團隊參加服飾創意設計、創新創業、科技競賽等各類型賽事,以賽助創,提高其創造發明的積極性,進而推進創客空間向縱深發展。項目團隊將服裝虛擬仿真技術與傳統手工技藝相融合創作的服裝多功能工具收納包、非遺客家傳統婚慶服飾品等,先后受到省級創新創業創效大賽和非遺原創服飾設計作品收藏及展演等表彰。
四是依托互聯網開展自創品牌項目。互聯網為服飾類創客們構建了資源整合、學習交流和產品市場化的有利平臺,虛擬空間超越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創客團隊使用學院購買的蝶訊網客戶端資源獲取最新的服裝流行資訊,通過職教聯盟合作電商企業取得自創品牌目標群體網絡消費的第一手數據,利用公共平臺、微信圈等虛擬社區推廣原創服裝、實現創意思維的產品轉化。該項目參照企業工作室運行機制,讓學生體驗具有市場經濟價值創新產品的研發過程。
四、結語
高職院校創客空間構建應以喚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鍛煉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塑造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面向廣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創新創業服務[4]。本文只是初步提出了服飾類創客空間運行機制構建思考,當然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以期不斷提升服飾類創客空間運行水平,更好發揮其在高職院校學生服飾類創新創業過程的重要支撐功能。
參考文獻:
[1]黃兆信,趙國靖,唐聞捷.眾創時代高校創業教育的轉型發展[J].教育研究,2015(7):34.
[2]張治勇,李國慶.學習性評價:深度學習的有效路[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3(1):31-37.
[3]張梓英.整合校內實訓資源創建高職院校創客空間[J].繼續教育研究,2016(10):69-71.
[4]趙恒.職教新常態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問題、成因及改革路向[J].教育與職業,201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