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文章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類課題項目,“對比教學法”在《美術史論》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的子課題,項目編號:16SB0195。
摘 要:從色相、色度、色性三個方面解讀張愛玲文學語言,并進一步對繪畫中色彩元素的情感象征進行實例分析,探索其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挖掘張愛玲體現在文學作品中敏銳的色彩感覺和分辨能力,再現美術與文學跨學科交融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繪畫中的色彩元素;張愛玲;文學語言;美術與文學的比較
作者簡介:劉憲春,1973年3月生,女,漢族,山東省陽谷縣人,宜賓學院講師,文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3-0-02
在繪畫中,色彩描繪是一種表現手段,借助畫筆和顏料;在文學作品中,色彩描繪是一種意象表達,借助文字及通感。張愛玲以她獨特的敘述方式,用她敏銳的色彩感覺和分辨能力,用她筆下的色彩借助意象,展現給讀者以新的視覺美感。
一、從色彩的色相、色度、色性三個方面解讀張愛玲文學語言
色相指色彩的種類和名稱,自然界中的色彩的種類很多,張愛玲的小說中出現最多的色相有黑、白、藍、紅、金、銀、綠、紫等。除了無彩色黑與白,原色紅、黃、藍,間色橙、綠、紫等,最能表現張愛玲畫家素質的還是那些有各種色彩傾向的復合色。
色度指色彩的亮度或明度,她很注意色度差異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比如同屬于綠色的這組色彩中(粉綠——石綠——明油綠——翠綠——蒼綠——銹綠——霉綠——黛綠),色度上一個比一個暗,張愛玲恰如其分地選擇這些色彩語匯,把它修飾在她所描繪的對象上,讀來讓人感覺落筆精微,處處生彩。除了色彩本身色度差異外,張愛玲還運用了色度對比,比如“濃藍的海與白色的船”“雪白的臉上,淡綠的鬼陰陰的大眼睛”,白色比藍色、綠色亮,一亮一暗給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醬黃大水缸上面描出淡黃龍”同是黃色系列,醬黃深,淡黃淺,對比起來色度上的差異讓人感覺和諧而又有韻律,此類例子不勝枚舉。
色性指的是色彩的冷暖屬性,繪畫中的色彩冷暖并不是說色彩間真的有什么溫度上的差別,而是指不同的顏色給我們帶來不同冷暖的一種心理感覺,冷暖關系在感覺比較中才能確定,張愛玲運用這種繪畫中的要素,色彩冷暖對比更好地來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比如“黃色的燈光落在青磚地上”,[1]黃是暖色,青是冷色。“紅的鮮紅,黑的墨黑,眼圈上抹著藍色的油膏”,紅是暖色,藍是冷色,一暖一冷集中在一張臉上,看上去觸目驚心。“紅的、橘紅的、粉紅的、倒映在綠油油的海水里”,紅是暖色,綠是冷色,冷中竄暖,確實是“刺激性的犯沖的色素。”
張愛玲巧妙利用了色彩元素的情感性審美特質,把這些象征性的具有豐富情感色彩的顏色觀念帶進了自己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語言獲得了新的生命。
二、繪畫中的色彩元素在張愛玲文學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一)繪畫中的色彩元素在對環境描寫中的運用——闡示人物心理活動,烘托故事主題思想
自然界由于光產生色的變化無窮無盡,給人的感受也因人而異,張愛玲準確生動地表述這稍縱即逝的色彩審美感受,對環境充滿色澤的描繪,從而使作品達到一個潛移默化的境界,給讀者以美的享受的同時,感悟作品內涵。
《陳香屑 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為想讀書,被迫投靠給以勾引男人為能事的姑媽,張愛玲對薇龍第一次來到姑媽家所見花園景色的描寫中,以原色紅、藍大筆渲染“漫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杜鵑花外面,就是那濃藍的海,海里泊著白色的大船。”又用白色與紅、藍作強烈的對比,對照出不調和的地方背景、時代氣氛,側面烘托了未出場的梁太太與現代社會的種種不協調,而薇龍對前途的未卜,心中的忐忑,已被灼灼的紅色燃燒起來。薇龍見過梁太太后,在客廳里對環境有這樣一段觀察描寫:“寶藍瓷盤里一棵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蒼綠的厚葉子,四下里探著頭,像一窠青蛇,那枝頭的一捻紅,便像吐出的蛇信子……”這段描寫薇龍自甘墮落為姑媽和浪子喬琪手中的工具,成為金錢的奴隸埋下了伏筆,她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也做不了周圍環境的主人,如青蛇的厚葉子的蒼綠,如蛇信的枝頭的一捻紅,把紅和綠兩種對比色與蛇聯系起來,色彩與意象的結合,讓人在想象的空間里不寒而栗,暗示出原本自信、單純并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將要被“那巍巍的白房子,蓋著綠色琉璃瓦,很有點像古代皇陵”的陰森世界所吞噬的危險。
《傾城之戀》中的男女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蘇是兩個舊家庭的棄兒,茫然中抓住了對方,范柳原為了彌補內心的空虛,把戀愛當作調節劑,而白流蘇為了擺脫困境,迫切要把最后的資本三十歲的青春進行交易,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白流蘇到香港來見范柳原,張愛玲用白流蘇的眼睛對香港碼頭的環境色彩進行精彩描述,用竄上落下廝殺異常熱鬧的色素映襯白流蘇真真假假,惶惑的心情,“在這矛盾里顯得如此和諧,又在和諧統一中顯得刺目的犯沖!”
(二)繪畫中的色彩元素在對人物衣飾描寫中的運用——表現人物性格
《陳香屑 第一爐香》中梁太太以黑色的草帽、綠色的面網、綠色的寶石蜘蛛的衣飾出場,一亮一暗,像淚珠,像青痣的描述把梁太太的精明,陰險,帶著悲劇色彩的一個徹底的物質主義者刻畫得栩栩如生。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對煙鸝的著裝描述用的是“籠統的白”,它首先給我們一個字面的基本色彩“白”,然后才是第二層隱喻義,這其中包含上一部分論述的色彩的情感象征,“籠統的白”給讀者展現出一個軟弱、安靜而又乏味的婦女形象。
《色戒》中,張愛玲用“黑色的呢斗篷”和沉重的“金色”的鏈條做對比來描寫其中兩個打麻將的太太,輕松地刻畫出兩個俗氣而無聊的小市民形象。
《十八春》中對曼璐有這樣一段描寫:“頭發亂蓬蓬的還沒有疏過,臉上卻已經是全部舞臺化妝,紅的鮮紅,黑的墨黑,眼圈上抹著藍色的油膏,遠看固然是美麗的,近看覺得面目猙獰。”讀過這段文字,濃妝艷抹的一個舞女形象躍然紙上,色彩的堆砌在曼璐臉上已經不是美的象征,無法遮蓋的風塵,在紅的、黑的、藍的臉上顯得更加突出。張愛玲用毫不留情的筆觸把一個不得已作了暗娼的弱女子人性深處惡的膨脹側面展示出來。endprint
(三)繪畫中的色彩元素在對物象固有色、環境色的描寫中的運用——營造意境,烘托氛圍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把物體在正常日光下呈現的顏色叫固有色,環境色是物體周圍環境對固有色的影響。張愛玲借鑒了色彩學中的這種原理對物象固有色與環境色進行詩意描繪,創造出一個詩人馳騁想象,回味無窮的藝術境界。
《陳香屑 第二炷香》中的女主人公愫細把正常的夫妻生活視為禽獸行為,導致了男主人公羅杰在恐怖中了結了自己的一生,又是一個啼笑皆非的悲慘故事,但張愛玲人不忘記在悲慘故事里營造美的意境,“裹著銀白的紗,云里霧里,向他走過來了。走過玫瑰色的窗子,她變成了玫瑰色;走過藍色的窗子,她變成了藍色;走過金黃色的窗子,她和她的頭發燃燒起來……”張愛玲運用環境色對人物的影響,完成了羅杰眼中新娘子美麗的形象,玫瑰色、藍色反射到她的紗裙上,金黃色反射到他的頭發上,描繪出一幅神秘而迷人的畫面,這個畫面充滿了羅杰對婚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新娘子夢般的幻想,同時和婚后幻想的破滅如噩夢般的生活產生對比。
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對嬌蕊有這樣一段描寫:“她穿著一件曳地的長袍,是最鮮辣的潮濕的綠色,沾著什么都染綠了。她略略移動一步,仿佛她剛才所占有的空氣上便留著一個綠跡子。”像水彩畫的滲透效果,張愛玲把衣服的固有色與周圍的環境色融會交織在一起,這種似乎能隨時變換的用色方式,展現給人們新穎而特別的審美感受。
(四)繪畫中的色彩元素在對人、景、物描寫中的運用——對故事情節的展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金鎖記》中幾個片斷為例。
故事一開始便以白色的蒼涼罩住了全篇人物,暗示了悲劇產生的時間和背景,如一滴淚珠 、紅黃濕暈的月亮,凄涼的圓、白、大的月亮,使文章彌漫著蒼涼的氣氛,奠定了全文暗淡凄婉的筆調。
“天就快亮了……地平線上的曉色,一層綠,一層黃,又一層紅,如同切開的西瓜——是太陽要上來了。[2]”此處對曉色的描寫擔負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讓故事情節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地展開。
“鏡子里反映著的翠竹簾子和一幅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眼看時,翠竹簾子已經退了色,金綠山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空間與時間在顏色渲染下淡下去又浮上來,穿越了時空隧道,連接著過去和未來,把凄涼悲慘的故事在十年后延宕開去,不落俗套地引領讀者去探索故事情節的展開。
“窗外還是那使人汗毛凜凜的反常的明月——漆黑天上一個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陽。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繡花椅桌布……月光里,她的腳沒有一點血色——青、綠、紫,冷的尸身的顏色。”曹七巧是遺老家庭的犧牲品,七巧戴著黃金枷鎖,她用黃金鎖死了自己,也鎖死了自己的至親骨肉,她的兒媳芝壽也成了黃金的陪葬品。這段文字不厭其煩地描寫芝壽置身的環境,用花花綠綠的陳設映襯芝壽痛苦而絕望的心情,反常的明月如小兒白的太陽(這里的白色滿含了殺氣),月光里芝壽的腳如尸身的顏色,無奈而凄涼的色彩描述把故事推向另一個高潮。
在同屬于廣義藝術范疇的美術與文學跨學科比較研究中,有分離有融合。體現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是沒有違和感的互通,張愛玲把繪畫中的色彩元素成功地運用到了她的語言文字中,把屬于畫家筆下的顏色變換為她文學語言描繪的一種手段,使她的行文更具藝術魅力。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感知美術和文學跨學科的交融,可以創造出一個令人馳騁想象,回味無窮的藝術境界。
注釋:
[1]此段引文均摘自《張愛玲經典作品集》同上.
[2]這一部分的引文均摘自《張愛玲經典作品集》分別見第1頁,第7頁,第329頁,第213頁.
參考文獻:
[1]張愛玲.責任編輯李剛.張愛玲經典作品集[M].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何振浩.色彩[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3]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M].版.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