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姜思元
摘 要:通俗文學經過一百多年的坎坷,從一開始的視作“逆流”,再到被人們“漠視”,再然后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被“認可”,通俗文學在歷經百年的曲折之后,終于坐實自己文學一份子的身份。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近百年來通俗文學都一定程度上不被接納,直到新的史學觀的出現,通俗文學入史的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
關鍵詞:通俗文學;入史;現代文學格局
作者簡介:潘婷(1994-),女,漢,黑龍江佳木斯人,本科,研究方向:現代文學;姜思元(1996-),女,漢,遼寧省瓦房店市人。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3-0-01
所謂通俗文學,指的是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在民間有著強大生命力的文學。與嚴肅文學、雅文學相對而言,通俗文學除了歷史上的民間文學以外,還包括現實創作的通俗化、大眾化,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以滿足一般讀者消遣娛樂為主要目的文學作品,又稱為大眾文學、俗文學。自古以來,這類文字都被許多正統學者看作是“下里巴人”,登不得大雅之堂。但“下里巴人”就是要比“陽春白雪”更有生命力,這是不能否認的,因為它有著社會最大比例人群的擁護與支持。因此中國通俗文學如果不能進入中國文學史,成為現代文學眾多種類的一項,那么中國文學史就不會完善,也不健全。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筆者在此提出自己對中國通俗文學入史與中國現代文學格局的思考和想法。
一、通俗文學入史帶來的思考
1.1通俗文學入史過程
中國現代文學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時間不是很長,最多也就100年左右時間,人們對于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認識還不完善,因此也就存在著有很多爭議的地方,其中關于通俗文學能否進入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討論一直都在持續。最早的爭議是在中國文學史建立初期,當時通俗文學史庸俗落后低級趣味的代表,通俗文學是被嚴厲批評的,很多學者都認為通俗文學的存在是錯誤的沒有意義的,因此通俗文學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不能稱之為文學的,更有學者為了改變通俗文學的低級趣味,嘗試著用正統文學的方式試著改變它。在這一時期,通俗文學作家的代表張恨水和包笑天受到文學界的集體排斥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后來人們開始重新開始審視通俗文學的立場,對其有一定的研究,認為其雖然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在娛樂群眾,作為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倒也是可行,因此此時文學界對通俗文學的態度是不管不問,對其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做法,無視其存在;再到后來,隨著新的文學史觀的出現,人們對通俗的看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關學者發現在創作觀念上,通俗文學極具名士做派:倨傲不訓,不拘小節;擁美醉酒,吟風弄月;互為唱和,眾人雅集,他們要求文學創作要“警世覺民”,但首先應具有消閑、娛樂和趣味。這樣的創作觀念同樣被新文學作家所排斥,認為這是一種“游戲”的創作觀。
1.2通俗文學入史帶來的思考
當今,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寫正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通俗文學能否入史的問題,對此大多數學者已經形成共識,即通俗文學應當入史。但是通俗文學在文學史中應有一個怎樣的史學位置,即通俗文學怎么入史,這仍然存在分歧。另一個問題是,對已入史的通俗文學作品應采取一種怎樣的批評標準,特別是在文學已走入多元共生階段之后。這兩個問題能否解決,顯然不僅僅關系到通俗文學本身的價值,它們還關乎開放性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史識及其發展,關乎到研究者的文學史觀的變革及其論述。近年來幾部新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著作已經將部分通俗文學作家及其作品收入,但這樣的著作仍然存在遺憾,它們或是選取幾位代表性的作家入史,比如張恨水、金庸等,而對其他諸多的同樣為現代文學發展作出貢獻的通俗文學作家關注甚少,這樣的做法是不利于通俗文學的發展的也不利于中國文學的健康發展。
二、有關中國現代文學格局的思考
20世紀,中國文學開啟了傳統文學的桎梏之門,并且與西方文學相互磨合。新的文學沖擊對我國傳統文學帶來的沖擊是全面性的顛覆性的,在迫切的民族救亡風潮中,激進主義文學成為主流,緊接著在20世紀中國文學走向成熟,至此形成了我國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中國文學新格局。文學視野不夠寬廣是中國文學最突出的表現,主流話語高于一切是中國文學的文化價值取向。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入史是中國現代文學數十年來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通俗文學的入史,使得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文學不僅僅有權威的官方代表作品,還有很多民間的十分有意義的文學作品,因此我們要對這個來之不易的多元化多樣性的文學格局充滿敬畏,對通俗文學的入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結語
時代在不斷更新,文學在不斷開放,正在走向21世紀的人文化境。中國文學與國家的改革政策共同步入了開放的時代,其承擔著喚醒民眾實現民族解放的啟蒙責任。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將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在文學史上寫下宏偉的篇章。 隨著通俗文學入史,中國文學形成了全新的文學格局,文學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文學引來了嶄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湯哲聲. 通俗文學入史與中國現代文學格局的思考[A].武漢大學文學院、哈佛大學東亞系、《文學評論》編輯部.武大·哈佛“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反思與重構”國際高端學術論壇論文集[C].武漢大學文學院、哈佛大學東亞系、《文學評論》編輯部:,2012:16.
[2]王瑜. 現代文學史觀及其書寫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3]范伯群. 現代通俗文學研究將改變文學史的整體格局[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26(01):2-5.
[4]周海波. 現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