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愛玲出生于書香世家,從小就氤氳在古典文化氛圍中,奠定了她扎實的文學功底。直到1943年5月經周瘦鵑之手在《紫羅蘭》上發表第一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起,便一發不可收拾,連續發表了許多帶有張愛玲特色的作品,成為當時最走紅的作家。她的作品將一種哀傷渲染到了極致,正如她喜愛的“蒼涼”“凄涼”這兩個字眼一樣,她的小說也充滿著“蒼涼”“凄涼”的感情基調。
關鍵詞:張愛玲;特色;蒼涼;基調
作者簡介:張玉紅(1992-),女,漢族,河南省安陽市人,遼寧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3-0-01
一、獨特的“蒼涼”審美
張愛玲擺脫了傳統小說大團圓式的審美理想,而帶有一些西方現代主義的色彩,尤其是存在主義那種對生命存在的虛無感、荒謬感。張愛玲在創作中表現出對飲食男女的極大興趣,執著于從對他們的通俗刻畫中完成對于人的生存狀態的揭示,而她的深刻性在于她不僅僅滿足于對形形色色男女百態的刻畫,而是將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冷漠、自私,通過婚姻關系中的兩個人以及親情的背景傳達出來,因此才更令人覺得冷酷。千百年來,文學中對于母親形象的塑造幾乎都是溫柔的,無私的,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卻讓我們看到一個喪心病狂、壓迫子女的畸形母親形象。正常的兩個相愛的人是郎情妾意,如漆似膠的,范柳原和白流蘇卻讓我們看到了各懷鬼胎、相互猜忌的異樣戀情。“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正是張愛玲這種“以悲觀主義為基本傾向的唯心主義道德哲學”,才使作品帶有一種悲劇的傾向,從而傳達出一種深入骨髓的蒼涼。
二、揭示隱秘丑陋人性所傳達出的“蒼涼”
張愛玲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在生活壓力之下,人們那些或隱或顯的丑陋的一面都會得到顯示和放大,因此張愛玲的小說從現實出發,鋪陳人們在現實面前的無奈無助,并通過這些庸常繁瑣的表層世界,筆觸更進一步深入人物內心,鞭辟入里地表現出在社會的壓抑之下人的精神的扭曲和異化。《花雕》中鄭先生和鄭太太吝嗇醫藥費,不惜讓自己的女兒生病死去,卻又在女兒死后將她的墳墓布置一番,營造出溫馨哀婉的氛圍。這無疑是一個大大的嘲諷,嘲諷著人性的自私與虛偽。《半生緣》里的曼璐,為了留住丈夫,有個孩子,竟然設計丈夫強奸妹妹,并把妹妹囚禁起來與世隔絕一年多,親手斷送了妹妹的幸福。《茉莉香片》中的聶傳慶,外貌“有點老態”,卻又是“發育未完全的樣子”,且“很有幾分女性美”。他猜忌母親和老師的愛情,怨天尤人,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幻想和哀怨之中。他卑小怯懦,沉浸在自己個人神經質的幽怨之中,完全喪失青年人的朝氣和活力。除此之外,張愛玲筆下還有戀父的許小寒,被姑媽設計卻自甘墮落的葛薇龍,被金錢泯滅人性的曹七巧等畸形人格。張愛玲選取他們只是作為一個切入點,表現他們的身上的痛苦與哀傷,由此透視出人性淪喪的危機。
三、在意象的營造中傳達出的“蒼涼”
張愛玲在將公共象征改換為私設象征方面,有極大的成就。她嫻熟地運用表現技巧,通過隱喻、諷刺、夸張等手法來加工古典意象,傳達出無奈悲涼的氛圍。“鳥”和“月亮”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而經過張愛玲的創造卻又與眾不同。張愛玲筆下的鳥不是自由飛翔的小鳥,甚至不是關在籠子里的囚鳥,而是死鳥。“她是繡在屏風上的鳥——悒郁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云朵麗的一只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被關在籠子里的鳥尚且還有追求自由的想法,有飛出去的可能。而她的“鳥”雖美麗卻哀傷,只能聽任他人和命運的擺布,這已經不再是對自由的緬懷,而是生存的哀傷,生存的絕望。《金鎖記》的開頭“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故事的結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這里運用現代主義語象重復的手法,加強月亮的象征意義,使得月亮在傳統的感傷基調中又賦予一層新意:三十年前的月亮見證著曹七巧的故事,然而此時她死了,可她的故事不會結束,還要發生在她的子女身上,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的身上,這樣的悲劇循環往復,像一只蜘蛛網,勾連住一代代人,絕不放過。她筆下的意象或華麗或慘淡到處都是“死的顏色”,發散著凄楚的光,傳達出張愛玲對于人生的感悟。
四、結語
有人認為,創意性應當是衡量一個作家水平的一個標準,而創意就是指一種有悖于日常生活經驗的情感沖突。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張愛玲無疑是出色的,因為不管是她的故事構思還是藝術手法,都能夠出人意表。她的作品經過時光的研磨,仍舊保持著旺盛的生機,激起一陣陣的“張愛玲熱”,夏志清更稱贊說“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她雖然以寫庸常人生為主,而又以清醒的頭腦,超乎尋常的人生穿透力,淡漠犀利的語言透過這世俗的本質,所要著重表現的,是涉及對人性和社會層面的批判。張愛玲的小說透著個人的絕望,社會的絕望,是末日一般的蒼涼。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M].哈爾濱出版社,2003,10.
[2]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7.
[3]周瘦鵑.寫在《紫羅蘭》前面 紫羅蘭[J]. 創刊號.
[4]張愛玲.流言.自己的文章[M].上海:五洲書報社,1944,4.
[5]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3,6.
[6]張愛玲.小團圓[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