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夢雷(1650-1741)字則震,號省齋,晚號松鶴老人。清·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進士,選庶吉土,授編修。世人知曉陳夢雷,大抵源于其主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這本被外國學者盛贊的“康熙百科全書”,抑或是歷史上有名的“蠟丸密疏”冤案,殊不知其還是一位精于寫詩作文的大家,著有《松鶴山房詩文集》、《閑止書堂集抄》。本文細品其典范之作《秋興八首·其四》,從一字一句中,走進詩人,感受其用字用典的精到,深沉飽滿的情感,以期廣大讀者能更多關注到這位掩埋在歷史長河中的優秀詩人。
關鍵詞:陳夢雷;秋興八首
作者簡介:陳叮楠(1994.1-),女,漢族,籍貫為福建廈門,碩士研究生學歷,現就讀于集美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3-0-01
濃云掩靄萬山陰,斗柄西移霜滿林。
叢菊遲開秋意淡,高梧未老早寒侵。
勛名顯晦由青史,方寸孤危寄素琴。
長劍倚天歌楚調,凄涼宋玉少知音。
一、知人論世
陳夢雷的《秋興八首》同杜甫一般,同是秋日的感時傷懷之作。查閱陳夢雷的生平,陳夢雷的《秋興八首》作于1677年秋(時27歲),正是他感受時局變遷,經歷人情冷暖人生重大轉折點。 在這一年,他與好友李光地共謀的蠟丸密疏進諫有功,清軍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九月進軍福建,降服了叛軍耿精忠。這本對于長期受耿精忠脅迫,只得削發為僧,托病不出以忠清廷的陳夢雷是件天大的好事,可誰知好友李光地毀約食言,在蠟丸密疏之上只署上自己的姓名。好友賣友求榮,獨享其功,而他卻蒙受“不忠”之冤,實是百口莫辯,有冤難伸,心中郁結難解,在這樣的情境下他寫下了組詩《秋興八首》,以表其忠,以抒其憤,以言其志。
二、品詞析句
《秋興八首》其四,由前三首描繪清軍南下一掃叛軍的壯觀場景轉向了個人的憂思抒懷。
首聯“濃云掩靄萬山陰,斗柄西移霜滿林”,靄氣沉沉,濃云密布山霧繚繞,萬山陰沉,斗柄西移秋分至,霜落滿林。“濃云”、“靄”、“萬山”、“霜”寥寥數語的景物描寫,仿佛萬山的陰沉、漫山的冰霜壓至心間,喘息不得。尤其是一個“陰”字,極渲染了陰沉凄清的氣氛,奠定了全詩的基調。
頷聯“叢菊遲開秋意淡,高梧未老早寒侵。”菊花還遲遲未綻放,少了菊花,秋天的感覺顯得淡了。高大的梧桐樹還正健壯就早早被這寒意侵襲了遍。頷聯用了“叢菊”和“高梧”兩個意象,梧桐樹的意象實是暗指作者本人,作者借物抒情,借未老的梧桐早早被這寒意侵襲浸透,喻指自己正值年華,年富力壯,飽含一腔愛國之情卻含冤受屈,身心被侵,心灰意冷。而上半句的“叢菊遲開秋意淡”則需細細品味。為何“叢菊”遲開秋意就淡了?首聯的“霜滿林”、頷聯的“早寒侵”明明秋意就很濃了,為何菊花遲開,秋意就是淡呢?“菊花”被詩人贊為花中君子,自古以來象征品格的高潔,堅貞不屈的意志,“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這正是陳老一直堅守的高潔和清譽,正如他在《秋興八首·其八》中寫到的 “三徑歸來菊正芳”,而如今這份高潔的清譽卻遲遲不來,心中的秋意難免除了凄冷以外索然無味,一個“淡”字神韻盡顯。
頸聯“勛名顯晦由青史,方寸孤危寄素琴”,功名的好壞就任由青史去書寫吧,我個人的孤獨艱危也就寄予在這素琴上排解了。“素琴”,在這意指不加裝飾的琴,不禁令人聯想起《陋室銘》中“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是一種勛名由史,與世無爭的隱士風范,同時又帶有一點“惟吾德馨”的自許。再三品讀頸聯,可以看出,作者看似豁達的隱士風度,實則更像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慰藉,故作瀟灑實則無奈。
尾聯上半句“長劍倚天歌楚調”作者的情感好似要噴涌而出,長劍倚天的悲憤、長歌當哭的冤屈,仍然遺世獨立似屈原一般的形象立在我們眼前,而此時作者以一句“凄涼宋玉少知音”將情感噴發戛然而止,留下百般無奈與嘆息。在此用典“宋玉”的“曲高和寡”。面對楚襄王的聽信讒言的誤解,宋玉以“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來辯白,而面對康熙帝和天下人的誤解,陳夢雷也不過只能借宋玉之典來感嘆自己有口難言,形只影單的凄涼處境。作者情感抒發隨典故的戛然而止,正如骨翅卡咽喉一般,幽咽難鳴,使人不禁為他扼腕流涕。其作正如黃鷺來所云“如疾風寒夜,金鐵皆飛;又如深巖流泉,鳴聲幽咽。致使讀者扼腕,流連涕下。”[1]
徐徐品其作,嚼其文,思其人,其作之所以能夠鳴聲幽咽,感人至深的原因在于他的“練字精工”,在于他的寓情于景、意象選取的精心,同時也在于他的用典精到,情感收放的恰到好處,實是不可多得也不該忽視的佳作。
參考文獻:
[1]傅璇宗.中國詩學大辭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608頁.
[2]溫淑萍.陳夢雷[A].顧奎相.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9——遼海講壇·第九輯(歷史名人傳)[C]. 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