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蘭+邵曼沖
摘 要: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為廣泛,最接近生活,最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學科。然而“語文太難教”卻是所有老師的共識,如何像設計師那樣教語文,學會“設計”一款風格別致,簡潔精美的“課堂”,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像一件藝術品。以魯迅先生《阿長與〈山海經〉》為例,說明課堂簡政放權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 語文課堂;有效課堂;簡政放權;簡單與藝術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為廣泛,最接近生活,最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學科。然而“語文太難教”卻是所有老師的共識。原因眾多,繁瑣無味是主要因素。
大道從簡的圣人智慧,告誡語文老師務必簡政放權,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語文老師務必發揮呂叔湘先生強調的“一半是藝術”特長,盡顯簡約之美。
課堂因簡約而精彩。像設計師那樣教語文,學會“設計”一款風格別致,簡潔精美的“課堂”,僅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學期選入課文——魯迅先生《阿長與〈山海經〉》為例,說明課堂簡政放權的魅力所在。
首先,確定切入點。教《阿長與〈山海經〉》時,斟酌再三,確定把“認識阿長是個怎樣的人”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因為阿長不僅是課文的主要人物,也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人物,更是歷來爭議很大的人物。這樣的人物我們恰恰把她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不得不說是很新鮮有趣味的。因而,當我拋出這節課的誘餌——認識一個人時,我分明看到他們眼中掩不住的喜悅與輕松。“喜悅”是因為老師給了他們“權”——做喜歡做的事的權利,“輕松”則是由于“認識阿長”是個低起點的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火藥”。一個好的切入點就如同引火的“導火線”,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還能激起思維的火花。
其次,趣味性的導入。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怎么導入,我設想了多種情況,最終選擇故事導入。當我講到“書生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答應著,抬頭看見一張美女的臉露在墻頭”時,我發現在我娓娓的講述中,略有動靜的教室,一下子變得安靜起來,學生們沉醉在“美女蛇”帶來的神奇意境中,接著當我講到“這事被一個和尚識破了機關,說這是一個人首蛇身的美女蛇”時,教室里一下子沸騰了起來,他們興奮地說“我知道,這是美女蛇的故事”,我適時追問“這個故事誰講的?”他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喊出“阿長”,“那你們想認識這個會講故事的阿長嗎?”……到此,一切的鋪墊已經水到渠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當這種探求欲望被激發到頂點,對“阿長是個怎樣的人”的強烈好奇就會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因此,好的導入能從一開始就讓老師把權力下放,學生還能樂而受之。
再次,簡單精練的流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么學校固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如何激發學生課堂學習參與的熱情,使學生把語文課堂也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呢?
教學《阿長與〈山海經〉》一文,只設計了三個環節認識阿長:我們眼中的阿長、故事中的阿長、魯迅心中的阿長。
(一) 初識阿長——我們眼中的阿長。學生速讀讀文,從阿長身份、地位、長相、言行等方面,初識“阿長是個 的人”。在交流互動中完成阿長履歷表填寫(職業、家庭狀況、工作經歷等方面),與阿長混了個臉熟,這樣一個無名無姓、地位低下,長得又丑——“黃胖而矮”的人物形象就會進入“我們的眼中”,或是覺得好笑,或是覺得好玩,或是覺得可憐……無論哪一種情感都會抓住學生進一步認識的欲望。
(二) 熟識阿長——故事中的阿長。學生跳讀課文,找出文中寫了阿長的哪些事?并賞讀“故事中的阿長”,當賞讀“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讓學生打開話匣子,以身邊親人來解讀阿長,那么這些“非常麻煩”的道理,也就會因其善良的本心、勤儉的習慣贏得學生的理解;當賞讀講長毛的故事“我們的作用是脫下褲子,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時,笑聲中對阿長的迷信愚昧無知就會有更深地認識……一個個的賞讀,如一幅幅畫面,每幅畫面“阿長”這個人物都是那么地栩栩如生,如同電影的慢放鏡頭,學生時而開懷大笑,時而低頭沉思,時而面露同情,學生對阿長的印象逐漸清晰起來,深刻起來。
(三) 讀懂阿長——魯迅心中的阿長。精讀“阿長給我買《山海經》”片斷,用三個問題引起學生的思索:當阿長給我買來《山海經》時,魯迅什么反應?表現了怎樣的心情?為什么魯迅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師生共賞25、26兩段,體味“霹靂”“震悚”的反應中帶來的震撼和感動,體味“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做成功”,在幼時的魯迅眼中,似乎“有偉大的神力”,以及對阿長“神力”發自內心的敬意。引導學生讀中悟情——魯迅對阿長的感激和敬意。至此,阿長的人生也該圓滿了,這份圓滿來自魯迅心中的感動和懷念,更來自這群十幾歲的少年的理解,他們讀懂了阿長,更讀懂了魯迅心中的長媽媽。
簡潔而精煉的設計,“阿長是個怎樣的人”這一貫穿課堂的切入點得以真正發揮其引領作用。單一的線索,“精簡機構”的流程,卸下“繁瑣冗雜”的外衣,學生學得分外輕松,老師教得格外愉快,課堂氣氛出奇的好,最后歸結出本課“先抑后揚”寫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回歸生活。生活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課文永遠只是個例子,這些經典之作本身就是學習借鑒的最好途經。《阿長與〈山海經〉》在完成了閱讀教學之后,專門開設一節說寫課——尋找身邊的阿長,先讓學生小組交流:你覺得阿長像身邊的誰?是年邁不識字的老祖母,愛嘮嘮叨叨的母親,還是愛管閑事的清潔工阿姨……
教學是一門藝術。當我們把語文課堂當成“設計師”的展示臺,用心架構,精心設計,總有一款風格別致,簡潔而不失其精美的“課堂”會屬于你,讓語文課堂因簡約而精彩吧!
參考文獻:
[1]孫仁歌.《簡單: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學語文》,2003.9.
[2]張曉英.《語文教師要舍得“放權”》《青春歲月:學術版》,2012(4).
作者簡介:
胡秀蘭,邵曼沖,湖北省襄陽市,湖北文理學院附屬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