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娜+王維斌
摘 要:數學課堂的核心是解決問題,教學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設疑、釋疑的過程。提問是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是師生課堂對話的關鍵,是激發學生學習、啟發學生思考、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就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本文從精心預設提問目標、精心預設提問“點”、精心選擇提問對象和圍繞教學內容,結合學科特點,精心預設提問等四個方面,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數學;提問;課堂效率
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應以設疑、釋疑為核心。巴西著名教育學學者弗萊雷曾說過:“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課堂提問是課堂對話的關鍵,能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并且有效的提問也有利于提高數學課堂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對提問的精心預設。
一、 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預設提問
在我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的教師的角色是合作者和引導者,為了促進教與學的統一,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真正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思考。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已有的教學經驗和認知水平開展教學。注重因材施教,啟用啟發式教學等多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并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建構,這也是新課標所提出的具體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預設問題,確定提問目標時要緊緊圍繞當堂課的“教學目標”展開,避免提問的隨意性和無效性。
1. 根據知識與技能目標預設提問。根據知識與技能要求預設問題,通過提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 根據過程與方法目標預設提問,對學生在提問中的各種表現高度重視,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
3. 根據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預設提問。通過提問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出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在預設問題,確定提問目標時需注意:通過提問促進學生體驗積極的學習情感態度;問題目標要具體、明確,通過提問促進學生對數學原理和概念的掌握情況,對學習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進行培養,并立足于學生個體差異,對不同的提問目標和問題進行確定。
二、 鉆研教材,精心預設提問“點”
教學任務的主要載體是教材,在備課時,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內容。對教材的基本結構掌握和了解,注重融會貫通,將教學的重、難點和關鍵點牢牢把握,真實實現透徹掌握。以此,提高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效率。
1. 問重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設置重點問題,啟發學生開展討論,掌握數學思想、教材中的定理和公式等重點。
2. 問難點。在學習新課時,學生都會這樣或那樣的困惑。為此,教師應將教材中的難點問題準確把握,通過預設提問,鋪路搭橋、穿針引線,使問題化難為易。
3. 問混淆點。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對一些知識、概念認識模糊,張冠李戴,例如:棱柱、平行六面體和長方體等概念,對數的真數大于零和偶次根式被開方數大于或等于零等知識點等,通常會混淆不清。通過對這些容易與其他內容相混淆的概念、知識設計提問,把學生易出錯的地方用問題顯現出來,可以使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增強分析、辨別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準確性。
三、 面向全體,以點帶面 ,精心選擇提問對象
根據新課標精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課堂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也應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第一,問題面向全體學生。是指在提出預設問題時,要能使全體學生都進行積極思考,積極(主動或被動)參與到問題解答中來。在教學中通常會出現問題拋出后同學都在思考,可一旦教師叫到某同學回答后,其他同學就會放松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或等待答案的現象。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發生,使“問題”真正面向全體,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注意藝術處理。如教師在具體提問某同學時,再加上一句“其余的同學認真思考該同學回答是否正確,如果正確,說出你的理由,如果錯誤請你說出原因和正確答案。”這時在被叫到的學生回答問題時,其他同學也會積極思考,并對比和分析答案,真正實現以點帶面,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提升。
第二,提問面向全體學生。即提問不能局限于幾個優秀學生,要面向各個層次的學生個人。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基礎由淺入深地設計問題,讓中后生回答簡單問題,讓基礎好的學生回答提高性的題目。這樣對學困生和學優生共同兼顧,都能積極回答問題,實現了共同發展的目標。
四、 圍繞教學內容,結合學科特點,精心預設提問題
教師在備課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需要對一些有吸引力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要適當,要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同時,問題要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能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且能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1. 在數學概念教學中的提問預設。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力求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結論逐步形成的過程,體會蘊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所以,教師在提問數學概念時,應設計有探究性的問題,與學生的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相符,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要根據概念中的關鍵字眼,對問題有層次地進行設計。例如在學習等差數列知識之后,學習等比數列的時候,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等差數列的定義是什么?(2)兩個實數之間的數學運算有幾種?分別是什么?(3)根據上述問題,你還能試著定義一些新的特殊數列嗎?如果可以,請寫出相應數列的前5項;(4)在你們定義的這些新的數列中,都有研究的價值嗎?如果有,請指出。在上課時,同學都能順利回答出上述問題,有效地調動了同學的積極性,并且同學在不知不覺中總結出等比數列的定義,注意到其中關鍵字“比”,還體會到一點成就感,滲透了類比數學思想。培養同學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endprint
2. 在數學的公理、定理、公式教學中的提問預設。只有對它們在數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充分認識,清楚內在聯系時,才能對定理和公里從總體上把握。一般預設下列問題:(1)數學公理、定理和公式的條件和結論是什么?(2)關鍵字是什么?(3)如何證明?(4)還有其他證法嗎?(5)這些證明中應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是什么?(6)哪種證法好?(7)公理、定理和公式能否推廣?(8)其主要用途是什么?(9)怎么應用?這樣教學可以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公理、定理和公式,只有短時效益的現象。
3. 在數學例題教學中的提問預設。在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要會應用相關的數學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在解決問題中,通過提問,對學生掌握、理解和運用知識的情況進行全面的考查。由淺入深的問題鏈,對要提問的問題進行設計,同時,對于問題之間的邏輯順序還應理順。例如:已知函數y=x+16x+2,x∈(-2,+
SymboleB@ ),求此函數的最小值。這是用基本不等式解決的一道題目。考慮到一些應變能力不是很強的同學解決該題有一定困難,并且對于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問題需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這三個條件,同學往往會忽視。我將該題目改為:已知函數y=x+16x ,x∈(0,+
SymboleB@ ),求此函數的值域。如有最小值求出該值,并指出相應的x的值。
同學能很順利地完成該題,之后我進行了變式訓練:
對于第四種變式同學解決比較難,教師可以給予一定提示。對于前三種變式可以使同學更好地體會到該公式的使用條件,有效避免以后的重復錯誤。
4. 課堂小結中的提問預設。及時進行課堂小結,能使學生鞏固當堂課所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強化學生當堂課中體會到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在課堂小結中,精心預設一些問題,用提問的方式,進一步拓展教學內容,通過回顧性分析,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圓的標準方程”小結時,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圓的標準方程有哪些特征?(2)根據圓的標準方程確定圓心坐標和半徑需要注意什么?(3)如何求圓的標準方程?通過課堂小結巧設疑問,將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激發出來,能帶著懸念走入課堂,將數學思維活動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和拓展。
總之,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環節,需要教師充分意識到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能根據教學目標,對問題精心預設。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把握提問時機,教會學生質疑和提問,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真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提升。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應有效運用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中融入生活氣息,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范圍,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對數學思想更深刻地感悟。通過不斷積累實踐經驗,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合適的數學情境的創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考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促進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涂榮豹,王光明,寧連華.新編數學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王秋海.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技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劉萍.新課程與“問題”為伴[J].科技資訊,2007.NO.27.
[4]李紅.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現狀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1(7).
[5]王玉霞.淺談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J].中學數學雜志(高中),2002(6).
[6]周桂林.巧妙提問創設問題情景[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3年第26卷第4期.
[7]國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陳麗娜,江蘇省南京六合實驗高級中學;王維斌,江蘇省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