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靖平
摘 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要“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均離不開思想政治課教學。只有通過強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具體環節,才能使理論融入學習主體“內化”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理論灌輸是前提基礎。重新認識“灌輸論”這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重要原則,對灌輸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進行定位與思考,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教學探究
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浪潮中,高舉素質教育的大旗,灌輸式教育受到了抨擊、批判和否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要“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均離不開思想政治課教學。只有通過強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具體環節,才能使理論融入學習主體“內化”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理論灌輸是前提基礎。重新認識“灌輸論”這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重要方式,對灌輸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進行定位與思考,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為此,本文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認識灌輸論的內涵
灌輸論作為理論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式,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提出了這一思想。所謂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灌輸論,從馬克思和列寧的論述中,我們可以作如下的理解:第一,科學社會主義是工人階級即無產階級獲得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無產階級只有掌握并以這一理論為指導,才能獲得自身的解放。第二,工人階級內部不可能產生科學社會主義,而只能自發地產生工聯主義即經濟主義,而工聯主義是不可能指引無產階級獲得自身解放的。第三,為了使無產階級及其勞苦大眾獲得解放,只能將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從外部灌輸進去,使工人階級由自發上升為自覺才能實現自身的使命。
二、灌輸論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
(一)必須堅持灌輸內容的科學性
思想政治這門課程是代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是服務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個根本目的的,所以,在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內容上,一定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用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方針、政策教育學生,不能用模糊了社會主義的性質、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觀點去教學生、去影響學生;一定要堅持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以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灌輸教育。
(二)必須把堅持灌輸論原則和堅持啟發式方法統一起來
我們主張堅持灌輸論原則,同時反對注入式方法,把灌輸論原則和啟發式方法統一起來。堅持灌輸論原則,就是應該有明確的、自覺的灌輸意識,要時時處處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去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政治觀點,培養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的感情。反對注入式方法,就是說我們的教育決不能是生硬的、強制性的、說教式的,不能是簡單的、笨拙的、愚蠢的、令人生厭的,而應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真理的光輝中獲得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科學認識,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著想,循循善誘地引導他們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教師出現在學生面前的形象,應該是親切的、和藹的、平易近人、誨人不倦的良師益友,就像是“知心姐姐”或“歷史老人”,而不是居高臨下板著臉訓人的面目可憎的官老爺、教師爺。我們越是有自覺的灌輸意識,就越是要注意教育的方法、灌輸的方法,要精心設計,廣泛收集、精心選擇資料、例子,要灌輸得巧妙、自然,適合學生的需要,讓學生入眼、入耳、入腦。還要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嘗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認識事物、分析問題、辨別是非,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越是有自覺的灌輸意識,就越是要精心探索啟發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反對注入式的方法。
(三)必須堅持灌輸過程的實踐性
恩格斯曾經指出:“社會主義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做科學看待”,而決不能“用學理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態度去對待它。”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宣揚“假、大、空”,不僅影響了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積極性,影響灌輸教育的有效性,而且降低了政治課的學科地位。理論灌輸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的實踐過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系統性的特征,任何希望“畢其功于一役”的做法,都只能導致理論灌輸的失敗,這一點,從政治課注入式教學的危害可以得到說明。正如革命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一樣,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產生發展的源泉,社會生活實踐也是向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本途徑。通過自己的多方實踐來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并用所學知識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但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學生更加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比如,可以成立興趣小組,組織學生學習有關報刊,讓大家了解、熟悉國內外大事、社會熱點,并開展時事知識競賽、新聞背景分析等活動;可以適時地開展社會小調查,如調查父母所在單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調查本校的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請他們介紹有關情況,然后讓學生寫出調查體會,在課堂上演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