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3年余額寶推出后,各家銀行也推出銀行寶類產品。本文在分析銀行推出寶類產品的成本收益基礎上,選取股份制商業銀行{1}2014~2016年相關數據,通過構建模型,說明銀行推出寶類產品與商業銀行盈利是正相關的,而且利潤貢獻較存款大。
【關鍵詞】余額寶 寶類基金 成本收益分析 商業銀行盈利 用戶體驗
一、引言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披露,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8家,合計共管理286只貨幣型基金,規模為42730.63億份{2}。另據東方財富網Choice數據信息,在這108家基金公司中,天弘基金以8449.67億元的規模持續排名榜首,而這主要得益于2013年天弘基金推出的首只寶類基金即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余額寶)。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余額寶拉開了互聯網理財的序幕,也沖擊了銀行的相關業務。邱勛(2013)認為盡管支付寶客戶被告知余額寶本質是一種理財模式,但因對支付寶的安全和信譽有極高的認同度,在主觀上已經把余額寶和高息活期存款同化了,所以支付寶必定會分流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減少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1]。
沈建國、沈佳坤、楊賜(2015)在假設余額寶規模平均每個月增加500億元的基礎上,將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的M0和M1數據分別與余額寶建立一元回歸模型,兩者線性影響顯著。得出流通中貨幣M0與余額寶共同分享了新增的貨幣量,商業銀行存款更多地被余額寶吸走即貨幣搬家[2]。
陳瑩(2016)通過對比余額寶上線前后商業銀行儲蓄存款規模的變化,得出余額寶的出現的確對銀行儲蓄存款業務造成沖擊。再由余額寶變化規模與存款變化規模負相關程度的不同,得出余額寶在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爆發增長時期對存款業務影響顯著,而進入平穩增長期后影響逐漸減弱[3]。
葉潮流、余新宏、孟倩倩(2017)對余額寶和商業銀行個人活期存款從2013年第3季度到2015年底規模及增長率通過回歸,得出兩者負相關[4]。
陳向陽、梁穎欣(2016)從商業銀行盈利的角度,選取2013年第2季度到2014年第4季度余額寶和商業銀行的數據構建回歸模型,說明余額寶與商業銀行盈利負相關。余額寶帶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商業銀行融資成本卻被動提高[5]。
喬海曙、李穎(2014)根據余額寶、銀行、監管部門的不同目標,利用博弈的方法,分析了余額寶在存款利率市場化中的鲇魚效應。當銀行拒絕向存款利率市場化方向改進時,會不斷造成存款流失,在提高自身融資成本的同時推高社會的融資成本。當銀行提供類似余額寶的金融服務,變相提高存款利率,可以減少分流的存款,縮短利率市場化所需要的時間[6]。
應該說余額寶的推出,受益的是廣大投資者。在享受如活期儲蓄般便利的同時,獲得了活期利率10幾倍的收益;同時因為產品起步金額低至0.01元,可以說真正實現了平民理財。面對余額寶的挑戰,商業銀行紛紛推出銀行寶類產品,如:中信薪金寶、浙商增金寶等。既然寶類產品優勢那么明顯,對活期是直接的沖擊,那商業銀行推出寶類產品后對存款的影響如何,對盈利的影響又如何呢?現有的文獻中以銀行寶類產品為研究重點的不多,本文主要研究商業銀行推出寶類產品后對存款、盈利等指標的影響情況。
三、寶類產品推出對銀行盈利模式的分析
(一)銀行寶類產品運作結構
從根本上講,銀行寶類產品大部分對接的是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產品,且在申購、贖回方面優化設置了“T+1”、“T+0”等功能;同時大多數銀行是本行寶類產品的托管行,2.0版本的寶類產品實現了支付消費、還信用卡、取現等功能;3.0版本的寶類產品還實現了寶類和非貨幣基金等理財的轉換功能,目前仍不斷在完善用戶體驗。因為銀行寶類產品中銀行與基金公司合作的特殊性,發行銀行即為基金托管人、基金投資對象和主銷售渠道。銀行寶類產品基本運作結構如下圖:
(二)銀行寶類產品收益分析
貨幣基金在基金合同中載明的手續費主要為:托管費、管理費和銷售服務費。
1.托管費。在通常情況下,由基金托管人按前一日基金資產凈值的一定年費率(大多數為0.10%)計提{3}。因大多數銀行寶類產品的托管人為該銀行,故托管費是銀行推出寶類產品后的收益。
2.管理費。在通常情況下,由基金管理人按前一日基金資產凈值的一定年費率(如0.33%、0.27%不等)計提{4}。銀行寶類產品的管理費一般由基金公司與銀行根據銷售合同按約定比例進行分成。同時因為銀行在寶類產品中的主導地位,往往可以獲得一半以上的管理費,故管理費是銀行推出寶類產品后的收益。
3.銷售服務費。一般A類貨基按照0.25%年費率計提銷售服務費,B類按照0.01%計提{5}。銀行寶類產品的銷售機構主要即該銀行,故銷售服務費是銀行推出寶類產品后的收益。
(三)銀行寶類產品成本收益分析
一家銀行如果不推出寶類產品,按大部分的文獻研究結論,存款可能會流失到寶類產品中去。但如果推出寶類產品,本行存款會轉化成寶類,雖然有些銀行目前已將寶類規模納入客戶資產規??己?,但寶類產品的成本高于普通存款,對利潤有負面影響?,F將銀行推出寶類產品的成本收益綜合分析,如下圖:
除前文分析過的作為貨基屬性的手續費收入外,銀行推出寶類產品的收益還包括規模/客戶數、資金流入、交叉營銷等。
1.寶類產品一般納入資產規模,推出寶類產品一般會增加客戶數,這對中小銀行來說尤為突出。中小銀行本來存款規模就不大,擁有競爭力的寶類產品以后,反而會吸引新增客戶,與銀行系寶類、互聯網系寶類形成競爭。同時新增的客戶可以帶動理財、信用卡等交叉營銷,增加其它業務的中間業務收入。
2.寶類產品的推出,會吸引社會新增的資金,當然對一家銀行而言,還可以吸引其它機構的存款。這也是中小銀行對推廣寶類產品比大銀行更積極的原因。資金流入收益,是由于資金T日從個人借記卡存款賬戶轉至寶類在銀行開設的委托代理資金內部戶,但資金為T+1日劃付基金公司(托管賬戶),且T日不計息,因此,理論上新增資金可用于銀行間隔夜拆借,故產生收益。endprint
銀行推出寶類產品的成本除大部分文獻分析的對存款的影響外,還包括銀行補貼、財務成本和墊款成本等。
第一,銀行補貼是指在寶類產品推廣前期,銀行對寶類資產投資本行存款進行的同業存款的利率補貼。根據基金合同,基金管理人應當自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6個月內使基金的投資組合比例符合基金合同的有關約定,即定期存款投資比例不得超過30%。故從政策和成本出發,此類補貼維持的時間不長,成本有限。
第二,財務成本是指寶類產品的營銷成本,主要集中在推廣前期或階段性活動時,支出的廣告費、禮品費等。
第三,寶類產品的優勢之一即超高的流動性,即大多數銀行寶類產品支持實時贖回、實時到賬,這就必定涉及到墊款問題。無論是采用全額贖回墊款模式(即寶類產品申購、贖回資金兩條線,只要有贖回必定墊款)、還是差額贖回模式(即當天贖回大于申購時,發生凈贖回才墊款),都將產生墊款成本。
如果在月末產生墊款余額的話,按照經濟資本管理辦法,還須計提經濟資本成本(一般僅考慮信用風險)。
四、實證分析
(一)樣本與數據來源
因銀行規模大小等客觀因素,以及推廣力度等主觀因素的差距均較大,為減少樣本差異性,本文將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作為樣本進行分析。通過收集各家銀行官網以及對接基金公司官網的信息,匯總銀行寶類情況如表1。
2.數據來源于各家基金公司官方網站公告的貨幣基金2016年年度報告,其中資產凈值中帶*的光大銀行陽光寶以及平安銀行平安盈南方基金產品,基本為基金渠道銷售的份額,銀行渠道可以忽略不計。
(二)變量選擇
1.被解釋變量。本文重點研究銀行推出寶類后對盈利、存款的影響,寶類收益主要體現為中間業務收入(非利息收入),存款的收益體現為利息收入,故盈利指標選取凈利潤,涵蓋最廣泛。
2.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包括寶類規模和存款規模兩個維度,其中寶類規模因貨幣基金定期公告的均為資產凈值即份額總額。為反映平均規模,某年的寶類平均余額用(該年末資產凈值+上年末資產凈值)/2做簡單處理。
寶類產品基本在直銷銀行界面進行宣傳,并有購買通道。鑒于光大銀行和浦發銀行沒有顯著的產品介紹(銀行內部也沒有宣傳),規模較小;恒豐銀行購買寶類需要專門開新卡,目前規模極小,故在實證環節從樣本中剔除這三家銀行。
(三)模型假設
從模型的經濟學意義上看,用個人活期存款平均余額帶入模型時,自變量寶類規模的β值為0.529,活期存款規模的β值為0.045,即寶類規模1單位的變化帶來凈利潤0.529的變化;而活期存款的影響只有0.045,比寶類小得多。用個人存款平均余額帶入模型時,自變量寶類規模的β值為0.409,存款規模的β值為0.037。結果基本與用個人活期存款帶入時差不多,但系數都變小了。結合前面相關系數的結果,個人存款與凈利潤的相關系數大于個人活期存款與凈利潤的相關系數,所以在模型中,當用個人存款帶入時,寶類的作用被存款拉下來了。
總之,從模型實證可以認為銀行寶類產品與凈利潤是正相關的,而且利潤貢獻比存款大得多。
(四)其它計量
根據之前的文獻,認為余額寶直接沖擊商業銀行的個人存款特別是個人活期存款。故筆者假設了以下情況:1.隨著銀行寶類規模的增加,存款減少(或增加);2.隨著銀行寶類規模的增加,存款先增加(減少)后減少(增加)。
故將銀行寶類數據與個人存款類數據,以及處理過的銀行寶類增長率數據與個人存款增長率數據,進行計量。無論是線性模型,還是非線性的增長模型、二次模型等均不理想。
銀行寶類產品推出畢竟只有3年余,時間有限,同時本文在進行實證分析時,樣本數據也有限。故本文尚未獲得銀行寶類與存款的相關關系。
五、結論與啟示
綜合之前的文獻研究結論,余額寶推出會減少銀行的盈利以及存款,商業銀行必須主動應對。本文研究結論支持,商業銀行主動推出銀行寶類產品,直接帶動了盈利水平的增加,同時存款也未必減少。因此,對商業銀行有如下建議:
(一)主動學習、擁抱互聯網金融
銀行推出類余額寶產品,已不僅僅是反擊的層面。銀行寶類產品如活期般便利,同時有理財般的收益,可以說是銀行擁抱互聯網金融推出的產品之一。
(二)抓住銀行系優勢、完善寶類產品用戶體驗
與互聯網系、基金系寶類產品相比,銀行系寶類產品具有一定優勢。首先,客戶對銀行的認知程度較高;第二,銀行客戶龐大;第三,銀基深入合作,加強渠道合作的能力;第四,基于產品流動性和收益率,完善寶類用戶體驗。
當馬云的無人超市已經運營、李彥宏的無人車駛上五環,金融科技呈幾何倍數發展,銀行需擁抱更多互聯網系的產品,在利潤增長乏力的當下,尋求發展的新突破口。
注釋
{1}銀行分類方法按照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標準(參照2015年年報“銀行業概況”相關內容)。
{2}數據來源于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募基金市場數據(2016年12月)》,www.amac.org.cn/tjsj/xysj/jjgssj/391714.shtml,2017年1月17日。
{3}基金托管費計算:H=E×年費率÷當年天數,H為每日應計提的基金托管費,E為前一日的基金資產凈值。
{4}基金管理費計算:H=E×年費率÷當年天數,H為每日應計提的基金管理費,E為前一日基金資產凈值。
{5}基金銷售服務費計算:H=E×銷售服務費年費率÷當年天數,H為每日應計提的銷售服務費,E為前一日的基金資產凈值。
參考文獻
[1]邱勛.余額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和啟示[J].新金融,2013(9):50-54.
[2]沈建國,沈佳坤,楊賜.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存款影響的實證研究——以余額寶為例[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5-21.
[3]陳瑩.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存款的影響研究——以余額寶為例[D].碩士學位論文,2016.
[4]葉潮流,余新宏,孟倩倩.余額寶對商業銀行業務影響的實證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2):51-52,65.
[5]陳向陽,梁穎欣.余額寶、存款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盈利[J].征信,2016(7):4-10.
[6]喬海曙,李穎.余額寶的鲇魚效應、存款利率市場化及其應對[J].當代財經,2014(8):41-49.
作者簡介:傅凌燕(1979-),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畢業于浙江大學,經濟學學士、金融學碩士,任職于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師、國際金融理財師(CFP)、私人銀行家(CPB),13年商業銀行從業經驗,研究方向:金融理財、消費金融、小微金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