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珠算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珠算文化與珠算思想,為了繼承和發展珠算獨特的計算方法,中職學校財經類專業學習珠算悠久的歷史,不僅讓他們了解珠算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讓他們能學會過硬心算能力,有助于他們從事經濟管理工作奠定基石。
關鍵詞:數值;準確;思維
中等專業學校是培養各類專業技能人才的教育陣地,珠算課應立足于提高學生的一技之才為出發點,同時應加強珠心算教學的本位提升,用算盤瞬間撥珠得數的變化,彰顯算盤結構的“美”的一面,從而喚起學生對珠算幾千年的文化有一種敬畏之心。在珠算教學中應采取“以求準確率為基礎,以心算撥珠為目的,達到見珠有數,見數有珠”的運算技巧。現將三十多年來對珠算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做如下珠算功能的分析:
一、 算盤算珠數值變化的疊起
十進位值記數法曾被馬克思稱為“最美妙的發明之一。”珠算計算過程是通過打算盤的人撥動算珠來實現的。用算珠運動的結果表示算題的得數,而把這個計算過程寓意于算珠運動的過程之中,這個過程形成了算珠運動的空間。算珠數值的表現做到“看數和記數”同時準確到位,而不是隨意幾檔全部算珠上下晃動,指尖不能有拖泥帶水的動作。應做到兩個定向意識:用算盤的記數方法的思維意識;通過三位分節制,準確做到高位入盤,如“569+436”加數口訣“4上4,3上3,6去4進1。”數值撥入進位1,口訣“1去9進1”,然后向前進位檔時算珠為4,口訣“1下5去4。”我國算盤保持了一般數學中計數的“十進制”之外,還多了一個“五升制”即滿五撥1上珠,它主要的優點在于使人們能夠快捷而準確地識別在一個檔位上聚集的算珠示數的含義。用加法、減法口訣定向意識;傳統的珠算加減法是要用口訣指導撥珠運算,加減口訣揭示了計算原理,說明撥珠動作,如:打百1+2+…+99+100等于5050,乘法積的和相加等于1155。 不僅要根據原有的法則做出相應的撥珠,而且要使撥珠動作在頭腦中得到反映,從而形成撥珠動作連貫性,能做到見數撥珠的準確運算。
算盤中穿過橫梁連接算盤上下邊的若干細長桿,算珠穿在檔上,以檔為軌道,使之上下滑動運算,置數時應注意合理的使用算盤的檔位,以減少重撥或漏撥的情況,讓學生在打算盤不僅僅單純運用了加減乘除口訣,而且還要把一定數理知識及各種運算方法轉化為心算,達到認數、上盤同時到位。
二、 記憶是準確到位感知力
算盤是古老的計算工具,它獨特作用表示在算盤上的檔與數一一對應,由于學生必須用手指撥動扭進和扭退算珠的過程,技能是指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行動方式。珠算應重視“三對加”記憶提高,看數對:基數“472”分別加上“429”再減掉“356”結果545。可以減少余光停留在某一數字的時間;默算對:用加、減、乘、除法口訣,加上心算撥珠動作條理化;可以減少漏撥、重撥的次數;分段計算對:科學化從單數到多位數基本功訓練,加上數到珠對的訓練過程;可以減少盲目上下晃珠,從而防止了本位和十位的混淆。這時,同時演算5868除以12立商、減積、再立商、再依次乘減,最后得商489的步驟,整個運算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心算能力。
課堂教學中增加微信群學習平臺,將算盤計算板書過程發給學生進行瀏覽加減混合和乘除法撥珠的技巧圖片,不僅打破了傳統板書的局限性,而且橫向的內涵方式擴展了學生多渠道保留資料的學習方法。對奇怪數6174法訓練,任何一個數碼不完全相同的四位數,先把其數碼按大小順序排列,然后減去它排列后的逆向數。從珠算技能的“見珠有數,見數有珠”中吸引了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學生不再是算珠的糾結者,而以情撥動“心珠”學習者。
三、 算盤是有聲物體算具
心理學家認為:“人要變得更聰明,其原則應該是訓練感覺系統,使感覺更為敏銳,使記憶力增強。” 而學習打算盤,就能逐步符合這一條件。古人言:“凡算之法,先識其位”。算盤上的記數,對小數和尾數“0”缺乏明顯標志,為了能在運算過程中準確地判斷乘積和商數的位數,數值的位數由數的最高位(首位)所處的位置決定。這時某一檔上的算珠表示為抽象的數,也能表示某種事物的量,從而使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掌握從具體的事物到抽象的數的結果。使學生在有聲有形菱珠聲中漸漸進入學習的佳境,這一練習過程營造了學生相互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氛圍。
珠算課教學方法是指法操和定數、常數的教法,使學生在打算盤時不易感到呆板,特別是七盤清絕妙的撥珠規律,改變了少部分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厭煩情緒,而且算盤上一顆顆算珠和井井有條排列的檔位,可以組出一系列有趣味性的練習。主要有三種撥珠情況十位、個位均不借位,兩個加數相加也不進位47-32+54=69,38-27+45=56;十位、個位均借位,但兩個加數相加不進位;37+42-68=69,36+42-57=21;十位、個位均借位,兩個加數相加也位47+59-68=38,38+74-95=17。 珠算中可以鍛煉觀察力,觀察力是精細地感知事物的特征,辨別相似現象和發現新異現象能力。在會計實務工作中,如果本月有一筆業務收入數字撥錯一珠,就相當于本月余額發生了100%的偏差。能夠培養對心算計算數據處理問題的能力,樹立“不做假賬”堅持準則的珠算人,人品撥出正數。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作為過程存在的,均處于發展變化之中,珠算也不例外。今天電算化的普及,二者并行不悖,但珠算保護腦力的功能是電算不能替代的、具有的。從1982年6月參加云南省第一屆珠算大賽到能有幸成為三尺講臺上的珠算教師,今天又能成為“中國珠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守護者。我對珠算文化和珠算技能有著濃烈的特殊情感,我將為傳承與弘揚珠算文化在作不懈的努力,再添新的精湛技術而勤奮工作。
參考文獻:
[1]李保春.珠算與珠心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王衛達.現代珠心算教練指南.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戴克讓.珠算技能全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版.
作者簡介:楊燕波,高級講師,云南省臨滄市臨滄財貿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