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月+桂之頎+李韶山
摘 要 通過對中美教師在“人類起源與發展”一節課的教學行為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探討中美教育體制、教學理念和具體教學方法的差異,以期為我國中學生物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 中美課堂教學 中學生物 教育體制 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人類起源與發展”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的第一課。學生對“人類從哪里來?”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但該教學內容對于初中生來說較為抽象。我國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和直觀教學法開展教學,通過向學生呈現各種資料,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進而總結得出“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結論。
美國教師在“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課堂教學中,主要采用發現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測量并比較黑猩猩、南猿和人類的頭骨結構。學生通過閱讀教師提供的頭骨結構詳細說明的網上資料,找出需要測量和比較的部位并進行測量和數據記錄。教師則更多的是進行科學觀測方法和記錄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思考頭骨結構與進化的適應性關系,并按照進化的順序進行排序,進而要求學生總結出人類進化是從黑猩猩到南猿再到人類的逐漸進化的過程。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對比測量和排序,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生物適應環境不斷進化的規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積累了相關知識,更掌握了相關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
中美教師在“人類起源與發展”一節課堂上的教學行為,反映了中美教育體制、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不同層面的差異。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中美教師對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體現出教師的教學理念的不同,從根本上則進一步反映出中美教育體制的差異。
1 中美課堂教學比較分析
1.1 中美課堂教學方法差異
在“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課堂教學中,我國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和直觀教學法開展教學;美國教師則主要采用發現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講授法和直觀教學法是我國中學生物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講授法是我國生物學教學中最傳統也是運用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直觀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如實物、標本、掛圖、模型、視頻等,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美國教師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是發現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
自從布魯納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發現教學法以來,經過50多年的發展,發現教學法已經成為美國各學區影響廣泛的教學法之一。生物學教學中發現教學法的主要步驟一般包括:提出問題—初步探索—交流成果—得出結論—證實結論。探究式教學法是目前美國中學生物學教學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教學方法之一。生物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一般步驟主要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的課程理念指出: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學習科學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動過程;科學探究是科學課程學習的核心。美國主流教材中也非常注重探究活動,且欄目多樣,項目豐富。我國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新課程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1.2 中美課堂教學理念差異
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決定了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活動內在規律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指導教師開展教學。理念不同,必然表現為課堂教學上的差異。中美中學生物教師教學理念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教師與學生關系、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認識兩個方面。
美國課堂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課堂教學主張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在“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的教學中,中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但由于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很容易從教師引導變為教師主導。而美國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輪流參與頭骨測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高,教師則真正發揮了引導者和指導者的作用。只有當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目標。
中美生物學教學的差異還體現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中國更強調學習理論,注重知識體系的完備性和系統性。與此相反,美國學校注重演示、實驗和動手操作,更強調學習實踐。目前,我國中學生物課堂有明顯的理論課與實驗課的劃分,中學教師普遍認為“人類的起源與發展”是一節理論課,沒有嘗試從實驗的角度進一步改進教學。而美國教師在本節課所采用的探究式實驗教學為我國生物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1.3 中美教育體制差異
中美中學生物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從本質上進一步體現出中美教育體制的差異。盡管目前我國高考已經越來越注重能力立意,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學生仍需要在2年內完成必修和選修課本全部內容的學習。教學內容容量大、課時緊,使得中國教師更傾向于選擇課堂容量大的直接講授法;而美國沒有統一的課程要求,課時充裕,美國教師在教學中更注重培養學生分析、探究、歸納等各項能力,因而更多地以探究式教學法開展教學。此外,中美的課堂規模不同,我國一個班大約有50個學生,人數多不利于實驗教學的開展;美國的課堂中學生人數約為20人,便于實驗的準備、分組和活動的開展。
結合以上對中美課堂教學案例和教學現狀的分析,中美教育體制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 中美教育管理體制:美國基礎教育實行地方自治制度,我國實行的是地方分級管理、分工負責體制。具體到課堂教學表現為美國的教師自主性更強,我國教師則需要根據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開展教學。此外,我國的高中生需要在兩年內完成全部課程內容的學習,課時緊張。而美國教師可以自行組織課程內容,課時較為充裕。(2) 中美教育發展現狀:中美兩國教育發展水平不同,教育總體規模和投入總量有所差異,學生平均教育資源占有量差異則更為顯著。具體到課堂教學表現為中國的班級規模相對較大,美國的班級規模相對較小。(3) 中美教育評價方式:我國中學教學評價以中考、高考等考試為主,主要考察學生的獲取知識和問題解決能力,考試內容多源于教材,因而中國教師更加依賴于教材,設置的教學內容較為統一。美國沒有全國性的統考,主要采用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AT)進行大學入學考試評價,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學術能力,考查內容多樣化。美國教師的教學設計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設置的教學內容更加多樣化。中美不同的教育體制對中學課堂教學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中學生物課堂教學的開展與實施。
2 結語
通過“人類起源與發展”教學案例分析,分析中美在教育體制、教學理念和具體教學方法方面的差異,為我國生物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基于中美國情和教育體制的差異,我國固然不能照搬美國的課堂教學模式,但美國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為我國的生物教學提供借鑒和學習的方向。中國的生物教學不能只注重理論學習,也不能過于注重探究而忽視理論的重要性,應該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尋求一個理論與實踐的平衡點,在建構知識體系的同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育研究者們應注重結合中國教育的國情,借鑒美國基礎教育的經驗,探索我國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同時教師也應不斷進行教育理念的更新,緊跟時代教育的新理念,學習借鑒不同的教學方法,為中學生物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王文婷,蘇明學.“人類的起源與發展”一節的教學設計[J].生物學通報,2015,(12):28-30.
[2] 李越,祝劍飛.“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一節教學設計[J].生物學通報,2015,(01):31-33.
[3] 陳時強.中美中學生物學教學的比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35-36.
[4] 宋樹杰.中美課堂教學之比較[J].山東教育:中學刊,2006,(35):12-17.
[5] 裘燕蘭,李國強.中美兩國課堂教學比較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3,(29):163-164.
[6] 丁邦平.中美科學教育比較[J].中國教育學刊,2000,(2):52-54.
[7] 吳艷.為質疑而教——中美課堂教學的比較及其思考[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5):57-61.
[8] 陳紫云.中美課堂教學差異之比較與思考[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1):117-119.
[9] 劉亞榮.中美基礎教育體制比較[J].中小學校長,2008,(11):67-69.
[10] 艾蒲林.美國SAT與中國高考比較[J].海外英語,2012,(16):93-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