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所處的階段恰是性生理走向成熟、性意識喚醒、性沖動相對顯著的階段,發生早戀現象具有某種程度的客觀性和廣泛性。本文基于“草坪教學”課堂上展開的思路,以中學教師的視角,對導致青少年早戀、影響青少年早戀的元素及探討如何正確了解和看待早戀等問題,抒發個人見解。
關鍵詞:中學生;青春期;性意識;性罪錯
關于“早戀”這一話題的爭論由來已久,中央戲劇學院的黃磊老師談了自己關于“早戀”的看法。他說:“15歲談戀愛,我覺得還好,不覺得這是早戀。”他建議不妨用一種欣賞的態度來看待孩子的叛逆,而不是硬碰硬。我十分認可黃磊老師的觀點,在我看來“早戀”這個詞語表達的不是很準確,青春期自然萌生的愛意是人之常情,正確引導很重要。當然,初高中是異性萌生好感的多發期,這個時期的我們面臨更大的升學壓力,基礎教育階段的老師對于學生戀愛一般采取不支持態度。站在即將從事教育行業的準教師的立場,我十分理解老師們當時的心情。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心智尚不成熟,這一關鍵時期需要老師看似不講情面的“干涉”。
早期的愛戀≠早戀。我們要多角度看待這一現象,即感性中要有理性的思考。感情的事要感性,但同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將感性的情感化作積極向上的動力。對優秀的人的欣賞是人之常情,但何不先將這份感情擱置?如若兩人心意相通,可以先把眼前的學業搞好,等到完成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業之后再做打算。理性對待學業,是基于當今時代屬性的考量,沒有知識儲備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精力過度分散,不利于學業的完成。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習是首要任務。對待“早戀”,處理的方式不如嘗試“事緩則圓”的原則。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的普及,青少年早熟問題突出,早戀現象變得愈發普遍。對于男生來說,唯有此刻完成學習上的任務,才能夠更好地負責她的將來。對于女生來說你要為你欣賞的人的“顏面”負責。很大程度上,妻子就是一個男人的“顏面”,而“顏面”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當把一份愛慕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的時候,那么“早戀”則趨離普遍認知中的“危害”了。
青春期產生的心理陰影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而現在學校和家長處理早戀的方法大多缺乏科學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會隨著學校不科學的管理被徹底激發,最終,很有可能產生反效果。很多初高中萌發的愛意最終沒有抵過時間,往往是因為兩個人沒有站在同一平臺。反觀現實成功的早戀例子,男女生往往都在共同進步。
早戀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會占用較大比重的學習時間。如女生會用學習的時間來梳妝打扮,過度在意異性的言行舉止。過早設想家庭生活,造成學業荒廢,精神狀態不集中。兩性思維習慣的差異也會引發爭執,對于學業的完成也是一種精力的損耗。中學是用來打基礎的,青少年時期又是讀書的黃金時代。很多項研究表明,中學階段習得的技能以及思考方式對以后成年階段的綜合發展意義匪淺。雖然,我們倡導“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理念。很多卓有成就的學者也一直進行著知識的“更新換代”,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青年階段奠基的知識儲備對他們后來學習的影響力之大以及中青年階段獲得的成就遠高于其他時期。這個階段,沒有社會生活的繁雜,也沒有家庭生活的壓力,只需要“一心只讀圣賢書”般的“清心寡欲”。人在全神貫注做事的狀態下,往往能夠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戀形成的婚姻大多不足以支持以后的生活。心理的發展速度跟不上生理的成熟度,過早邁入婚姻會造成很大的社會隱患。反之,生理與心理同步成熟的伴侶往往經歷了系統完整的教育,或者說經歷了高等教育。
其次,早戀容易發生“性罪錯”。我國對于“性”知識的引入較西方國家存在某種意義上的滯后。中學生早戀背景下,對異性身體結構的好奇心很容易驅使他們發生性沖動行為。對女孩來講,“性罪錯”帶來的影響很可能伴隨一生。這種影響不單單是身體層面的,而且是精神上的摧殘。當然,這種影響同時也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且不說閑言碎語對人精神的摧毀,“性罪錯”的后果極有可能帶來“未成年母親”的身份。中國對于“性罪錯”受害方事后的保護措施尚需加強,“性罪錯”受害方社會保障機制亟待完善,因此,對于“性罪錯”防患于未優于防患于末。早戀造成的最顯著后果即是青少年過早踏入婚姻,某種程度上早婚帶來的不成熟感也為婚后發生“性罪錯”埋下伏筆。總言之,青少年既好奇又稚嫩的矛盾性心理的根源在于性教育的提前與社會化的滯后。
我國社會健康、光明、向上、積極的社會環境影響著每一位青少年,但社會生活中的陰暗面依然存在,社會的各個層面無不滲透著人際關系中的冷漠心態。對于中學生的健康教育依舊是不過時的永久性課題,作為教育工作者,做好領域內學科建設的同時,也應關注中學生的健康教育。做好中學生健康教育與學業的銜接,是新時期教師業務能力的體現。早戀這一現象并不是簡單存在的,它的成因來源于多方面,它的解決涉及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面對早戀,積極引導,才能使我們的中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花有常開季,但開應有時!
參考文獻:
[1]丘彩萍.《如何對待青少年的早戀問題》[J].《中國當代醫學》,2007年7月第6卷第14期,第106.
[2]蕭田.《中學生“早戀”問題分析與對策》[J].《廣東教育·教研》,2007年第3期,第7-8頁.
[3]王英春,顧喜芹.《初中生“早戀”現狀調查與應對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導航》,2007年4月,第44-45頁.
[4]滿潔.淺談中學生早戀的原因及對策[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2.
作者簡介:郭旗,江蘇省鎮江市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