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人可讀,亦無人可讀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的集大成之作,這本書以其抒情詩化的語言,闡述了超人學說、價值重估、永恒輪回等哲學觀點。徐梵澄教授甚至評價這部《語錄》,當與《圣經》、《浮士德》鼎足而立。在尼采這本書中包含的眾多哲學思想中,本文摘取極具現實代表性的超人學說的有關內容,淺略的闡析一二。
關鍵詞: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超人哲學
作者簡介:付裕(199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文藝學專業碩士,目前就讀于四川外國語大學。
[中圖分類號]:B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3--02
這本書雖名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其實是假借查拉圖斯特拉的角色,道出了尼采的人生哲學——成為“超人”。成為“超人”,不僅是尼采自己的人生愿望,也是渴望號召世人,一起去達到的最為理想的人生狀態。在本書中,查拉圖斯特拉游歷、迷惘、掙扎、思索、回歸,直到最后的頓悟,不過都是為了想帶領世人一同達到“超人”的人生境地。在他不斷蛻變的過程中,超人哲學的形成,發展,以及現實可能性,都以尼采文學性的語言自然而然的一點點顯露出來。可以說,尼采的學說的核心“超人之說”,不是以傳統的宗教教條式說教和嚴謹的論證所展現的,也不是通過直接敘述對人宣示,而是通過諸多具體的文詞概念在查拉圖斯特拉不斷的運動中具體展示出來,作為肌肉和血液在隱喻,象征,箴言和警句的使用中起到充實核心學說骨架作用。[1]在本文中,將從“超人”概念的形成,人類是連接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索,以及精神三變三個方面來淺析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闡釋的超人哲學。
一、“超人”,是人類不斷超越自己的理想目標。
尼采所指的“超人”,自然不是我們常規意義上具備超凡能力的人,而是指不斷超越自己的人。在本書第一部的前言中,尼采寫到:“我教你們何謂超人,人應是被超越的某種東西。你們為了超越自己,干過什么呢……超人就是大地的意思……我懇求你們,我的弟兄們,忠于大地吧,不要相信那些跟你們侈談超脫塵世的希望的人!他們是調制毒藥者,不管他們有意或無意。”[2]P.7這里的“大地”,是與“天上”相對而言的,而文中的“天上”是暗喻了基督教。忠于大地,就是指要拒絕天上,擺脫宗教的束縛。在尼采之前,西方社會崇尚理性,而理性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通過信奉基督教表現出來的。尼采所主張的“上帝死了”的觀點,也就是主張要反抗西方正統思想中柏拉圖主義所夸大的理性約束,他認為把理性看成人的本能就是對人自身的束縛。在文中,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說出:“從前褻瀆上帝乃是最大的褻瀆,可是上帝死掉了,因而這些褻瀆上帝者也死掉了。現在最可怕者乃是褻瀆大地,而且把不可探究者的臟腑看得比大地的意義還高。”[2]P.8尼采推翻了上帝主宰一切的論說,并不意味著他要創造出一個超人來代替上帝,而是主張一個更為高級的存在方式,一種植根于現實土壤中的,每個人通過不斷的自我超越可以達到的理想目標。
尼采所贊美的“超人”,是由里及外,敢蔑視舊道德、舊傳統的實踐者,是聽命于自己意志的戰士,是真正追求強力意志的智慧最高者。真正的“超人”,不是高高在上的上帝,而是每個人通過努力的實踐可以達到的真實的生命體。尼采在本書中,多次提到要成為“超人”,就需要不斷地勇于去超越自己,打破自己,而這里所戰勝的自己,也代表了以往被宗教信仰所束縛住的廣義的民眾。同時,當有一天,尼采的理想實現了,人人都是自己的“超人”,也便不再有“超人”這個概念存在了。
二、人類: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索
尼采既然已經替大家把理想目標設立為超人,也自然為大家思量了人類走向“超人之路”時所要經歷的種種艱險。他在前言里形容“人是聯結在動物與超人間的一根繩索——懸在深淵上的繩索。走過去是危險的,在半當中是危險的,回頭看是危險的,戰栗而停步是危險的。”[2]P.10他認為,人類其實是不自知的處于一個由動物變為理想的“超人”當中一個過渡階段。人們已經站在命運的繩索之上,無論你踟躕不前、回頭張望,還是戰栗到無法控制,你都不可避免的已經身處危險的深淵之中了,你走或者不走接下來的一步,都時刻面臨死亡的威脅。也可以理解為,人類自身就是走繩人和繩索的結合體,世間沒有現成的并沒有痛苦的通往“超人”境界的道路,需要人們自己一步步摸索、試探出一條路出來,人隨時都可能跌入舊道德、基督教的深淵中,唯有腳踏實地的踩穩繩索,把握住自己,才可能達到“超人”的理想目的地。
尼采進一步定位人們處于蛻變過程中的狀態:“人之所以偉大,乃在于他是橋梁而不是目的:人之所以可愛,乃在于他是過渡和沒落。”[2]P.10可以這樣理解,人始終是處于一個微妙的變化過程之中,一面把變為“超人”設立為自己的精神目標,一面又不甚求成功。人們在過程中收獲的成就或失敗,都已然融為自身的能量,已然成為了更好的自己。深受尼采的超人哲學影響的德國小說家黑塞在《荒原狼》里寫到:“可以說,人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永遠不變的形象。相反,人是一種試驗和過渡,人只不過是自然和精神之間的一座又狹窄又危險的橋梁。他內心深處不可抗拒的力量驅使他走向精神,走向上帝,他最誠摯的渴望又吸引他回歸自然,回歸母體,他的生活就在這兩種力量之間顫巍巍地搖擺。”[3]P.63這一段話剛好可以作為查拉圖斯特拉所說的“人是橋梁”的延伸解釋,“人是橋梁”的理論打破了傳統的肉體與精神二元對立的哲學體系,尼采不認為精神一定主宰了肉體,也不認為肉體一定壓制了精神,而是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人類始終是在這樣一條狹窄的繩索上摸索、彷徨。
最后,群眾還是無法理解查拉圖斯特拉的理論,走繩人也因為突如其來的丑角從繩索上墜落,群眾一哄而散,查拉圖斯特拉總結道:“人的生存是陰森可怕的,而且總是毫無意義:一個丑角也可以成為人的不幸的命運。我想給世人教以生存的意義:這就是超人,從人的烏云中發出的閃電……對于世人,我仍是處于小丑和死尸的中間。”①在這里,丑角不僅是命運的一個戲弄者,還是一個理智的象征者,他成功阻撓了企圖打破傳統的走繩人,但這并不代表傳統價值觀取得了勝利。相反,走繩人跌入深淵,是“宣告閃電的到來,作為宣告者滅亡”。尼采依然贊頌了查拉圖斯特拉是作為宣告者的超人:“瞧啊,我是閃電的宣告者,從云中落下的一滴沉重的雨點:而這個閃電就叫做超人。”[2]P.16走繩人以自身的粉碎為后人鑿開了一道通往“超人之路”的先河,就像前文中說的,不甚求成功,走繩人的走繩行為本身,就已然是劃破天際的那道“閃電”,而走繩人和腳下的繩索結為一體,也已經值得被贊頌為“超人”了。endprint
三、精神三變
雖然尼采自己沒有作出說明,但后人總結出的尼采的核心哲學觀點如“超人哲學”、“價值重估”、“永恒輪回”這些都與他的“精神三變說”離不開關系。可以說,尼采關于人類精神的三段變化的闡釋,是他諸多哲學核心觀點的發端,也是演變為“超人哲學”的源泉。
尼采把人類的精神變化分為三個階段:龍到駱駝,駱駝到獅子,獅子到孩子。龍,代表了人類即有的全部價值觀,奉行著充斥了“你應當怎么做”的道德信條。當既有的道德觀念太過沉重,剛開始時,人們會選擇變成駱駝——負重者。人們變得渴望這種極重的負擔,最重的負擔。雖然甚至都不清楚自己身上擔負的到底是什么,還是習慣了逆來順受的生活,對一切枷鎖都來者不拒。這就類似于人類完全信奉基督教時的階段,對教義里所有內容全盤接收,但是當駱駝背負著這重擔獨自走到了荒涼的沙漠,卻并沒有等來精神的提升。于是逆來順受的駱駝開始走向與之前相反的極端——成為獅子。獅子作為一個自由的王者,渴望去顛覆權威,去質疑傳統道德,甚至去摧毀基督教,但是經過掙扎,還是無法建立起自己的新道德,新價值。獅子雖然在對煞有介事的權威——龍的反擊中展現了力量,但是精神在這一階段仍然沒有辦法超越他的反命題,創造新價值必須由更高層面的形態完成。獅子的變形仍然局限在他的對立面龍的范圍內,獅子的反抗是針對龍的,他還不能超越龍,而只是毀滅他。[1]可見,一味的顛覆和反抗并不能帶來拯救。于是,便到了“精神三變”的最高階段——成為孩童。孩童是渾然天成的個體,對于他來說,肉身和精神都是統一體,也便無所謂二元對立之說。查拉圖斯特拉形容孩子是純潔,是遺忘,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游戲,一個自轉的車輪,是一個肇事的運動,一個神圣的開始。[2]P.23孩子潔白無瑕,本身就是一種沒有刻意欲求的天然自我循環的運動狀態,相比較于一味地屈從于傳統的駱駝階段和走向精神的極端的獅子的階段,孩子無欲無求,一切都是生命初始的圓融和諧狀態,自然也就是一種已經超越了的更高級的精神階段。
經過了由龍變為駱駝,由駱駝進階為獅子,再從獅子“升格”為孩子,人們其實在精神上是前赴后繼的進入的一個無限循環的系統。在過程中,人類的精神從屈服保守的極端走向激進反抗的另一頭極端,最后又成為孩童般嶄新的生命體,人人似乎都在通往“超人”的道路上進入一個環形運轉的永恒輪回之中。
在人類宗教的歷史長河中,物質和精神一直是作為二元對立的兩端占據在人類心里,人們似乎沒有質疑過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否就是絕對矛盾的,而在這本書里,尼采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明確提出了一元論思想,把人看做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來宣告“超人時代”的來臨。尼采力圖超越二者之間的鴻溝,他用形象的比喻和散文詩的語言生動地表述了二者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以及圓周式的前進方式。超人的思想是尼采超現實的想象,超人的理論無疑應歸入唯心主義的體系。但是這里所包含的一元論的思想和辯證發展的歷史觀是無論如何應該肯定的。[4]尼采貫穿在整本書里所提倡的人生理想目標,也便是這樣一元論的超人哲學。“超人”作為人的最高理想狀態,其實也并不是一個非達成不可的目的,而更多的是一個不斷超越自己,重新審視傳統的過程,人們在過程的不斷輪回當中,也自然會修煉成至善至純的人生原初狀態。
注釋:
①《查拉圖斯塔拉如是說》詳注本 尼采著 錢春綺譯 《三聯書店》2016年4月北京第7次印刷 第16頁。
參考文獻:
[1]劉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若干概念解析與漢譯比較.碩士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3.
[2]尼采著.查拉圖斯塔拉如是說詳注本[M]. 錢春綺,譯.北京:三聯書店,2016:10-23.
[3]赫爾曼·黑塞著.荒原狼. 趙登榮,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0:63.
[4]李潔.試論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歷史觀.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