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隱性知識,是隱含在字里行間的,而不是直白地寫出來所有需要表達的信息,為什么很多文字特別耐讀,甚至是百讀不厭,而且從中還能獲得閱讀的快感、審美的愉悅、精神的交流和思想的升華,其原因就在于此。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去尋找、認知、把握、領會隱性的語文知識呢?這就要根據文學作品不同的表現形式來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隱性知識
一、 細節描寫一般都蘊含著隱性知識
在記敘類型的文章中,作者要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態度蘊含在細節描寫之中,而不是通過像議論文那樣的表現形式來直接闡發。作者匠心獨運地將細節描寫展現出來,就是要讀者通過對細節的揣摩,從而領會其中的深意。比如,魯迅的小說《祝福》,對魯四老爺書房的描寫,其中的細節諸如書房中掛著朱熹的對聯,書桌上放著幾本理學方面的書,這些細節是為了對應地凸顯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這些細節就暗含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因為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落后封建勢力及其觀念,導致了祥林嫂人生最后的悲劇。這些人所奉行的觀念,正是從程朱理學開始逐漸成為社會主要觀念的道德倫理秩序,比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落后觀念,逐漸演化為具體的規范性指導綱領,比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要做貞烈婦等,這些規范性的東西恰好體現了封建思想對底層婦女最為殘暴和苛刻的實質,祥林嫂之所以命運總是被別人操控,最后悲慘地死去,原因就在于此。要理解祥林嫂這個人物的形象及其命運,那么,是不能放過這些細節的。
文章的細節描寫需要讀者去挖掘,去體會,去思考,去印證。所以,從教學策略上來講,我們經常讓學生找文章的細節描寫,評論作者寫得怎么樣,然后才是從細節描寫讀出什么新東西,以便理解作者的寫作深意。教師的引導、鼓勵、示范就顯得非常重要。另外就是讓學生多讀,讀得多了,才能輕車熟路。
二、 戲劇臺詞中隱性知識的特點和表現形式,需要我們進入到劇情中,才能更好地把握
戲劇與一般的記敘和描述性的文章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它基本是通過語言對話和一定程度的旁白之類,來推動劇情、展現人物性格、關系和情感等的。因此在戲劇語言中,臺詞中蘊含中的隱性知識,很多都體現為我們常說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以,要從有限的臺詞中讀出人物豐滿的個性、復雜的情感、錯綜的劇情、作者的思想,就必須認真挖掘和理解臺詞背后的潛臺詞,而這個就是隱性知識。比如中國現代戲劇的扛鼎之作《雷雨》,其中有主人翁周樸園與魯侍萍三十年后相認的情節,那一段臺詞非常耐人尋味,周樸園一發現眼前的人是舊人侍萍,語氣、表情都變化了,嚴厲地責問:“你來干什么?”言外之意是“你來有什么目的?是要認兒子還是要敲詐我?”當魯侍萍說“不是我要來的。”周樸園又責問“誰指使你來的?”言外之意是“一定是有人指使你來的,莫非是魯貴?”侍萍“悲憤”地說:“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周樸園“冷冷地”說:“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言外之意是“時隔多年,你還是找來了!你究竟想怎么樣?”這段對白將周樸園本來的面目、個性全部凸顯了出來,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閱讀積累,是無法完全領會的。老師應該從上下文的語境將學生帶入戲劇的情景之中,讓學生通過不斷地琢磨這些對話來加深對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把握,以便更好地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達到審美的效果。
三、 故事情節里的隱性知識,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從細節上切入,從意蘊上領會
敘事性的文學作品,故事情節是推進整個故事得以不斷展開的關鍵,是刻畫人物形象、深化主題、表達情感的關鍵,是整個敘事性的紐帶,所以敘事性作品在敘述技巧上需要作者花更多心思,以營造出令讀者回味無窮的想象空間,從而使得作品具有更持久的藝術生命力。一部敘事性作品的質量,往往與其對細節的處理息息相關,比如沈從文的《邊城》,整個故事情節并沒有特別跌宕起伏、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就是平靜的、純凈的、帶有鄉村生活慢節奏的風俗和情感兩條線索的交織,但是最后的故事結局,卻留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那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就這么幾句話,把這個明白的故事推進到了一個高潮,它讓讀者在這種沒有結局的故事結尾中,要么充滿無限幸福的向往,要么充滿憂傷地淚流滿面,細節留給我們的就是隱性知識在文學作品中的張力之源。
四、 標點符號中的隱性知識,是我們必須掌握的知識點
文學作品中的標點符號,與文字一樣具有言說的功能,它要么表示停頓,要么表示省略,要么表示加強語氣,根據行文需要,作者把標點符號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就構成了語文教學中必須被認真對待的隱性知識。這些標點符號對于傳達作者思想和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雷雨》中的一句話:“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這句話中的省略號和破折號,表達的是人物情感的變化,主人翁的內心世界通過標點符號更為清楚地被展現了出來。既有對三十年之后第一次見到親身兒子的驚喜、難過、傷心、失望等無法言說的痛苦,也有對于兒子被同母異父哥哥打了之后的強烈憤慨,這之間尖銳的矛盾對立通過標點符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從而讓讀者在閱讀中獲得了對人物復雜性的深刻認識和把握。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就不同的文體形式和教學要求,對課文中的隱性知識進行教學引導,幫助學生建構起他們自己的語感體驗系統和認知系統,從而在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有著更高的要求,要達到相應的要求,深入展開對隱性知識的學習,是一條必經之路,教師的教學應為這樣一個教學目標的達成而竭盡所能。
作者簡介:央嘎措姆,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