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生為本”英語教學,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根本轉變。教師通過設計有義多樣的前置作業,指導學生自學探究;通過組織快樂的小組合作活動,促成學生交流互學語言,開展課本劇大表演展示學生所學,實現分享激學;教師關注學情,適時點撥提升拓展,助力學生成長。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獲得英語學習的自信和成功,教學更有實效。
關鍵詞:英語課堂;課程改革;以生為本
《新課程標準》指出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生本教育特點是: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合作,突出探究。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是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
英語是拿來用的,而不是拿來教的,首先要了解英語是活動的。形象地把單詞與句型關系比喻成湯料和湯的關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進自己的湯料。對一堂英語課成功與否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去考衡:本堂課有沒有“湯料”,是否體現了“大英語”觀,學生的參與程度如何,還有學生的表演如何。生本教育理念,指導我切實轉變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在自己的日常教學、賽課、桂林和湖南的生本課題講學與示范課活動中,都進行了實踐并取得成功。生本教育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根本轉變,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讓英語課堂變得“料多湯鮮”。
一、 設計有義多樣的前置作業,指導自學探究——“備料”
生本理念中的“先學后教”將學生的“先學”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教師必須全面備課,智慧地設計好課堂,既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還要確保學生在自主中學到了他們該習得的知識。
生本教育下,教師會將新課要學習的內容以淺顯綱要、要點的形式布置,這類作業是為新課做預備,做鋪墊、做指引。它是預習作業,但又超越了預習作業。它引導學生怎樣去預習,怎樣做好“先學”,怎樣進行組內的知識融合。
在生本教學中,展示是生本課堂的亮點,沒有課前充分的準備,就沒有堂上精彩的展示。前置作業合理與否,科學與否不僅關系到課堂的質量和容量,也關系到能否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與人合作的習慣。要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是因為要讓每個孩子都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進行學習,從而更有目的性地進行課堂的學習,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我對低年段的前置作業側重聽說模仿的習慣訓練。對中高年級的前置作業側重引導學生思考和積累。教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前,一定要精心備課,熟悉教材的難重點,抓住英語課的課型和聽、說、讀、寫的訓練點進行精深的作業設計。
例如:單詞課的前置作業: 1. 聽音、模仿并拼讀單詞。2. 選出難讀的單詞。 3. 收集與相關的詞匯的用法。
聽說課的前置作業:1. 自讀并畫出重點詞句。 2. 聽讀模仿語音語調。 3. 情景遷移,運用對話或仿寫。
閱讀課的前置作業:1. 理解大意,回答問題。2. 閱讀方法。3. 復述文章。
復習課的前置作業:1.明確主題內容搜集所學相關知識。2. 小組合作出聽力、筆試題。3. 解題。小組評價。
教師應該認識到生本理念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從而利用好前置作業來輔助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養成“先學”的良好學習習慣。教師要把凡是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做的事情都給學生留出空間, 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選擇、決定, 思考、體驗、感悟、創造、實踐、應用。同時作業要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提倡有自我的構建更有小組的合作與展示,力爭讓作業“活”起來, 讓學生做作業時樂起來。教師在布置完前置作業后要尊重學生的勞動,在課堂上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示作業成果獲得成就感。
二、 組織快樂的小組合作活動,促成交流互學——“熬湯”
在生本課堂教學中,沒有小組就沒有生本。小組是最基本的單位,學生的所有合作學習活動都是通過小組開展的,用不用小組,怎么用小組?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開學初,我就和各任教班級的班主任協商并一同推選小組長,分好小組,進行小組培訓。結合升本理念和我以往的小組合作教學的實踐收獲,我對小組培訓這幾點:1. 課堂上:組員編號有序發言。合作展示遇到困難,組長負責調配任務,互幫互助。2. 作業:組內互相督促認真完成作業,組長負責收發。3. 讀背書:組長帶頭背。組員互評,組長記錄。4. 交際語言:Do you like our English/ play? What about our play? Help us. How many points? What can you hear/ catch? I like these good/ useful words and sentences...Thank you.通過實踐,我的課堂由原來我主講,變為生生和小組之間一對一、一對幾、幾對一的講,教師勞動強度降低,學生得到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開展英語活動。課堂教師從復雜的教的工作解放了,才能更好地關注更多的學生怎樣學、學得怎樣。
三、 開展課本劇大表演展示所學,實現分享激學——“嘗鮮”
生本教育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生本英語教學的金標準是:活動開展了沒有?要使學生能自主學習,教師要提供學習的語言材料,還要幫助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實話任務的計劃。教師要思考,不斷地摸索,最終要做到學習過程和獲取知識并重。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
如Dont tell lies.一課講的是“狼來了”的故事,這個故事學生早已熟知,再加上課文敘述性語言多、過去時的課文要流利朗讀有難度,所以剛開始學生學習興趣不大。于是我啟發學生加上自白:No one plays with me. Im bored. 得到啟發后,學生小組各自進行了課本劇改編。有的小組把故事敘述旁白刪減。有的小組給“People”增加語言:You are a bad boy! Im angry! 有的給羊群增加語言:Help! Help! Dont eat me! 有的給故事增加結尾:Oh, my sheep! The wolf ate all the sheep. Im so sad! Dont tell lies. Ill be a good boy.endprint
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當他們表演起自己改好的課本劇時更是勁頭十足,各個小組圍繞劇情的推進和人物性格的表現,動作、表情、對話都達到高度的個性化,各不雷同,妙趣橫生。
四、 關注學情適時點撥助力成長,系統提升拓展——“加料”
在課堂上,作為“牧者”的老師起了什么作用呢?教師的工作看似變得很輕松,實際上是更加具有挑戰性了。教師不是主講,卻是重要的組織者和調控者,要推動和助力學生成長。以學定教仍然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生的學,是有教師“導”的背景的學。教師確定內容和進度,給出對學的恰當的而不過分的指導。教師貫徹一個原則:只要有可能讓學生自己學,就不教。學生不能自己學教師就要創造條件,轉變方式,讓學生能自己學。這樣,先學后教就不僅是一種時間順序,更表明了學為根本的地位。
每節英語課教師在學生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做到從語言積累步入語言的拓展,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的要求,輸入盡可能多的語言信息,使學生有效地、大量地獲取和傳達語言信息,達到學會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觀察學生,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有目的有系統的,對其他的知識和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實踐、練習等及時、適時的糾正、點撥、總結、拓展、遷移和提升。
我比較常用的方式有:情境的遷移、知識的拓展、能力的提升、文化的拓展等。例如:在教學“外國景點和餐飲文化”時,我會收集一些與所學內容相關的英語動畫、歌曲、宣傳片等,使學生在視聽的過程中直觀地獲得知識,英語聽力和思維能力得以拓展訓練,了解更豐富真實的文化,拓展國際視野。到了高年級學生自己會推薦和教學歌曲、影片。最近,六年級孩子們剛自己教學了熱映的《冰雪奇緣》主題曲“Let it go”,大量的生詞他們都自己查,自己教,自己學,唱得可好了!讓我很是驚喜。
要做好英語教學“這鍋湯”不易,教師一人努力不夠味,但是落實“生本”英語教學,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調動學生釋放成長的力量,讓他們由被動地等待教師傳授知識,轉變成積極主動地探尋知識,人人參與課堂之中,這才是更加適合終生學習理念的學習態度。學法的轉變給孩子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原來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掌握知識,可以學得這么多這么好,原來我們是這么的優秀,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學生這些轉變帶來的是教學主觀效應的實現。英語課堂就變得“料多湯鮮”味道十足了。
參考文獻:
[1] 郭思樂.《天縱之教——生本教育隨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陳靜波.《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小學英語)/義教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叢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4] 《課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M].廣西人民出版社,2011.
[5] 程曉棠,劉兆義.《小學英語》[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季娟,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廣西桂林市育才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