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教學背景下,如何使國家課程校本化,我們做了很多嘗試,其中歷史教學和地方史資源有機結(jié)合起來,利用豐富的地方史資料來開設校本課程,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激發(fā)興趣。
關鍵詞:歷史教學;校本課程;地方史
【案例背景】
我嘗試在初二年級上學期選擇開設的校本課程《走進浦口——我們身邊的歷史》,其中和所學的中國近代史緊密聯(lián)系,得到了選修同學的歡迎。下面是我在授課中選取的一節(jié),主要敘述浦口火車站的歷史,是一節(jié)讓學生感受中國近代屈辱與中國人民抗爭的一節(jié)課。
【課堂實錄】
一、 導入新課
出示:電視劇《情深深雨蒙蒙》音樂配以劇照(劇中角色陸依萍在上海火車站)
師:猜一猜這里的“上海站”實際拍攝的地點是在哪?
生1:上海。
生2:不知道。(學生們很感興趣)
出示:浦口火車站圖片
師:浦口火車站迎風佇立于長江北岸,與南京的繁華鬧市隔江相望,而今已經(jīng)停運,但是它的背后蘊含著濃厚的歷史。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校本課程第二講《浦口火車站》。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電視劇引入,感受身邊的事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 講授新課
(一) 浦口火車站的由來
課件展示:浦口火車站主樓、英式建筑風格月臺雨廊、浦口火車站原來的檢票入口照片,講述浦口火車站歷史,讓學生體會浦口火車站歷史同國家命運的關系。
師:19世紀末,列強紛紛在中國爭奪利權(quán)。1898年9月,英、德擅自決定承辦津鎮(zhèn)鐵路(天津至鎮(zhèn)江),于1908年強迫清政府簽訂借款合同,并將津鎮(zhèn)鐵路改為津浦鐵路。1898年前后,中國近代面臨怎樣的困境?請同學們結(jié)合所學的知識說一說。
生1:甲午中日戰(zhàn)爭結(jié)束,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生2: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師:大家講得很好,在歷史上,浦口火車站一頭就是連著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大肆攫取中國的鐵路權(quán),中國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設計意圖】通過聯(lián)系中國近代史學習內(nèi)容,讓地方史融入歷史學習中去,增加直觀的感受。
(二) 建造過程
師:鐵路在建造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主要存在兩個,困難一:江灘葦塘;困難二:鐵軌如何牢固。同學們結(jié)合所學知識思考一下,如何解決這些困難呢?
學生自主討論兩分鐘。
生回答的方案很多,如:可以用木頭墊牢地基,不讓木頭接觸空氣。多放鋼筋等等。
師:介紹美國花旗松建造鐵軌,墻體建造用鋼筋。
【設計意圖】學生調(diào)動地理、物理等學科知識,經(jīng)過合作討論,融合多學科知識,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 一座車站的歷史記憶
師:一座火車站,承載了中國的一段歷史。你知道嗎?和浦口火車站相關的名人有哪些?
學生熱烈討論。
生1:孫中山,曾經(jīng)運送中山先生靈柩之靈車停靠南京浦口車站,我去那邊玩的時候,看到的。
生2:朱自清的《背影》中,他爸爸爬過的月臺,應該就是浦口火車站。
(學生積極發(fā)言,課堂氣氛熱烈。有一部分學生就是浦口本地的,非常活躍,還有一部分外地的學生,對這段歷史感到非常驚訝。)
師:補充了另外一部分歷史名人,如:毛澤東(送湖南留法學生去上海);郭沫若(到南昌去尋找革命同志);鄧小平和陳毅(當夜過江,驅(qū)車進駐總統(tǒng)府)等。
【設計意圖】通過浦口火車站相關名人的學習,學生知道原來很多歷史名人在這里留下足跡,敬畏、感動中又略帶自豪,熱愛家鄉(xiāng),熱愛浦口這片大地之情油然而生。
(四) 影視劇中的火車站
活動:猜一猜有哪些影視劇是在浦口火車站拍攝的?
學生們七嘴八舌的討論開了。
師補充:《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孫中山》、《國歌》、《北平往事》等。
【設計意圖】影視劇非常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通過討論和教師補充,學生興趣濃厚。
(五) 今日的浦口火車站
圖片介紹:停運過程。
(總結(jié))師:秋天的浦口滿是歷史的味道,古樹的黃葉隨風飄零,時光在耳畔疏忽而過,美得讓人窒息。董潔主演的《金粉世家》、章子怡主演的《茉莉花開》,電視劇《情深深雨蒙蒙》中趙薇送別何書桓的場景等都是在這里拍攝的。當年朱自清也是在這里送別了父親,寫出了《背影》。具有獨特的民國特色,蘊含著深厚的民國歷史底蘊的浦口火車站與杏花春雨的江南岸隔絕,一場大戲閉幕,月臺只是一個人去樓空的舞臺。由于浦口火車站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2006年它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我們期待它能夠得到更多的保護與開發(fā)。
【案例反思】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歷史事件或者人物年代久遠,學生有時興趣不高。如果在教學中滲透地方史,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歷史并不遙遠,而且鄉(xiāng)土史使學生也能夠生出更多的親切感,他們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chǎn)生探尋的欲望,這樣一來,會使他們不由自主地走進歷史,去探索和感受那無窮的魅力。再經(jīng)過老師補充點撥后,糾正了錯誤的認識,鞏固了對家鄉(xiāng)歷史的了解,興趣自然就有了提高。因此,我有選擇地把身邊的歷史整合,以校本課程形式呈現(xiàn),這既能拓展歷史課程資源,又能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地方史是中國歷史的細胞,也是中國歷史的縮影。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人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的抗爭史。因此在八上歷史教學外,學生除了了解全國的歷史發(fā)展脈絡,教師如果適當補充發(fā)生在本地區(qū)的大事要事,能有效強化學生對此規(guī)律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適當補充地方史不僅是對學生歷史知識的有效補充,更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徑,具有雙重功能。
當然,在這其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比如:由于安全等因素考慮,學生有時無法實地考察,了解不透徹;課時不充裕,本地區(qū)歷史涉及較淺顯,無法深入探究等等。這其中有很多的遺憾與不足,但是,將地方史融合進校本課程甚至平時的歷史教學中去,使學生從對地方史感興趣發(fā)展到喜歡中國史,無疑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我們將堅持不懈繼續(xù)開發(fā)摸索下去。
參考文獻:
[1]馬敏.地方史在中學歷史新課標教學中的作用[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
[2]鄭寧.歷史教學和地方史資源的結(jié)合——校本課程設計之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0.
[3]楊麗.淺談利用地方歷史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嘗試[J].科技信息,2010.
作者簡介:王娟,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一中明發(fā)濱江分校。endprint